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病毒常让人们谈虎色变,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因为计算机病毒是可以通过在我们对计算机病毒的正确认识和积极防范中得到较好的避免的。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 正确认识 流疫 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1—7597(2009)1010101—01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的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计算机的应用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它在给了我们海量的信息的同时,很大程度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计算机的发展同样也应生了计算机病毒,在现代社会计算机病毒矛盾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公害。笔者试以本文就如何进一步认识和防范计算机病毒做一定的探讨。
一、解开计算机病毒的神秘性——正确从识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什么,要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必不可少应该对计算机病毒有基本的认识。计算机病毒实质上是一个具有传染性和破坏件的软件程序,其将自己附加在其他程序上或者潜伏在系统中。通过自我的不断复制,从一个程序传播到另一个程序,常常造成病毒还能损坏数据、导致系统崩溃、显示令使用者讨厌的信息等等。目前计算机病毒的分类主要包括:文件病毒、引导扇区病毒、多裂变病毒、秘密病毒、异形病毒、宏病毒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毁坏性的代码,如大家所熟知的特洛伊木马和蠕虫等。计算机病毒它可以干扰系统运行、破坏磁盘上的数据、封锁微机硬件资源等,但它的这些行为只是在能够通过软件手段发挥作用。可能使得计算机内存减少、运行速度减慢、文件数据被破坏、系统外部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等等,其造成的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及用户资料、数据的破坏。谈及计算机病毒,而病毒的传播主要依靠软盘、u盘、光盘、可移动硬盘、网络等,尤其是网络给病毒的广泛传播提供极大的便利性。今天人们大多谈虎色变,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因为计算机病毒是可以在我们对电脑的维护中得到恰当防范的。
二、计算机病毒在我国已成为流疫
我国最早发现计算机病毒是在1989年,大连市统计局计算中心的M24型微机全部感染上被称为“圆点”的病毒。至今病毒在中国已经流行了20年,其造成极多的破坏,但病毒与计算机发展的角逐也不断的完善了计算机的发展。同时也也广泛地引起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普遍认识。据《2008年中国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技术分析报告》据分析,我国网络安全态势网上制作、贩卖病毒、木马的活动日益猖獗,利用病毒、木马技术的网上侵财活动里快速上升趋势,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网上治安形势严峻。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我国连续出现“熊猫烧香”、“仇英”、“艾妮”等盗取网上用户密码、账号的病毒和术马。此次调查显示今年又先后出现“Av终结者”、“机器狗”、“磁碟机”等病毒和木马。它们都具有对抗杀毒软件以及下载木马的功能,可以通过APP攻击、可移动存储介质、网页挂马、感染ExE文件等方式进行传播,中毒后的受害程度取决于最终所下载的术马的功能,如:丢失网游账号、网银账号、QQ号、MSN账号等个人敏感信息,而如果系统被灰鸽子等木马远程控制,还将丢失更多的个人信息或文档资料等等。《2008年中国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技术分析报告》还列出了2008年在我国最为流行的十种病毒“网游大盗”、“AV终结者”、“AutoRun”、德英”、“灰鸽子”、Small病毒、“Js.Agent”、“Js.Psyme”、JS.RealPlr、“HTML.ikame”,大家在运用电脑的时候,可能都曾碰见过这些流行的病毒,可见其传播之广,危害之深,给我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不便,那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呢?
