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何谓人文精神?这个杂混了中西古今多种内涵流变而来的概念显得含混不清,但其基本内核是稳定的。“精神”是什么?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是一种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勇气。而“人文”的核心就是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超越性”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坚持人的“主体性”,即承认“人”是目的,不把人当成手段和工具,尊重人的欲求和权利,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超越性”,即人对自己存在的思考, 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的生存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属于人的“终极关怀”。
拜金崇欲、冷漠无情、戏谑调侃等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已引起学者们广泛而有价值的讨论。然而在讨论中,人文精神所具有的复杂向度往往被忽略或者过于笼统,以致自说自话。人文精神显然具有多个向度:一是对自我尊严与权利的维护,对自我理想人格的塑造;二是对他人尊严的尊重、对他人价值的肯定、对他人命运的关切;三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关切;四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因此,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有个人维度、社会维度、国家维度和人类维度四个维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讨论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语境中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而不是历史的或者西方的人文精神,也不是报社或者电视台的人文精神。文章旨在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维度进行探讨,以期对构建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及记者的人文精神有所增益。
二
新闻工作者人文精神有四个基本维度:
第一,个人维度。个人维度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人文素养和内在修养,是新闻工作者个体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其核心是“自尊自爱”。这是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基础和根本。具体地说,个人维度人文精神构建有两个基本点:其一,要具有生命自觉意识,自觉尊崇人的主体性,坚持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现代社会,很多新闻工作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我,或者说失落了人文精神,有偿新闻、虚构新闻、庸俗恶炒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就是其生命个体过分迷恋外在物,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在追逐金钱、权势和名利等世俗浮华之物过程中,生命主体沦为物的奴仆,新闻工作者自己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而忘记了人才是目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其二,要将新闻事业当做信仰去追求,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新闻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体现自我价值与意义,获取人生的幸福。亦即新闻工作者要有“生命如何有价值、有意义地存在”的追问,这个终极价值的追问,体现的就是其个体人文精神的“超越性”。编辑、记者等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维度人文精神始终以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为内核,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其基点是生命关怀和精神超越。在道德沦丧比比皆是的当今社会,重视新闻工作者个人维度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社会维度。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总是处于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社会关系之中。社会维度的人文精神指向的是他人,即相互关系的人群中的他人。社会维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新闻工作者与他人和睦相处,对他人权利和尊严的维护,对他人命运和价值的关切,对老百姓疾苦的歌哭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其核心是“爱人”。坚持人的“主体性”,亦即坚持他人的“主体性”,不把任何他人当做获取新闻或者可资利用的工具和手段,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关切他人的命运和价值。被誉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的揭黑记者王克勤,在接受采访时说,“做新闻到底是为了什么?初级的目标就是传递信息,中级的目标是报告真相。但新闻还有一个终极的守望、终极的目标,那是什么?就是守护个人权利。”这就是记者人文精神的“超越性”,没有这个认识,新闻工作者是做不好的。有的新闻工作者面对灾难、面对死亡、面对他人的痛苦,毫无同情之心,对他人的苦难极端冷漠,更别说尊重其权利和价值了。社会维度的人文精神是新闻工作者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价值观是维护他人的权利与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现实中,这一精神又常常演变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第三,国家维度。国家维度的人文精神体现的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对祖国繁荣富强、民族团结和健康发展的关切,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核心是“爱国”。新闻媒体无疑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就是以中立、自由和客观而标榜的西方媒体,在维护国家形象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工作者,国家维度的人文精神就是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谨慎冷静、真实客观地报道涉及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主权统一等重大问题,不煽动危害国家的言论,不宣扬邪教思想,不在新闻报道中涉及淫秽色情内容等等,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利益。美国报业先驱普利策说:“记者是国家航船上的瞭望哨。他要站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对于我国新闻工作者来说,其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就是国家维度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换言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应该是新闻工作者国家维度人文精神的题中之义。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第四,人类维度。在全球化的今天,新闻工作者由于其特殊性,人类维度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其必备的价值观念,体现其胸怀和视野。现代化所造成的生态失衡、科技迷信、资源浪费、霸权横行、恐怖蔓延等,尤其是一战、二战后,人类及其文明的存续和前途命运成为一个问题,“类意识”大大觉醒。在新的世纪,新闻工作者必须追问和思考:人类将何去何从?人类如何才能有价值地存续?