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木匠的爱情,“宠”妻在精雕细刻间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unn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对夫妻,家里的橱窗柜里摆放的是曾经使用过的缩小版家具,夫妻俩对着这些小家具,回忆往昔……
  搬家前,金元晓看着他们用了多年的家具,内心十分不舍:“这些桌子凳子都是你亲手做的,我们用久了有感情了,真是舍不得。”郑安全明白妻子的心思,为了不让妻子有遗憾,他决定做一套一模一样的缩小版家具。
  小木匠娶媳妇,一把木剑缘定终身
  1957年,郑安全出生在杭州余杭区塘栖古镇,他从小在一个邻里和睦的环境中长大,家门口就是京杭大运河,商船往来,热闹非凡。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郑安全就迷上了木工活,他对父亲说想学木吒。父亲就带他去找了当地最好的木吒师傅,利用课余时间拜师学艺。
  1974年春天,当地一户姓金的人家,要打一批家具,来请郑安全帮忙。郑安全利用不上学的日子,去金家干活。到金家的第—天,郑安全开始做一个柜子,柜子做了一半,他站到门槛上,从高处仔细端详,看看是否需要做一些改进。这时,金家的女儿金元晓走了过来,看到郑安全专注的样子,她觉得这个小哥哥千活好认真,不由驻足看了好一会儿。这一年,郑安全17岁,金元晓16岁。给金家打家具花了一个多月时间,郑安全和金元晓慢慢熟悉起来。1975年,郑安全作为知青下乡到绍兴农村。下乡的五六年里,别人都看小说消磨时光,或者打牌下棋,只有郑安全带着数理化从书,他想着以后能有机会进一步深造。当然,他也没有放弃术工活,因为他牢记师傅的话—一曲不离口,技不离手。
  金元晓身体比较弱,IS岁的时候,父母请了一个师傅教女儿练剑,增强体质。郑安全知道后,亲手做了一把木剑,打算送给金元晓。郑安全趁着农闲,从绍兴赶到余杭塘牺去见金元晓。谁知,郑安全还没说什么,金元晓就一把拿过木剑,高兴地说:“真好看,是你做的吗?太厉害了。”郑安全想好的话,全部忘记,只是一个劲地在一旁傻笑:“你喜欢就好,送给你。”木剑成了金元晓最宝贝的东西,珍藏至今。在下乡的日子里,郑安全隔三差五就给金元晓写信,所见所闻、生活趣事、谈未来的发展等等。转眼,两人先后参加了工作,郑安全在杭州的一家液压件厂工作,他爱动脑子,动手能力强,很快就在厂里脱颖而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郑安全和金元晓就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那年,郑安全29岁。两人结婚用的床、柜子、桌子和凳子等家具,都是郑安全动手打的,款式和颜色设计统一。结婚那天,乡里乡亲都过来帮忙、凑热闹。
  爱的木簪子,送给妻子的一份特殊礼物
  结婚数年后,郑安全和金元晓一起到杭州工作。郑安全做的一切木工活,都是从爱出发。厨房里的各种刀具,刚买来时手柄都是塑料的,用不了多久,塑料就会断裂。郑安全会做一个精致的木手柄安装上去,不仅恢复原样,还比以前更好用。1998年,郑安全带着妻子和朋友一起去看一个筷子展览,其间有机会可以动手体验一下做筷子的乐趣。没想到,郑安全用筷子做了两只发簪,待晚上大家吃饭时,他拿了出来:“元晓,这是送给你的生日礼物。”话音未落,引来一片感叹和羡慕声。“老郑真是个暖男啊。”“金大姐真幸福。”金元晓更是脸红得不行,被丈夫的这个意外惊喜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天晚上,金元晓回家,对着台灯,一遍遍端详、抚摸这两根精致的簪子,怎么也看不厌。郑安全躺在被窝里,假装已经睡着的样子,偷偷瞄一眼妻子脸上愉悦的神情,一脸自豪和满足。然而,第二天起床,郑安全在厨房间看到妻子忙着准备早餐的背影,她并没有戴上簪子。“元晓,你怎么不用管子?不喜欢吗?”郑安全帮忙准备早饭。金元晓回答:“我是怕戴出去,万一丢了,多可惜呀。”郑安全说:“丢了怕什么,我再给你做呀,只要你喜欢,我会一直给你做,每天让你戴着不同的款式出门。”
  说完,郑安全拉着妻子坐到梳妆台前,用自己给妻子做的一把木梳,再用簪子,替妻子挽起了一个漂亮的发髻。他连呼:“好看,好看。”郑安全搬了一把椅子,在妻子身边坐下,他说:“我突然想起来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当官的男子叫张敞,他和妻子从小青梅竹马,他小时候很调皮,不小心用石头砸到了妻子的眉角,眉头断了一截。自两人结婚后,张敞每天清早都给妻子画眉,成为佳话流传世人。我虽然不能效仿古人画眉,但我可以每天给你盘头发戴簪子呀。”听了丈夫一席话,金元晓噗嗤一声笑了。结婚三十多年,金元晓的大大小小100多件日用物件,比如筷子、梳子、勺子、首饰盒等,都是郑安全为她量身定做的。
