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比较小夹板固定和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诊治的5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小夹板固定组和支架外固定组,按分组进行相应的固定治疗方法,出院后对两组患者随访,随访过程进行复位和功能评价,并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和处理。 结果 治疗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4.1个月。小夹板固定组患者疗效评价优良15例,优良率为53.6%(15/28);支架外固定组患者优良24例,优良率为85.7%(24/28),支架外固定组患者疗效优良例数明显多于小夹板固定组,两组患者优良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经过相应的治疗后,症状均逐步缓解、消除。 结论 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需要解决和重视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复位后骨折的稳定性。支架外固定方法在维持复位和恢复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小夹板固定,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支架外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8-17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mall splint and external fixator immobi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comminuted fracture.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comminuted fracture,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mall splint fixation group and external fixator immobilization group. To treated the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corresponding fixation methods, to make reduction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during the follow-up proces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discharge, to make statistics and dispose the patients' complication. Results To follow-up 3-21 months with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of 14.1 months. The excellent efficacy evaluation in small splint fixation group(15 cases) with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53.6%(15/28), while which in external fixator immobilization group(24 cases) with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85.7%(24/28),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complication had occurred in the two groups, the symptoms of which were remission and elimination progressively. Conclusion The problem of how to keep the stability of fracture after reduc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comminuted fracture should be solved and be attention. External fixator immobilization is obviously better on reductive maintenance and recovery function compared with which of small splint fixation,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study.
[Key words] Distal radius comminuted fracture; Small splint fixation; External fixator immobilization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上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为腕部肿胀、压痛明显,手和腕关节功能活动受到限制,在治疗中最需要解决和重视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复位后骨折的稳定性[1],通过X线可明确诊断骨折类型,并根据具体骨折情况进行治疗,需要时可辅以克氏针、螺丝钉或T形钢板内固定等[2-3]。本文主要研究小夹板固定和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诊治的5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男40例,女16例,年龄16~59岁,平均(39.8±10.7)岁;左侧伤25例,右侧伤31例;按命名分类:Colles骨折39例,Smith骨折14例,掌侧Barton骨折3例;按AO分类:C1型6例,C2型16例,C3型34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小夹板固定组和支架外固定组,每组28例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选取标准
(1)不需要手术治疗,非病理性骨折;(2)患者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接受既定的方法进行治疗;(3)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定期进行复查和换药,康复期间愿意接受随访并配合疗效评价。
1.3 固定方法
(1)小夹板固定法: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行手法闭合复位,用4块夹板将腕关节固定于尺偏位,然后根据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固定腕关节的位置和压垫位置,并确定背侧夹板的长短。(2)支架外固定法:患者取仰卧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将患肢外展于手术台上一定程度,使X线可穿透。分别将固定螺钉钻入患者第2掌骨及骨折线的近侧桡骨干,安装外固定支架结束后,借助X线的透视功能进行骨折复位,对抗牵引后,根据患者在掌屈或背伸骨折远端的具体骨折类型,将腕关节尺偏后,手术操作者从前后两侧挤压骨折端,骨折对位确认良好后旋紧外固定支架的各个螺钉,并使用经皮克氏针复位小骨块。
1.4 复位和功能评价[4]
