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然而,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在哪里?那就是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既然如此,那么有效提问都需要把握那些标准呢?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生物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并由此转化为相互关联的问题组,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在“人的体温及其调节”的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列出预习提纲,布置预习作业,测量自己及家人在不同时间的口腔、腋下、直肠的温度,创设问题情境后,再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联想①在寒冷的环境中,为什么会打寒战,皮肤出现“鸡皮疙瘩”?②我们冬天出汗多,还是夏天出汗多?③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通过分析比较、迁移,找出上述现象的原因,深化理解,從而总结出人的体温概念及其调节规律。
如问题设计浅显,则无法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问题之间缺乏联系,则无法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组;问题表述过于直白,则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教师问:“纤维素是什么类?”学生答“糖类”;教师问:“精细胞还要怎么样才能变成精子?”学生答“变形”;再问学生“精子的什么进入卵细胞”学生答“头部”。此时,大家对照教学挂图和大屏幕投影,人人都清楚地看到图中只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这样的提问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教学举例联系生活实际时要围绕主要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内容或为了突破难点。如一教师讲“糖类和脂质”一课时,提出青春期、第二性征的问题,这与本课的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举例联系实际一定要有明确目的,决不能哗众取宠。否则,只是浪费时间。
其次,设计问题内容要有层次性。
在生物教学实施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例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时,我先为学生介绍了人类的婚姻情况,古时有一女多夫制,也有一夫多妻制,最后发展为现在的一夫一妻制。此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发展是不是很合理呢?理由是什么?学生很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始分析起来,有的同学就站起来回答:当然合理,因为人类的男女比例接近1:1。我马上抓住他的问题很自然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性别为何接近1:1呢?”学生又开始活跃起来了,经过讨论后,有同学主动回答:男性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一种带X染色体,另一种带Y染色体;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类型,只含X染色体,而不同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从而保证了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是1:1。紧接着又提出了“生男生女是由女方决定的吗?”(问题其实很复杂)此时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有些家庭中的男性由于没学遗传学知识,没生儿子就拿媳妇出气是完全错误的,同时也告诉他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如果都想要男孩,全世界的人都是男性,那人类将会毁灭于自身。通过这样处理就降低了难度,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第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发展性
我们所说的教学问题,实际是一个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构建完整知识网络所设计的具有阶梯性、完整性、系列性的,一组思维要求由低到高的问题流,这种问题流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通过系列问题将各知识内容贯穿在一起,引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引领学生沉浸于问题情境中,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例在学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时,如果果教师采用先讲述减数分裂的概念,再讲述精子形成过程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提的问题应当紧扣减数分裂的概念。①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发生在哺乳动物的什么部位?②在减数分裂的什么时期“染色体复制一次”?③“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几个精子?④“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原细胞中的减少了一半”,是由两次细胞分裂中的哪一次分裂决定的?由此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重点讲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
如果教师采用先讲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再让学生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则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能够抓住精子形成过程中的要点,有利于学生概括减数分裂的概念。①在精原细胞发育成为精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了几次?细胞分裂了几次?②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几个精子?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与精原细胞中的相比有什么变化?③染色体数目的减半,是由两次细胞分裂中的第几次分裂决定的?④在决定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这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间期、分裂开始后不久以及较后阶段,各发生了什么变化?
因此我认为,问题时机要有其适合度,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要持之以恒,具有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才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它只是学生整个发展状况的一个侧面,并不反映学生的整个发展状况。二是潜在水平,即在教师帮助下学生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维果茨基把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它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的提问不能低于最近发展区的下限,也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的上限,而是应与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精心设计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有效教学,应该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
既然如此,那么有效提问都需要把握那些标准呢?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生物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并由此转化为相互关联的问题组,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在“人的体温及其调节”的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列出预习提纲,布置预习作业,测量自己及家人在不同时间的口腔、腋下、直肠的温度,创设问题情境后,再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联想①在寒冷的环境中,为什么会打寒战,皮肤出现“鸡皮疙瘩”?②我们冬天出汗多,还是夏天出汗多?③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通过分析比较、迁移,找出上述现象的原因,深化理解,從而总结出人的体温概念及其调节规律。
如问题设计浅显,则无法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问题之间缺乏联系,则无法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组;问题表述过于直白,则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教师问:“纤维素是什么类?”学生答“糖类”;教师问:“精细胞还要怎么样才能变成精子?”学生答“变形”;再问学生“精子的什么进入卵细胞”学生答“头部”。此时,大家对照教学挂图和大屏幕投影,人人都清楚地看到图中只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这样的提问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教学举例联系生活实际时要围绕主要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内容或为了突破难点。如一教师讲“糖类和脂质”一课时,提出青春期、第二性征的问题,这与本课的教学没有直接关系。举例联系实际一定要有明确目的,决不能哗众取宠。否则,只是浪费时间。
其次,设计问题内容要有层次性。
在生物教学实施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例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时,我先为学生介绍了人类的婚姻情况,古时有一女多夫制,也有一夫多妻制,最后发展为现在的一夫一妻制。此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发展是不是很合理呢?理由是什么?学生很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始分析起来,有的同学就站起来回答:当然合理,因为人类的男女比例接近1:1。我马上抓住他的问题很自然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性别为何接近1:1呢?”学生又开始活跃起来了,经过讨论后,有同学主动回答:男性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一种带X染色体,另一种带Y染色体;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类型,只含X染色体,而不同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从而保证了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是1:1。紧接着又提出了“生男生女是由女方决定的吗?”(问题其实很复杂)此时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有些家庭中的男性由于没学遗传学知识,没生儿子就拿媳妇出气是完全错误的,同时也告诉他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如果都想要男孩,全世界的人都是男性,那人类将会毁灭于自身。通过这样处理就降低了难度,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学习主题的深入,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第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发展性
我们所说的教学问题,实际是一个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构建完整知识网络所设计的具有阶梯性、完整性、系列性的,一组思维要求由低到高的问题流,这种问题流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通过系列问题将各知识内容贯穿在一起,引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引领学生沉浸于问题情境中,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例在学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时,如果果教师采用先讲述减数分裂的概念,再讲述精子形成过程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提的问题应当紧扣减数分裂的概念。①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发生在哺乳动物的什么部位?②在减数分裂的什么时期“染色体复制一次”?③“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几个精子?④“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原细胞中的减少了一半”,是由两次细胞分裂中的哪一次分裂决定的?由此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重点讲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
如果教师采用先讲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再让学生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则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能够抓住精子形成过程中的要点,有利于学生概括减数分裂的概念。①在精原细胞发育成为精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了几次?细胞分裂了几次?②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几个精子?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与精原细胞中的相比有什么变化?③染色体数目的减半,是由两次细胞分裂中的第几次分裂决定的?④在决定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这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间期、分裂开始后不久以及较后阶段,各发生了什么变化?
因此我认为,问题时机要有其适合度,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要持之以恒,具有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所启发,才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它只是学生整个发展状况的一个侧面,并不反映学生的整个发展状况。二是潜在水平,即在教师帮助下学生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维果茨基把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它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的提问不能低于最近发展区的下限,也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的上限,而是应与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精心设计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有效教学,应该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