  贴了30多年的“喜”宇,见证了宠妻之爱
  2010年的七夕,郑安全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个木制的情人结,看上去很像中国结,又比绳子编制的中国结有质感。为了做这个情人结,郑安全可下足了功夫,先要挑选一小条木料,用刻刀仔细刻成波浪形,再将6根小木条交错穿插……慢工出细活,一点也含糊不得。最后,郑安全还给情人结穿上线和木珠子,成了一条充满中国风的项链。 这一次,郑安全没有直接送给妻子,而是等妻子熟睡后,悄悄将装有情人结的锦盒放在她的床头柜上,旁边还附了一张纸条,写着:“元晓.你戴着一定很美!”金元晓在七夕清晨醒来,发现了这个别致的礼物。尽管已经收到过丈夫做的无数件木制礼物了,但每一次还是有惊喜,金元晓格外珍惜,她翻找了整个大衣柜,找到一件浅色系中国风的毛衣,穿好后,让丈夫亲手帮她戴上情人结项链。在他们眼里,这虽然是一块木头,但比金银珠宝更为贵重。
  郑安全不仅把妻子宠上了天,对周围人也都很热心。有一次他看到小区一个老伯伯拄着拐杖,走路一摇一摆,满头大汗,非常不方便。他琢磨了几天,做了一个可以折叠威小椅子的水制拐杖,送给老伯伯。金元晓对丈夫的做法十分赞同。
  女儿郑若行一直在充满爱的家庭生长大,性格阳光开朗,高中毕业后,她考取了香港的大学。女儿一走就是8年,在香港读书、工作。鄭安全和妻子有了更多的二人世界的时间。因为痴迷木工活,郑安全在外面时会格外留意木头,遇到好一点的木头,就会带回家。金元晓有时看到附近有在装修的人家,也会帮丈夫要点木头边角料回来。郑安全经常说:“我这一生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为妻子做了一辈子的礼物。”
  郑安全和金元晓退休后,决定回到杭州余杭塘栖古镇的老家生活。搬家前,金元晓看着他们用了多年的家具心里非常不舍,因为木质老化,这些都无法搬走。郑安全明白妻子的心思,为了不让妻子有遗憾,他思前想后一个晚上,决定做一套缩小版家具。数天后,当一整套一模一样的迷你家具摆放在金元晓面前时,她激动地捂着脸哭了:“这真是太意外了,太意外了,你怎么这都能想得到。”现在,它们都被摆放在了橱窗里,夫妻俩经常对着这些小家具,回忆往昔。塘栖老宅的大门上,一直贴着一个“喜”字,这是郑安全和金元晓结婚那天贴上去的。郑安全经常嘱咐家里人,要好好保存这个“喜”字。所以30多年过去了,“喜”字依然保存完好。
其他文献
二十几岁的青春芳华,他却要用来抗争病魔。一行行复杂的代码,是他的“病隙碎笔”。他就是尿毒症患者、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15级研究生邹勇松。两年时间里,邹勇松自购药品完成了1000多次腹膜透析,透析液包装盒在他的房间堆成了小山。他强忍病痛,抓緊被治疗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时间,捧出了6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  今年28岁的邹勇松尽管身材消瘦,脸上却总挂着微笑,让人想象不出他正在经历怎样的痛苦。出
期刊
1960年2月,爱华大姐出席在北京人大会堂举行的北京市劳模群英大会。  四年前清明节前夕,95岁高龄的爱华大姐安然辞世。就在爱华大姐逝前不久,我和大姐的孩子们围坐在她身旁观看央视电影频道播放的电影“炮兵司令朱瑞”,爱华大姐边看电影边给我们讲抗战时期朱瑞在保定和父亲一段交往的故事,还评论说“演员演得不像朱瑞”。  爱华大姐出生于国家内忧外患、神州大地爆发“五四”爱国运动的1919年,父母为她取名“爱
期刊
由北京爱奇艺科技、北京宇佑海东影视、北京海东明日影视、汉鼎宇佑传媒等联合出品的40集年代谍战大戏《面具》于7月6日起登陆北京卫视品质剧场,爱奇艺全网首播。该剧由张海东担任制片人,王小枪编剧,楼健、顾国良、谷石军联合执导,祖峰、侯勇、梅婷领衔主演,并集结了丁勇岱、杜志国、句号、佳琪、蒋一铭、孙大川、穆怀虎、李虎城、于明加等老中青实力派演员。《面具》植根于解放前夕的特殊历史阶段,潜伏在哈尔滨十年的国民
期刊
两天前,我才从网上发现他的事迹,想着要把这个14岁少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可是就在刚刚(7月3日下午),我正准备着手整理这篇稿件时,网上就出现了这样一条消息:  悲痛万分!有着“无锡小霍金”之称的陈耔莲同学,今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愿天堂再无病痛折磨!  陈耔蓬200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6月30日,就读于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的他,刚愉快地参加完他的初中毕业典礼,仅三天以后,就突然地离开了我们。  5月的
