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人类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积极倡导对话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达成“精神敞开”“彼此互纳”、才能在真情对话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生命活力。我在教学的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深深地体会到了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认真倾听,平等对话,感受“真情”
倾听,是现代人在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因为,只有你专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了、听懂了,才能作出准确的回应。只要我们有了最忠实的听众,有了倾吐的对象,就再不会怕出错,就会勇敢地、毫无顾忌地去说,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还怕活跃不起来吗?环境活跃了,气氛松弛了,回答踊跃了,久而久之,将形成交流的良性循环。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為此,我尽可能地走近学生,俯下身来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到心中的愉悦,感受到自己独特存在的价值,师生其乐融融,课堂也充满活力。
于是在《西门豹》的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让你觉得愤恨的理由。
生: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
像这样,老师和学生和谐平等的对话始终贯穿课堂。老师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忠实的听众。从而,学生从各种束缚和禁锢中解脱出来,一颗童心得以无拘无束地释放。
二、耐心等待,倾心对话,理解“真情”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因此,我给予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在绝对自由的空间下获得满足。在教学《古井》一课时,针对“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母亲”这一疑问,在同桌间展开了激烈讨论:
生:就拿我的母亲来说,她每天早出晚归,工作非常辛苦。
(师点头表示赞同)
生:我的母亲也这样,她做的这一切全都是为了我们姐妹。
师:说得好,说得对。那你觉得我们的母亲又是怎样的人呢?
生:我觉得母亲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她想的、做的全为了别人。
师:是啊,母亲是这样。那古井呢?请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说明。
……
在教师不断引导、不断等待与和谐的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到绝对的自由,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
三、巧抓话题,善于赞赏,“真情”共鸣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这句话让我顿然领悟:如果我们一味地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于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对于在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极为敏锐地捕捉,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与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设话题,引发“真情”共鸣,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例如,在教《桂林山水》时,与学生交流,“漓江的水绿得像什么?”教师设想学生回答,“漓江的水绿得像无瑕的翡翠。”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学生回答:“漓江的水绿得像青梅酒。”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老师不喝酒,见得也很少,青梅酒真是绿色的吗?
生:是的。我爸爸常喝酒,我亲眼见过他喝的青梅酒是碧绿碧绿的。
师:大家知道,多喝酒人会醉,那么望着这青梅酒一样的漓江水人会怎样?
……
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对于学生“出格”的回答,教师没有轻而易举给以全盘否定,而是相信学生,真心实意地听他们的回答,并善于捕捉对话中引发的创造之火花,从而超越预设的话题,使学生在真切地感受中引发“真情”共鸣。
对话,如春风化雨,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发掘“童心”和“童趣”,体会学生的感受,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引发创造的灵感和冲动。◆(作者单位:江西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一、 认真倾听,平等对话,感受“真情”
倾听,是现代人在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因为,只有你专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了、听懂了,才能作出准确的回应。只要我们有了最忠实的听众,有了倾吐的对象,就再不会怕出错,就会勇敢地、毫无顾忌地去说,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还怕活跃不起来吗?环境活跃了,气氛松弛了,回答踊跃了,久而久之,将形成交流的良性循环。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為此,我尽可能地走近学生,俯下身来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到心中的愉悦,感受到自己独特存在的价值,师生其乐融融,课堂也充满活力。
于是在《西门豹》的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让你觉得愤恨的理由。
生: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
像这样,老师和学生和谐平等的对话始终贯穿课堂。老师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忠实的听众。从而,学生从各种束缚和禁锢中解脱出来,一颗童心得以无拘无束地释放。
二、耐心等待,倾心对话,理解“真情”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因此,我给予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在绝对自由的空间下获得满足。在教学《古井》一课时,针对“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母亲”这一疑问,在同桌间展开了激烈讨论:
生:就拿我的母亲来说,她每天早出晚归,工作非常辛苦。
(师点头表示赞同)
生:我的母亲也这样,她做的这一切全都是为了我们姐妹。
师:说得好,说得对。那你觉得我们的母亲又是怎样的人呢?
生:我觉得母亲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她想的、做的全为了别人。
师:是啊,母亲是这样。那古井呢?请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说明。
……
在教师不断引导、不断等待与和谐的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到绝对的自由,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
三、巧抓话题,善于赞赏,“真情”共鸣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这句话让我顿然领悟:如果我们一味地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于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因此,对于在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极为敏锐地捕捉,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与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设话题,引发“真情”共鸣,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例如,在教《桂林山水》时,与学生交流,“漓江的水绿得像什么?”教师设想学生回答,“漓江的水绿得像无瑕的翡翠。”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学生回答:“漓江的水绿得像青梅酒。”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老师不喝酒,见得也很少,青梅酒真是绿色的吗?
生:是的。我爸爸常喝酒,我亲眼见过他喝的青梅酒是碧绿碧绿的。
师:大家知道,多喝酒人会醉,那么望着这青梅酒一样的漓江水人会怎样?
……
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对于学生“出格”的回答,教师没有轻而易举给以全盘否定,而是相信学生,真心实意地听他们的回答,并善于捕捉对话中引发的创造之火花,从而超越预设的话题,使学生在真切地感受中引发“真情”共鸣。
对话,如春风化雨,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发掘“童心”和“童趣”,体会学生的感受,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引发创造的灵感和冲动。◆(作者单位:江西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