优:无疼痛,活动自由不受限制,无功能损伤,握力同未伤侧相同,掌屈或背伸减少小于15°;良:偶尔感到疼痛,不能进行剧烈活动,患侧功能以及握力基本接近正常,掌屈或背伸减少在15°~30°;中:疼痛频率较高,活动轻度受限,功能和握力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在30°~50°;差:疼痛持续,正常活动受限,劳动、工作能力减弱,功能和握力与正常侧相比明显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大于50°。优良率为优和良的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数据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的形式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优良率比较
治疗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4.1个月。小夹板固定组患者疗效评价优良15例,优良率为53.6%(15/28);支架外固定组患者优良24例,优良率为85.7%(24/28),支架外固定组患者优良例数明显多于小夹板固定组,两组患者优良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416,P=0.0089),见表2。
2.2 患者并发症发生和处理情况
支架外固定组患者1例发生掌骨进针处骨折,换用夹板固定,更换固定后对骨折进行处理,随访中愈合情况良好;3例患者共计5处固定针发生针孔感染,1例桡骨近端进针处骨折,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复位和功能评分为良和可;2例并发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小夹板固定组也有2例发生此症),影响了腕关节的功能,骨折愈合解除固定后,4例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有所恢复;小夹板固定组患者1例发生腕管综合征,经过相应治疗后症状逐步消除。
3 讨论
临床治疗大部分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以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石膏、夹板、功能支架等)的方法为主,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对于无移位的骨折,通常用石膏四头带或小夹板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3~4周;对于非粉碎性且关节面良好的伸直型骨折患者,以牵抖复位法治疗为主;对于屈曲型骨折患者,先对其进行纵向牵引,然后进行复位方向,方向与伸直型骨折患者相反,复位后,腕关节背屈和旋前位固定4周;对于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易保持稳定的患者,需配合克氏针、螺丝钉或T形钢板内固定;对于极少数挤压较为严重且造成短缩畸形的患者,则需要手术治疗[5-7]。在恢复过程中,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畸形愈合的发生概率往往高于一般骨折患者,愈合过程的畸形发展会影响功能的恢复,造成持续性的疼痛、握力明显减弱等不良后果,从而降低患者的正常劳动、工作能力,处理不利或畸形严重者可出现手指屈肌腱或腕正中神经断裂,从而进行手术治疗[8-10]。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观察发现,两组患者复位评分在随访前期并无较大差异,但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用小夹板固定的患者发生了较多例数的骨折2次移位现象,对功能的恢复产生较大的影响;支架外固定组3例患者经常规手法复位效果不佳,采用克氏针对桡腕关节面的骨折块进行复位和固定,从而恢复了桡关节面的平整性;2例患者使用掌背侧夹板配合固定,进一步加强了固定的稳定性。在研究中还发现,复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功能的恢复,复位评分基本上与功能性评分一致,但也有个别病例显示不受影响,即复位良好但功能恢复较差或复位评价中、差但功能评分良好,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固定时间、固定期间患者是否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以及拆除固定后是否继续进行功能锻炼等有关,从随访后的结果总体来看,支架外固定组患者的复位和功能整体评分明显优于小夹板固定组[11-12]。支架外固定具有以下优点:(1)对骨折端保持持续的牵引力,避免复位后固定期间由于前臂肌肉牵拉而造成的骨折端移位;(2)在支架的固定和保护下,患者在固定初期即可以对腕关节进行适当的活动,有效预防腕关节僵硬;(3)运用闭合克氏针在复位和固定骨折块时进行配合,有助于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性;(4)可防止骨折碎块的前后移位;(5)受损的腕关节不会受到压迫,肘关节可以进行适当的屈伸,且患者在固定期间前臂活动不受限制;(6)为伤口的处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3-16]。
综上所述,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需要解决和重视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复位后骨折的稳定性。支架外固定方法在维持复位和恢复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小夹板固定,对于并发症采用内服外用药物、理疗、功能锻炼等可有效处理,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程千,狄东华,赵建忠.两种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J].重庆医学,2011,40(21):2147-2149.
[2] 左洪涛,谢庆平,赵凯.三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5):729-731.
[3] 陈一心,王骏飞,郑欣,等.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5):407-409. [4] 蔡桦,卢耀明,李钊,等.动力性外固定支架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比较[J].中医正骨,2004,16(12):6-9.
[5] 钱建军,杨正明.锁定加压钢板掌侧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2013,18(2):243-244.
[6] 林旭,郭勇,谭伦,等.跨腕关节支撑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3):212-215.
[7] 周彬.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与外固定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165-166.
[8] 石展英,赵良军,李百川.三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骨愈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52):9756-9760.
[9] 张力人,汤瑞新,程银树.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7例分析[J].安徽医药,2011,15(6):733-734.
[10] 李道文,方俊峰.带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0):20-21.
[11] 仇海军,刘彦博,杨建军.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1):850-851.
[12] 裘晓科,王人彦.影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51-54.
[13] 刘梅.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9):2577-2578.