三、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有杀毒软件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当今社会病毒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的,目前还没有一个杀毒软件能囊括所有病毒而杀之,所以防治计算机病毒应是一系列的,可构成整体的防范即要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
首先,软盘、u盘、光盘、可移动硬盘往往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防治计算机病毒首先应尽量避免软盘、u盘、光盘、可移动硬盘等的交叉使用,无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在使用前应对其进行病毒扫描。
其次,浏览安全。不翻阅不明网站,往往一些不明网站带有错误代码。不打开决不打开来历不明邮件的附件或你并未预期接到的附件。因为Windows允许用户在文件命名时使用多个后缀,而许多电子邮件程序只显示第一个后缀。例如,你看到的邮件附件名称是sv.JPg,而它的全名实际是sv.JPg.exe,打开这个附件意味着运行一个恶意的exe病毒,而不是你的JPg,察看器。
再次,不要从任何不可靠的渠道下载软件,即使是对相对安全下载的软件在安装前仍要先做病毒扫描再安装使用。且安装最好保证以对操作系统及重要文件有相关备份。
最后,这是安装正版的防病毒产品,并保证及时更新病毒库,获取最新的病毒定义码。同时,首次在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时,一定要对计算机做一次彻底的病毒扫描,以确保它尚未受过病毒感染。日常使用中应注意定期检测是否受到病毒感染。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 正确认识 流疫 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1—7597(2009)1010101—01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的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计算机的应用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它在给了我们海量的信息的同时,很大程度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计算机的发展同样也应生了计算机病毒,在现代社会计算机病毒矛盾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公害。笔者试以本文就如何进一步认识和防范计算机病毒做一定的探讨。
一、解开计算机病毒的神秘性——正确从识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什么,要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必不可少应该对计算机病毒有基本的认识。计算机病毒实质上是一个具有传染性和破坏件的软件程序,其将自己附加在其他程序上或者潜伏在系统中。通过自我的不断复制,从一个程序传播到另一个程序,常常造成病毒还能损坏数据、导致系统崩溃、显示令使用者讨厌的信息等等。目前计算机病毒的分类主要包括:文件病毒、引导扇区病毒、多裂变病毒、秘密病毒、异形病毒、宏病毒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一些毁坏性的代码,如大家所熟知的特洛伊木马和蠕虫等。计算机病毒它可以干扰系统运行、破坏磁盘上的数据、封锁微机硬件资源等,但它的这些行为只是在能够通过软件手段发挥作用。可能使得计算机内存减少、运行速度减慢、文件数据被破坏、系统外部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等等,其造成的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及用户资料、数据的破坏。谈及计算机病毒,而病毒的传播主要依靠软盘、u盘、光盘、可移动硬盘、网络等,尤其是网络给病毒的广泛传播提供极大的便利性。今天人们大多谈虎色变,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因为计算机病毒是可以在我们对电脑的维护中得到恰当防范的。
二、计算机病毒在我国已成为流疫
我国最早发现计算机病毒是在1989年,大连市统计局计算中心的M24型微机全部感染上被称为“圆点”的病毒。至今病毒在中国已经流行了20年,其造成极多的破坏,但病毒与计算机发展的角逐也不断的完善了计算机的发展。同时也也广泛地引起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普遍认识。据《2008年中国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技术分析报告》据分析,我国网络安全态势网上制作、贩卖病毒、木马的活动日益猖獗,利用病毒、木马技术的网上侵财活动里快速上升趋势,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网上治安形势严峻。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我国连续出现“熊猫烧香”、“仇英”、“艾妮”等盗取网上用户密码、账号的病毒和术马。此次调查显示今年又先后出现“Av终结者”、“机器狗”、“磁碟机”等病毒和木马。它们都具有对抗杀毒软件以及下载木马的功能,可以通过APP攻击、可移动存储介质、网页挂马、感染ExE文件等方式进行传播,中毒后的受害程度取决于最终所下载的术马的功能,如:丢失网游账号、网银账号、QQ号、MSN账号等个人敏感信息,而如果系统被灰鸽子等木马远程控制,还将丢失更多的个人信息或文档资料等等。《2008年中国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技术分析报告》还列出了2008年在我国最为流行的十种病毒“网游大盗”、“AV终结者”、“AutoRun”、德英”、“灰鸽子”、Small病毒、“Js.Agent”、“Js.Psyme”、JS.RealPlr、“HTML.ikame”,大家在运用电脑的时候,可能都曾碰见过这些流行的病毒,可见其传播之广,危害之深,给我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不便,那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呢?
三、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有杀毒软件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当今社会病毒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的,目前还没有一个杀毒软件能囊括所有病毒而杀之,所以防治计算机病毒应是一系列的,可构成整体的防范即要建立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
首先,软盘、u盘、光盘、可移动硬盘往往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防治计算机病毒首先应尽量避免软盘、u盘、光盘、可移动硬盘等的交叉使用,无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在使用前应对其进行病毒扫描。
其次,浏览安全。不翻阅不明网站,往往一些不明网站带有错误代码。不打开决不打开来历不明邮件的附件或你并未预期接到的附件。因为Windows允许用户在文件命名时使用多个后缀,而许多电子邮件程序只显示第一个后缀。例如,你看到的邮件附件名称是sv.JPg,而它的全名实际是sv.JPg.exe,打开这个附件意味着运行一个恶意的exe病毒,而不是你的JPg,察看器。
再次,不要从任何不可靠的渠道下载软件,即使是对相对安全下载的软件在安装前仍要先做病毒扫描再安装使用。且安装最好保证以对操作系统及重要文件有相关备份。
最后,这是安装正版的防病毒产品,并保证及时更新病毒库,获取最新的病毒定义码。同时,首次在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时,一定要对计算机做一次彻底的病毒扫描,以确保它尚未受过病毒感染。日常使用中应注意定期检测是否受到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