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s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职计算机教学从内容到方法的多样性、复杂性。只有抛弃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才能摸索出符合高职实际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文章结合河北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实际,探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分析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重点论述了教学改革中新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提出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实践
  [作者简介]李璇(1973- ),女,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工学服务中心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类教学。(河北 邯郸05600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9-0099-02
  
  大中专院校计算机系现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工程和管理三个专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适应高职教育要求;教学手段和内容相对落后;师资建设不足;考试评估体系不适应新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计算机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河北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一些具体措施。
  
  一、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1.充分体现高职特色,建立“一个体系,两种能力,四个环节”的教学体系。一个体系,即根据社会岗位群的要求,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按学生不同层次,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循环上升的教学体系。两种能力,是指学生的学习扩展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避免学生能力的抽象性和不可测性,建立学生能力综合测评机制,尽可能量化体现学生能力。四个环节,指为体现高职的“以实践为指导,以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改变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教学,形成重点突出的“四环节”教学进程:(1)校内理论教学环节。除了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外,重点穿插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技能练习,在理论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2)校内实训、实习环节。过去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为3∶1,现在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院把两者间的比例调整为1∶1,着重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不同阶段的实训,如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电工原理、数字电路、UNIX、网络组网等,学生全面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在模拟现实的环节中,逐步缩短与实践的距离。(3)校外实习、实训环节。为了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院与邯郸市政府信息中心、中国联通邯郸分公司、邯郸联想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固定的合作关系,依托社会力量办学。一方面,通过在这些公司实训,使学生参与社会实际,深入社会进行实践,拓展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利用这些公司的实力和实践环境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若发现理论教学中的不足,立刻对学生进行有很强针对性的短期或现场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形成良性循环。(4)专家实践指导环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实际工作,并在专家指导下完成,再一次缩短学生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
  2.重点突出体现“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两种能力”的基本教学思路。“一个目标”是指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为目标;“一条主线”是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两种能力”是指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1)强调实际应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注重实际操作,每门课布置大作业或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自习能力和开拓能力;让学生走向社会,在教学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完成由理论教学到应用实践的过渡;部分课程改为以实训为主,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方式。(2)突出“以实践为指导,以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特点。改变过去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以实践和社会需求指导教学,加强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3)创建“校企”联合办学体系。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我院在教学中,从实践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和环节,依托社会展开实践教学,与许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请专家进来,派骨干出去,利用社会大系统的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4)建立“多层次、大循环”的教学体系。“多层次”是指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以满足不同社会岗位的需要。“大循环”是指教学方法从应用出发,由实践认知到理论教学,再由理论教学到实践应用,以实践应用带动理论教学,再由理论教学巩固实践应用,形成循环上升的趋势,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5)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缩短学生与实际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可能快地适应社会要求。
  
  二、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为培养本专业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服务的,它既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必要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又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必要的计算机能力结构。
  1.初级能力要求。(1)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如MS-DOS、WINDOWS、OS/2、UNIX)的使用;(2)能用字表处理系统进行中英文字表处理;(3)能在互联网上浏览和检索信息、下载文件、收发E-mail和传真;(4)能用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较短的程序,并能熟练地上机调试、运行,并得出正确结果;(5)能判断和防治计算机病毒;(6)能根据需要正确配置计算机系统。
  2.中级能力要求。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要具备以下能力:(1)能开发微机数据库,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2)能判断、检测和排除计算机硬件的常见故障;(3)能对先进的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升级版本)进行安装、调试和使用。
  3.高级能力要求。(1)能组织计算机联网和小区域资源共享;(2)熟练使用网络和多媒体系统,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3)能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初步开发本专业的应用系统及软件。
  
