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家庭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在相互沟通、协作、互助、研究中,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把师生之家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家庭背景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家校联动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因此,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其中学校和家庭则是对个体成长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因素。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握好这两个因素,重视了解家长在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倾向,整合学校与家庭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两种各异的教育形式、两种互利的教育资源,探索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与新途径,强化家庭教育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这对于形成教育合力,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家庭经济贫困,自卑心理严重。
生活在边远山区、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高职校贫困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来源有限、家庭子女多、遭受意外灾害等情况,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家庭经济贫困是其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在学习生活中,贫困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习、生活的压力与困难,部分学生会用消极的态度评价自己所经历的事件,个别学生甚至会自我否定,从而导致学生自卑、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家庭关爱欠缺,心理压力较大
随着城市打工族的增多,农村留守学生逐年增多,他们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缺少别人无法给予的父爱母爱与关怀,致使很多留守学生个性封闭,压抑,人际关系较差,还有部分单亲家庭学生因家庭的不完整,致使性格孤僻,生活压力大,长期生活在心理阴影之中,不愿与人交往,等等,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关注、关怀,消除心理阴影。
(三)高考失利,自信心不足。
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部分高职学生因高考失利,没能实现自己的本科院校梦想,勉强走进高职院校上学,很多城市独生子女,自尊心较强,面对家庭成员过高的期望,看到班级其他学生都上了心仪的本科院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自责与失望心理的加剧,容易产生自卑、不适应、自信心不足等心理心理现象,这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总是远离集体,封闭自我,孤独、压抑、自卑心理日益严重。
(四)感恩之心欠缺,感恩表达困难
随着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学生的逐年增多,部分城市家庭的“明珠”“宝贝”们因过分受到宠爱,逐渐养成自我心理,从来不会替他人着想,更不会感恩回馈他人,缺少感恩之心;同时,高职院校设置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贷款等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帮助家庭贫困的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很多受过国家、社会、学校等帮助的大学生对各种帮困制度认知肤浅,也不知道该如何回馈社会、他人等,更有受帮困大学生拿了学校助学金后随意挥霍,他们不懂得国家助学金的实际意义,存在感恩之心淡化、感恩之行困难等不良现象。
二、生源地、家庭背景差异视阈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机制探索
(一)家校联系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学校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加强家校联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家长的要求、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首先,每年新生开学报到,学校可以组织安排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见面,一方面向家长介绍学院的历史、发展、信息资源及人才培养等基本情况,使家长对学校的发展、专业特色等有了较深理解。另一方面就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让家长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与期盼,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
其次,组建家校联系手册,建立家长联系方式电话、QQ群、微信、邮箱、班级网站等,利用现代先进通信技术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家长能经常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也可以及时掌握与反馈部分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与疏通,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最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专业实习、外地出差、带队社会实践等机会,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进行学生家访[1]。特别是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家校联系与互访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尽早走出心理阴影。
(二)家校协同心理支持机制。
伴随高职院校家庭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农村留守学生及独生子女学生的不断增多,学生心理问题也出现复杂化、多样化、增多化等,他们需要更多关怀、交流与支持,更需要家庭与学校彼此配合,协同支持,共同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
知子莫如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为了解、知晓子女思想、心理状况的人,因此,家长要信赖教师,经常与教师联系,如实地反映子女在家的各方面行为表现,特别是一些曾经有过心理问题史的学生等,积极地向教师了解子女在校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家长和教师一起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彼此协作,共同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采取有针对性、符合子女心理需要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针对部分学生因适应、恋爱、学业、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老师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特别是在处理心理危机个案时,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为我们赢得主动和时间,挽救学生。家校协同心理支持系统的建立,二者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才能共同为学生个体提供一个最优化的成长空间[2]。 (三)家校心理互助机制
学校根据学生家长基本情况与实际需求,定期通过相应的学习网站、QQ、短信平台等及时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普及与培训,培养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特别是部分单亲学生家长或家庭贫困学生家长,学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技巧与方法,积极开展家庭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与个别辅导,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心育氛围。
家长虽然不具备“心理教师”的资质和水平,但家长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状况、信息反馈、社会反响及自己丰富的经验教训等,通过与老师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现状及学生的新问题等,老师根据家长信息的反馈,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研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发展。
(四)家校心理联盟机制。
学校根据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邀请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区域、不同学历、热心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家长及学校部分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组建家校心理联盟。家校心理联盟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构建学校与家庭、课内与课外、自助与互助、交流与研讨等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大学生心理互助联盟机制。
学校定期开展家校心理联盟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参加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家长认识学校,感知学校心理教育,感受学校氛围,进而拉近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家长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校的心理教育提出好的建议与思路。同时,联盟成员之间经常通过QQ、微信、电话等相互交流、研讨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总结经验,共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大家在相互研究过程中既能获取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教育的新方法,更能在互相学习与交流中解决自己及他人的心理问题,促进自身的心理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协同合作,高职院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在相互沟通、协作、互助、研究中,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把师生之家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家俊,曾子师.博思“思博”——杨金土先生职业教育思想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2]崔诣晨.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策略的路径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基金项目: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生源地、家庭背景差异视域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研究》(项目号:CDGZ2012009)。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课题“家庭背景差异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号:D/2015/03/127)。