期刊
教授郦波在《百家讲坛》连续两年讲《曾国藩家书》,引起了不少家长对儿女教育的反思。郦波的儿子名叫可乐,可乐年幼时,邴波经常给他讲睡前故事。儿子也会将听到的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这让郦波颇有成就感。  可是,当可乐上小学后,就经常对郦波说:“爸爸,你讲的故事太没意思了。”而且儿子还常能挑出他讲的故事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对他猛批一气。面对儿子的挑衅,郦波却总是说:“儿子批判父亲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期刊
1936年秋,朱光潜收到朋友从上海寄来的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原来是自己早年写的一本书《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怎么给我寄来一本我自己的书呢?再仔细一看,原来这本书不是自己的,书名是《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作者:朱光潸。書名和作者名都差一个字,但是封面设计却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如果不仔细看,绝对分辨不出来。朱光潜看着书皮儿上的“朱光潸”不禁哑然失笑,决定给这位“朱光潸”先生写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尊敬的
期刊
一方小小天地,几枚黑白棋子,瞬间纵横交错,瞬息刀光剑影……黎明出现,柳暗花明的惊喜。棋之波折,有如人生。30年前一部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风靡中国。电影里的人物原型是一代宗师吴清源。金庸在《历史性的一局棋》里就讲了吴清源初露头角的故事。金庸对当代棋坛奉送了一道道美餐,引無数围棋爱好者“竞折腰”。金庸的《笑傲江湖》妙在琴箫神韵,那幺他的《天龙八部》则妙在棋理玄机。书里写到黄钟公、黑白子等人虽为聪
期刊
1889年12月17日,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一艘名叫“粤秀”的轮船,停靠在武昌司门口,一位身形矮小的清廷封疆大吏,踏上了武汉的土地。  武汉.汉江南岸的这片区域.锕结构和玻璃幕墙搭建起来的现代化建筑,与旁边高耸的烟囱和废弃的厂房,形成鲜明的新旧对比。120多年前,清末—位总督的到来,推动了武汉和湖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中部崛起”。  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光
期刊
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他叉说:“教育的基础是严格,爱只是教育的底色,没有严格的教育,再好的底色也会被涂得乌七八糟。”  1921年,夏丐尊任第一师范学院舍监,舍监就是管理學生生活的。但那时,舍监的地位很低,刚开始总有一些顽劣的学生喜欢拿他开涮,比如趁他不注意,用粉笔在他后背画个乌龟,或把编的草圈挂在他的瓜皮帽上。怎么才能降服这几个顽劣的学生呢?他思来想去,决定还是要“以恶制恶”。一
期刊
在队友们的鼓励下,凭着顽强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潜水技能,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自救,刘钦岭成功脱险。到了岸上,他抱着队友们痛哭失声……  今年4月中旬的一天,位于湖南怀化麻阳县的锦江大桥下传来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巨大的水花腾空而起……潜水员刘钦岭挠了挠略显稀疏的板寸,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刘钦岭今年55岁,从事潜水工作整整36年,已到了服役的上限年龄,作为铁道战备舟桥处潜水段副段长兼工會主席,他完全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