[14] 孙建峰,韩斌,申杨勇,等.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架弹性牵引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5):461-462.
[15] 周子强,梁伟国,吴劲风,等.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0):1127-1129.
[16] 章武星,吴方前,罗光清,等.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及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7):78-80.
(收稿日期:2015-04-18)
[关键词]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支架外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8-17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mall splint and external fixator immobi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comminuted fracture.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comminuted fracture,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mall splint fixation group and external fixator immobilization group. To treated the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corresponding fixation methods, to make reduction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during the follow-up proces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discharge, to make statistics and dispose the patients' complication. Results To follow-up 3-21 months with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of 14.1 months. The excellent efficacy evaluation in small splint fixation group(15 cases) with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53.6%(15/28), while which in external fixator immobilization group(24 cases) with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85.7%(24/28),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complication had occurred in the two groups, the symptoms of which were remission and elimination progressively. Conclusion The problem of how to keep the stability of fracture after reduc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comminuted fracture should be solved and be attention. External fixator immobilization is obviously better on reductive maintenance and recovery function compared with which of small splint fixation,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study.
[Key words] Distal radius comminuted fracture; Small splint fixation; External fixator immobilization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上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为腕部肿胀、压痛明显,手和腕关节功能活动受到限制,在治疗中最需要解决和重视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复位后骨折的稳定性[1],通过X线可明确诊断骨折类型,并根据具体骨折情况进行治疗,需要时可辅以克氏针、螺丝钉或T形钢板内固定等[2-3]。本文主要研究小夹板固定和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诊治的5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男40例,女16例,年龄16~59岁,平均(39.8±10.7)岁;左侧伤25例,右侧伤31例;按命名分类:Colles骨折39例,Smith骨折14例,掌侧Barton骨折3例;按AO分类:C1型6例,C2型16例,C3型34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小夹板固定组和支架外固定组,每组28例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选取标准
(1)不需要手术治疗,非病理性骨折;(2)患者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接受既定的方法进行治疗;(3)遵医嘱进行功能锻炼,定期进行复查和换药,康复期间愿意接受随访并配合疗效评价。
1.3 固定方法
(1)小夹板固定法: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行手法闭合复位,用4块夹板将腕关节固定于尺偏位,然后根据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固定腕关节的位置和压垫位置,并确定背侧夹板的长短。(2)支架外固定法:患者取仰卧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将患肢外展于手术台上一定程度,使X线可穿透。分别将固定螺钉钻入患者第2掌骨及骨折线的近侧桡骨干,安装外固定支架结束后,借助X线的透视功能进行骨折复位,对抗牵引后,根据患者在掌屈或背伸骨折远端的具体骨折类型,将腕关节尺偏后,手术操作者从前后两侧挤压骨折端,骨折对位确认良好后旋紧外固定支架的各个螺钉,并使用经皮克氏针复位小骨块。
1.4 复位和功能评价[4]
优:无疼痛,活动自由不受限制,无功能损伤,握力同未伤侧相同,掌屈或背伸减少小于15°;良:偶尔感到疼痛,不能进行剧烈活动,患侧功能以及握力基本接近正常,掌屈或背伸减少在15°~30°;中:疼痛频率较高,活动轻度受限,功能和握力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在30°~50°;差:疼痛持续,正常活动受限,劳动、工作能力减弱,功能和握力与正常侧相比明显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大于50°。优良率为优和良的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数据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的形式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优良率比较