关键词: 家庭背景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家校联动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因此,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其中学校和家庭则是对个体成长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因素。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握好这两个因素,重视了解家长在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倾向,整合学校与家庭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两种各异的教育形式、两种互利的教育资源,探索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与新途径,强化家庭教育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这对于形成教育合力,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家庭经济贫困,自卑心理严重。
生活在边远山区、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高职校贫困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来源有限、家庭子女多、遭受意外灾害等情况,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家庭经济贫困是其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在学习生活中,贫困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习、生活的压力与困难,部分学生会用消极的态度评价自己所经历的事件,个别学生甚至会自我否定,从而导致学生自卑、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家庭关爱欠缺,心理压力较大
随着城市打工族的增多,农村留守学生逐年增多,他们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缺少别人无法给予的父爱母爱与关怀,致使很多留守学生个性封闭,压抑,人际关系较差,还有部分单亲家庭学生因家庭的不完整,致使性格孤僻,生活压力大,长期生活在心理阴影之中,不愿与人交往,等等,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关注、关怀,消除心理阴影。
(三)高考失利,自信心不足。
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部分高职学生因高考失利,没能实现自己的本科院校梦想,勉强走进高职院校上学,很多城市独生子女,自尊心较强,面对家庭成员过高的期望,看到班级其他学生都上了心仪的本科院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自责与失望心理的加剧,容易产生自卑、不适应、自信心不足等心理心理现象,这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总是远离集体,封闭自我,孤独、压抑、自卑心理日益严重。
(四)感恩之心欠缺,感恩表达困难
随着高职院校独生子女学生的逐年增多,部分城市家庭的“明珠”“宝贝”们因过分受到宠爱,逐渐养成自我心理,从来不会替他人着想,更不会感恩回馈他人,缺少感恩之心;同时,高职院校设置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贷款等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帮助家庭贫困的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很多受过国家、社会、学校等帮助的大学生对各种帮困制度认知肤浅,也不知道该如何回馈社会、他人等,更有受帮困大学生拿了学校助学金后随意挥霍,他们不懂得国家助学金的实际意义,存在感恩之心淡化、感恩之行困难等不良现象。
二、生源地、家庭背景差异视阈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机制探索
(一)家校联系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学校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加强家校联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家长的要求、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首先,每年新生开学报到,学校可以组织安排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见面,一方面向家长介绍学院的历史、发展、信息资源及人才培养等基本情况,使家长对学校的发展、专业特色等有了较深理解。另一方面就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让家长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与期盼,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
其次,组建家校联系手册,建立家长联系方式电话、QQ群、微信、邮箱、班级网站等,利用现代先进通信技术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家长能经常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也可以及时掌握与反馈部分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与疏通,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最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专业实习、外地出差、带队社会实践等机会,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进行学生家访[1]。特别是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家校联系与互访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尽早走出心理阴影。
(二)家校协同心理支持机制。
伴随高职院校家庭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农村留守学生及独生子女学生的不断增多,学生心理问题也出现复杂化、多样化、增多化等,他们需要更多关怀、交流与支持,更需要家庭与学校彼此配合,协同支持,共同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
知子莫如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为了解、知晓子女思想、心理状况的人,因此,家长要信赖教师,经常与教师联系,如实地反映子女在家的各方面行为表现,特别是一些曾经有过心理问题史的学生等,积极地向教师了解子女在校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家长和教师一起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彼此协作,共同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采取有针对性、符合子女心理需要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针对部分学生因适应、恋爱、学业、就业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老师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特别是在处理心理危机个案时,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为我们赢得主动和时间,挽救学生。家校协同心理支持系统的建立,二者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才能共同为学生个体提供一个最优化的成长空间[2]。 (三)家校心理互助机制
学校根据学生家长基本情况与实际需求,定期通过相应的学习网站、QQ、短信平台等及时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普及与培训,培养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特别是部分单亲学生家长或家庭贫困学生家长,学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技巧与方法,积极开展家庭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与个别辅导,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心育氛围。
家长虽然不具备“心理教师”的资质和水平,但家长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状况、信息反馈、社会反响及自己丰富的经验教训等,通过与老师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现状及学生的新问题等,老师根据家长信息的反馈,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研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发展。
(四)家校心理联盟机制。
学校根据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邀请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区域、不同学历、热心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家长及学校部分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组建家校心理联盟。家校心理联盟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构建学校与家庭、课内与课外、自助与互助、交流与研讨等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大学生心理互助联盟机制。
学校定期开展家校心理联盟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参加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家长认识学校,感知学校心理教育,感受学校氛围,进而拉近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家长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校的心理教育提出好的建议与思路。同时,联盟成员之间经常通过QQ、微信、电话等相互交流、研讨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总结经验,共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大家在相互研究过程中既能获取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教育的新方法,更能在互相学习与交流中解决自己及他人的心理问题,促进自身的心理发展。
总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协同合作,高职院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在相互沟通、协作、互助、研究中,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把师生之家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家俊,曾子师.博思“思博”——杨金土先生职业教育思想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2]崔诣晨.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策略的路径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基金项目: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生源地、家庭背景差异视域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研究》(项目号:CDGZ2012009)。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课题“家庭背景差异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号:D/2015/0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