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是建设稳定的人类社会的一块基石。环境保护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本。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地球、对自然、对人类、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是历史和社会赋予学校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化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一、化学教育中环境教育的目标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所有这些目标的设计和确定都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展开的,是综合化、多元化的。笔者在此仅从化学学科知识和环境意识二元角度阐述一下化学教育的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无论是必修的两个模块,还是选修的六个模块;无论是“学生得到发展的几个方面”,还是“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都涉及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必修课程的两个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化学与技术”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形成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的概念。”在“实验化学”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涉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详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因此,化学教育必须紧扣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目标,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保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初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例如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止温室效应、酸雨、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白色污染、硫酸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等内容。因此,化学教师要积极以这些内容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1.在备课时,教师要精心选择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找准切入点,抓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明白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另外,可适当介绍一些典型的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等,启发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能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改善环境、治理污染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学习的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的欲望。
2.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社会各方面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酸雨”、“白色污染”、“无铅汽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等考题频频出现在高考题中。因此,化学教师应根据高考命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教师可以在平时的练习或考试中,尽量多编制或精选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习题,让学生多从环保方面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环保问题的能力,例如,制硝酸铜有三种方法:(1)铜与浓硝酸反应;(2)铜与稀硝酸反应;(3)铜先与氧气反应,再与硝酸反应,让学生选择最佳方法。这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要求学生不仅考虑反应的可行性,原料的经济性,还要考虑环保问题。
通过这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试题的解决,学生不仅能增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发挥化学实验教学优势,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化学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渗透环保知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1.教育学生严格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降低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例如,取用药品要适量,不要过量;试剂瓶塞、滴管要规范放置;实验结束后,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在指定地点。
2.对某些会产生环境污染的实验,如铜与硝酸的反应要积极改进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自制实验装置。这样一方面能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对有毒气体的实验(如实验室制氯气)应引导学生加强对装置气密性、尾气吸收、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4.积极开设探究性实验,例如,测定雨水的pH值、测定土壤的酸碱性、用离子交换法净化水等,从而提高学生环境问题的认识。
(三)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关注环境热点。
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关于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势在必行。现行教材中虽然有许多章节涉及环保知识,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在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需求性的基础上,积极开设形式多样、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选修课程。例如,可以以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当今十大环境热点问题为主题开设校本课程,也可以以“家庭装修中的污染”、“水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设校本课程。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对某些环境问题有详细的、系统的了解,既能满足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渴求,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环保问题的欲望。
学生环保知识的获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保行为的养成,归根到底靠学生学习的结果来检验。因此,化学教师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环保知识的学习方式。化学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普及环保知识非常有效,但学生环保知识的获得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同时,对环保问题有强烈探究欲望和兴趣的学生得不到满足。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把有持续探究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些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自主、独立、深入的研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可以以《废弃物的艺术化处理》、《身边的水污染现状和治理对策》、《身边的白色污染》等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参观、调查、访问、讨论后撰写出研究报告,并将研究结果组内交流或全班展示。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提出环保问题和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课外实践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有利于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环保知识面,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外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环境,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深化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环保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有:1.制作环保小报;2.创作环保漫画、环保宣传画;3.征集环保标语;4.环保征文竞赛;5.环保演讲比赛;6.社区环保知识宣传;7.各类环保竞赛活动。
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绘画、美工能力,又能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环保的责任感,同时能促进其他同学、家庭和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的整体提高,对“一个学生带动几个学生”、“一个班级带动几个班级”、“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几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目标实现有推动作用。
(五)落实行动,促进学生将环保理念内化为行动准则。
对学生进行的环境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化学教师应要求每一位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而逐渐改善周围的环境。例如,要求学生节水、节电、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用品,不乱扔废弃物,回收废旧电池,不用破坏臭氧层的喷发胶,分类处理教室内的垃圾,少寄或不寄贺卡,等等。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回收废弃物,资助贫困生”、“绿色天使”校园草坪领养等活动,通过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的积累,逐渐促进学生将环保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常抓不懈。环保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渗透于教学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