治疗后随访3~21个月,平均14.1个月。小夹板固定组患者疗效评价优良15例,优良率为53.6%(15/28);支架外固定组患者优良24例,优良率为85.7%(24/28),支架外固定组患者优良例数明显多于小夹板固定组,两组患者优良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416,P=0.0089),见表2。
2.2 患者并发症发生和处理情况
支架外固定组患者1例发生掌骨进针处骨折,换用夹板固定,更换固定后对骨折进行处理,随访中愈合情况良好;3例患者共计5处固定针发生针孔感染,1例桡骨近端进针处骨折,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复位和功能评分为良和可;2例并发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小夹板固定组也有2例发生此症),影响了腕关节的功能,骨折愈合解除固定后,4例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有所恢复;小夹板固定组患者1例发生腕管综合征,经过相应治疗后症状逐步消除。
3 讨论
临床治疗大部分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以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石膏、夹板、功能支架等)的方法为主,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对于无移位的骨折,通常用石膏四头带或小夹板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3~4周;对于非粉碎性且关节面良好的伸直型骨折患者,以牵抖复位法治疗为主;对于屈曲型骨折患者,先对其进行纵向牵引,然后进行复位方向,方向与伸直型骨折患者相反,复位后,腕关节背屈和旋前位固定4周;对于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易保持稳定的患者,需配合克氏针、螺丝钉或T形钢板内固定;对于极少数挤压较为严重且造成短缩畸形的患者,则需要手术治疗[5-7]。在恢复过程中,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畸形愈合的发生概率往往高于一般骨折患者,愈合过程的畸形发展会影响功能的恢复,造成持续性的疼痛、握力明显减弱等不良后果,从而降低患者的正常劳动、工作能力,处理不利或畸形严重者可出现手指屈肌腱或腕正中神经断裂,从而进行手术治疗[8-10]。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观察发现,两组患者复位评分在随访前期并无较大差异,但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用小夹板固定的患者发生了较多例数的骨折2次移位现象,对功能的恢复产生较大的影响;支架外固定组3例患者经常规手法复位效果不佳,采用克氏针对桡腕关节面的骨折块进行复位和固定,从而恢复了桡关节面的平整性;2例患者使用掌背侧夹板配合固定,进一步加强了固定的稳定性。在研究中还发现,复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功能的恢复,复位评分基本上与功能性评分一致,但也有个别病例显示不受影响,即复位良好但功能恢复较差或复位评价中、差但功能评分良好,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固定时间、固定期间患者是否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以及拆除固定后是否继续进行功能锻炼等有关,从随访后的结果总体来看,支架外固定组患者的复位和功能整体评分明显优于小夹板固定组[11-12]。支架外固定具有以下优点:(1)对骨折端保持持续的牵引力,避免复位后固定期间由于前臂肌肉牵拉而造成的骨折端移位;(2)在支架的固定和保护下,患者在固定初期即可以对腕关节进行适当的活动,有效预防腕关节僵硬;(3)运用闭合克氏针在复位和固定骨折块时进行配合,有助于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性;(4)可防止骨折碎块的前后移位;(5)受损的腕关节不会受到压迫,肘关节可以进行适当的屈伸,且患者在固定期间前臂活动不受限制;(6)为伤口的处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3-16]。
综上所述,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需要解决和重视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复位后骨折的稳定性。支架外固定方法在维持复位和恢复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小夹板固定,对于并发症采用内服外用药物、理疗、功能锻炼等可有效处理,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程千,狄东华,赵建忠.两种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J].重庆医学,2011,40(21):2147-2149.
[2] 左洪涛,谢庆平,赵凯.三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5):729-731.
[3] 陈一心,王骏飞,郑欣,等.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5):407-409. [4] 蔡桦,卢耀明,李钊,等.动力性外固定支架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比较[J].中医正骨,2004,16(12):6-9.
[5] 钱建军,杨正明.锁定加压钢板掌侧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2013,18(2):243-244.
[6] 林旭,郭勇,谭伦,等.跨腕关节支撑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3):212-215.
[7] 周彬.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与外固定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165-166.
[8] 石展英,赵良军,李百川.三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骨愈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52):9756-9760.
[9] 张力人,汤瑞新,程银树.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7例分析[J].安徽医药,2011,15(6):733-734.
[10] 李道文,方俊峰.带关节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0):20-21.
[11] 仇海军,刘彦博,杨建军.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1):850-851.
[12] 裘晓科,王人彦.影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51-54.
[13] 刘梅.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9):2577-2578.
[14] 孙建峰,韩斌,申杨勇,等.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架弹性牵引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5):461-462.
[15] 周子强,梁伟国,吴劲风,等.锁定加压钢板(LCP)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10):1127-1129.
[16] 章武星,吴方前,罗光清,等.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及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7):78-80.
(收稿日期:201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