  三、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1.建立课程体系应体现的特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中融入程序员、网络技术员等IT职业岗位标准,同时补充IT行业中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标准的发展和应用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知识够用的原则,按照职场中的岗位能力标准,有机地融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的逻辑排序上,按照岗位能力在职场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接近于实际工作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上,按照企业完成能力要素时间而确定。
  2.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通过对职业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的分析,形成适应职业需要的与信息化技术相关的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所共需信息化的“职业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标准”。在“职业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标准”的基础上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基本参照点,根据IT岗位共同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选取教学内容。确定新课程体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以工程项目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的技能知识与理论知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并发展职业能力。在课程的每个子学习领域均设计了课程任务,各教学项目又分“教师示范任务”和“学生训练任务”。教学项目“双线并行”,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另外一个项目,以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同时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生性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及教、学、做一体化。
  通过计算机类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计算机类专业通用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如右表。
  其次,“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必须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原则。从“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不难发现,该体系是以专业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以职业行动过程为取向,以职业行动体系为参照系构建的课程体系,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通过实施有意义的职业行动来达到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在学习领域的课程实施建议中,行动导向教学被认为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原则。从德国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实施情况可以看出:该专业教学法将专业学科知识与职业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初衷。
  
  四、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
  
  1.重新审定专业方向设置和各专业教学大纲,使专业设置更加科学。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合理,充分体现市场对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
  


  2.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我院在“大系统教育观”指导下,积极开拓和建设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市信息中心、各大计算机公司、网络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新型教学服务体系,使教学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3.改革考试评估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需求,开拓与引进一系列职业技能、资质认证培训和考试制度,实现学生毕业取得多证书、多技能、多资质的新的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的根本特色。
  4.改善教学环境。大力加强现代教学环境和设备的建设,实现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规划和建设校园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扩展教学领域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特点。利用校园网资源积极建立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教学环境,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开拓适合国际标准和要求的新教学途径与领域。
  5.加强计算机类专业教材建设。选择国家高职类优秀教材作为教学主要使用教材,同时组织教师深入探讨和研究教学要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6.加强师资队伍的“双师化”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方式,派骨干教师不断外出参观培训,到高职岗位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把校外专家请进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从而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要求紧密结合。
  7.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范管理制度,实现高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为中青年教师政治进步、业务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天地,提高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8.建立完善的教学科研奖励机制,发挥社会、学院、教师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动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和前进。总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了传统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和老师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校园环境、单一的师生群体,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1]俞明.谈高职教学中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2]丁爱萍.高职计算机教学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2).
  [3]罗南林.关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4).
  [4]王建华.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意见[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5]占跃华.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6]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2(5).
  [7]王亚利.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版),2006(6).
其他文献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实现了我国医学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从以学术型为主向以应用型为主的转变,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的一次战略性调整。正确界定临床医学专业学
从现行的规范及笔者所见的资料都没有明确消防水箱中的消防储水量是一个18m^3还是两个18m^3。即一般的将国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40045—95中18m^3的理解为消防用
依据工程实践,针对GSM-R系统频率资源有限、国内电磁环境差等情况,对铁路交叉并线区段在基站设置、频率配置、切换调整几方面总结出设计原则和系统优化方法.
阐述工程项目风险的内涵、类型和对项目的影响,提出对项目风险管理的意见。
法国国家实用技术研究所最近发明的一种建筑外墙玻璃可以同时起到太阳能热水器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非常适合目前法国提倡的建筑节能要求。
继2007、2008、2009连续三年推出"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后,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可思)在中国高校就业领域名声大振,吸引了来自各方的关注。在他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师范生必修课程,加强该课程的建设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湖南工业大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条件、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成果显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文章据此对“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精品课程 建设实践  [作者简介]肖勇(1974- ),男,
由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桂赤斌领衔研制发明的新型药芯焊接材料通过了专家鉴定。该成果采用先进的药芯焊丝焊接材料,提高了焊接接头的质量和焊接效率,提升了我国舰船建
介绍如何通过对传输网络ECC子网的划分来提高集中网管管理网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目前,中、小型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较多。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五个钢结构施工中的要点问题,分析探讨了这五个方面质量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