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世纪难题,对这一难题的反思和超越就是人类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新闻工作者人类维度的人文精神,实质是新闻工作者要有更为高远,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宏阔视野,站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有价值的生存的立场上思考人类与自然之关系,以及分析和报道新闻事件,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和谐”。21世纪,人类必须转变现有的价值观,重构人类精神世界。这种重构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理论资源,譬如,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对摈弃“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类与自然和谐互依的关系有启发意义;“和而不同”文化观在抵制“文化殖民主义”,提倡尊重差别,坚持文化多元并存具有重要意义。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主张实质是新世纪记者人类维度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和理想境界。
三
综上所述,立足于生命个体,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有个人、社会、国家和人类四个维度。如果仔细分析,还可追问:我们所谈论的人文精神“到底是谁的人文精神”?这涉及人文精神的主体。谁是人文精神的主体?生命个体无疑是人文精神的主体,但是,报社和电视台,特定民族和国家,显然也应该是人文精神的主体,而且应该是更重要、更为本质的主体。因为“作为集体的个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存在状态。2004年俄罗斯发生震惊世界的劫持人质事件,北京某电视台居然以死亡人数为有奖竞猜游戏,其在“伦理道德”领域让人震惊的程度不亚于人质事件本身。显然,“作为个体的个人”,编导记者们的人文精神可能严重缺失,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集体的个人”,电视台人文精神的缺失同样触目惊心,因为在强大的集体和组织面前,个体人文精神有被压抑、消弭和内隐的可能,而且,一旦强大的集体和组织人文精神缺失,其影响范围和强度也远甚于个人。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人文精神的主体应当包括“作为个体的个人”与“作为集体的个人”,前者表现为单个的人,后者是一个整体概念,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某种“实体”,如报社、电视台。
而且,人文精神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理想状态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就新闻工作者而言,个人维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社会中的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能“自尊自重”;社会向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每个新闻工作者在“爱人”的同时“被爱”;国家维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每个新闻工作者在“爱国”的同时,国家体现出强烈的“爱民”精神;人类维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每个新闻工作者能自觉追求和认同整个人类的“和谐”,同时整个人类也给生命个体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这种理想状态的“人文精神”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人难以摆脱其“乌托邦”的一面,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永远都不会放弃对这种精神的追求和努力,也许这种追求正是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
(作者为西京学院人文系教师)
编校:董方晓
何谓人文精神?这个杂混了中西古今多种内涵流变而来的概念显得含混不清,但其基本内核是稳定的。“精神”是什么?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是一种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勇气。而“人文”的核心就是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超越性”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坚持人的“主体性”,即承认“人”是目的,不把人当成手段和工具,尊重人的欲求和权利,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超越性”,即人对自己存在的思考, 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的生存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属于人的“终极关怀”。
拜金崇欲、冷漠无情、戏谑调侃等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已引起学者们广泛而有价值的讨论。然而在讨论中,人文精神所具有的复杂向度往往被忽略或者过于笼统,以致自说自话。人文精神显然具有多个向度:一是对自我尊严与权利的维护,对自我理想人格的塑造;二是对他人尊严的尊重、对他人价值的肯定、对他人命运的关切;三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关切;四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因此,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有个人维度、社会维度、国家维度和人类维度四个维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讨论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语境中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而不是历史的或者西方的人文精神,也不是报社或者电视台的人文精神。文章旨在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维度进行探讨,以期对构建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及记者的人文精神有所增益。
二
新闻工作者人文精神有四个基本维度:
第一,个人维度。个人维度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人文素养和内在修养,是新闻工作者个体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其核心是“自尊自爱”。这是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基础和根本。具体地说,个人维度人文精神构建有两个基本点:其一,要具有生命自觉意识,自觉尊崇人的主体性,坚持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现代社会,很多新闻工作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我,或者说失落了人文精神,有偿新闻、虚构新闻、庸俗恶炒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就是其生命个体过分迷恋外在物,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在追逐金钱、权势和名利等世俗浮华之物过程中,生命主体沦为物的奴仆,新闻工作者自己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而忘记了人才是目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其二,要将新闻事业当做信仰去追求,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新闻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体现自我价值与意义,获取人生的幸福。亦即新闻工作者要有“生命如何有价值、有意义地存在”的追问,这个终极价值的追问,体现的就是其个体人文精神的“超越性”。