一、化学教育中环境教育的目标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所有这些目标的设计和确定都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展开的,是综合化、多元化的。笔者在此仅从化学学科知识和环境意识二元角度阐述一下化学教育的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无论是必修的两个模块,还是选修的六个模块;无论是“学生得到发展的几个方面”,还是“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都涉及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必修课程的两个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化学与技术”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形成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的概念。”在“实验化学”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涉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详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因此,化学教育必须紧扣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目标,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保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初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例如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止温室效应、酸雨、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白色污染、硫酸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等内容。因此,化学教师要积极以这些内容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1.在备课时,教师要精心选择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找准切入点,抓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明白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另外,可适当介绍一些典型的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等,启发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能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改善环境、治理污染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学习的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的欲望。
2.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社会各方面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酸雨”、“白色污染”、“无铅汽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等考题频频出现在高考题中。因此,化学教师应根据高考命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教师可以在平时的练习或考试中,尽量多编制或精选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习题,让学生多从环保方面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环保问题的能力,例如,制硝酸铜有三种方法:(1)铜与浓硝酸反应;(2)铜与稀硝酸反应;(3)铜先与氧气反应,再与硝酸反应,让学生选择最佳方法。这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要求学生不仅考虑反应的可行性,原料的经济性,还要考虑环保问题。
通过这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试题的解决,学生不仅能增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发挥化学实验教学优势,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化学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渗透环保知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1.教育学生严格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降低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例如,取用药品要适量,不要过量;试剂瓶塞、滴管要规范放置;实验结束后,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在指定地点。
2.对某些会产生环境污染的实验,如铜与硝酸的反应要积极改进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自制实验装置。这样一方面能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对有毒气体的实验(如实验室制氯气)应引导学生加强对装置气密性、尾气吸收、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4.积极开设探究性实验,例如,测定雨水的pH值、测定土壤的酸碱性、用离子交换法净化水等,从而提高学生环境问题的认识。
(三)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关注环境热点。
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关于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势在必行。现行教材中虽然有许多章节涉及环保知识,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在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需求性的基础上,积极开设形式多样、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选修课程。例如,可以以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当今十大环境热点问题为主题开设校本课程,也可以以“家庭装修中的污染”、“水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设校本课程。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对某些环境问题有详细的、系统的了解,既能满足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渴求,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环保问题的欲望。
学生环保知识的获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保行为的养成,归根到底靠学生学习的结果来检验。因此,化学教师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环保知识的学习方式。化学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普及环保知识非常有效,但学生环保知识的获得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同时,对环保问题有强烈探究欲望和兴趣的学生得不到满足。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把有持续探究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些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自主、独立、深入的研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可以以《废弃物的艺术化处理》、《身边的水污染现状和治理对策》、《身边的白色污染》等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参观、调查、访问、讨论后撰写出研究报告,并将研究结果组内交流或全班展示。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提出环保问题和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课外实践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有利于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环保知识面,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外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环境,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深化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环保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有:1.制作环保小报;2.创作环保漫画、环保宣传画;3.征集环保标语;4.环保征文竞赛;5.环保演讲比赛;6.社区环保知识宣传;7.各类环保竞赛活动。
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绘画、美工能力,又能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环保的责任感,同时能促进其他同学、家庭和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的整体提高,对“一个学生带动几个学生”、“一个班级带动几个班级”、“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几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目标实现有推动作用。
(五)落实行动,促进学生将环保理念内化为行动准则。
对学生进行的环境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化学教师应要求每一位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而逐渐改善周围的环境。例如,要求学生节水、节电、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用品,不乱扔废弃物,回收废旧电池,不用破坏臭氧层的喷发胶,分类处理教室内的垃圾,少寄或不寄贺卡,等等。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回收废弃物,资助贫困生”、“绿色天使”校园草坪领养等活动,通过一点一滴的环保行为的积累,逐渐促进学生将环保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常抓不懈。环保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渗透于教学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