编辑、记者等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维度人文精神始终以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为内核,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其基点是生命关怀和精神超越。在道德沦丧比比皆是的当今社会,重视新闻工作者个人维度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社会维度。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总是处于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社会关系之中。社会维度的人文精神指向的是他人,即相互关系的人群中的他人。社会维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新闻工作者与他人和睦相处,对他人权利和尊严的维护,对他人命运和价值的关切,对老百姓疾苦的歌哭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其核心是“爱人”。坚持人的“主体性”,亦即坚持他人的“主体性”,不把任何他人当做获取新闻或者可资利用的工具和手段,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关切他人的命运和价值。被誉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的揭黑记者王克勤,在接受采访时说,“做新闻到底是为了什么?初级的目标就是传递信息,中级的目标是报告真相。但新闻还有一个终极的守望、终极的目标,那是什么?就是守护个人权利。”这就是记者人文精神的“超越性”,没有这个认识,新闻工作者是做不好的。有的新闻工作者面对灾难、面对死亡、面对他人的痛苦,毫无同情之心,对他人的苦难极端冷漠,更别说尊重其权利和价值了。社会维度的人文精神是新闻工作者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价值观是维护他人的权利与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现实中,这一精神又常常演变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第三,国家维度。国家维度的人文精神体现的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对祖国繁荣富强、民族团结和健康发展的关切,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核心是“爱国”。新闻媒体无疑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就是以中立、自由和客观而标榜的西方媒体,在维护国家形象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工作者,国家维度的人文精神就是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谨慎冷静、真实客观地报道涉及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主权统一等重大问题,不煽动危害国家的言论,不宣扬邪教思想,不在新闻报道中涉及淫秽色情内容等等,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利益。美国报业先驱普利策说:“记者是国家航船上的瞭望哨。他要站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对于我国新闻工作者来说,其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就是国家维度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换言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应该是新闻工作者国家维度人文精神的题中之义。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也要警惕和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第四,人类维度。在全球化的今天,新闻工作者由于其特殊性,人类维度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其必备的价值观念,体现其胸怀和视野。现代化所造成的生态失衡、科技迷信、资源浪费、霸权横行、恐怖蔓延等,尤其是一战、二战后,人类及其文明的存续和前途命运成为一个问题,“类意识”大大觉醒。在新的世纪,新闻工作者必须追问和思考:人类将何去何从?人类如何才能有价值地存续?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世纪难题,对这一难题的反思和超越就是人类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新闻工作者人类维度的人文精神,实质是新闻工作者要有更为高远,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宏阔视野,站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有价值的生存的立场上思考人类与自然之关系,以及分析和报道新闻事件,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和谐”。21世纪,人类必须转变现有的价值观,重构人类精神世界。这种重构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理论资源,譬如,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对摈弃“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类与自然和谐互依的关系有启发意义;“和而不同”文化观在抵制“文化殖民主义”,提倡尊重差别,坚持文化多元并存具有重要意义。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主张实质是新世纪记者人类维度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和理想境界。
三
综上所述,立足于生命个体,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有个人、社会、国家和人类四个维度。如果仔细分析,还可追问:我们所谈论的人文精神“到底是谁的人文精神”?这涉及人文精神的主体。谁是人文精神的主体?生命个体无疑是人文精神的主体,但是,报社和电视台,特定民族和国家,显然也应该是人文精神的主体,而且应该是更重要、更为本质的主体。因为“作为集体的个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存在状态。2004年俄罗斯发生震惊世界的劫持人质事件,北京某电视台居然以死亡人数为有奖竞猜游戏,其在“伦理道德”领域让人震惊的程度不亚于人质事件本身。显然,“作为个体的个人”,编导记者们的人文精神可能严重缺失,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集体的个人”,电视台人文精神的缺失同样触目惊心,因为在强大的集体和组织面前,个体人文精神有被压抑、消弭和内隐的可能,而且,一旦强大的集体和组织人文精神缺失,其影响范围和强度也远甚于个人。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人文精神的主体应当包括“作为个体的个人”与“作为集体的个人”,前者表现为单个的人,后者是一个整体概念,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某种“实体”,如报社、电视台。
而且,人文精神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理想状态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就新闻工作者而言,个人维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社会中的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能“自尊自重”;社会向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每个新闻工作者在“爱人”的同时“被爱”;国家维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每个新闻工作者在“爱国”的同时,国家体现出强烈的“爱民”精神;人类维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每个新闻工作者能自觉追求和认同整个人类的“和谐”,同时整个人类也给生命个体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这种理想状态的“人文精神”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人难以摆脱其“乌托邦”的一面,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永远都不会放弃对这种精神的追求和努力,也许这种追求正是人文精神的生动体现。
(作者为西京学院人文系教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