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m9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应力求呈现办学理念,展现学校历史。浙江省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的实践,对此作了有益的诠释。具体来说,该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把握住以下几个维度:传承,培育家国情怀之德,依托红色长廊、校史展厅触摸历史记忆;场域,孕育物理空间之魅,充分释放学校建筑、自然景观和特色场馆的文化意味;非遗,展现传统文化之美,感受文化客厅、传承基地的独特魅力;艺术,实现审美修养之雅,小舞台和艺术长廊互为映衬;科技,引领未来发展之新,展区设计和信息化校园为未来提供无限可能;家园,指向生命成长之和,美丽教室和自然空间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上述做法力求将人文特质融入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完成对“被学习”状态的超越,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对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关键词】人文环境;校园文化;生命成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反思教育》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和平、平等,尊重人的權益,而且要为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刘铁芳老师撰写的《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指出:“任何教育都是个体生命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换言之,教育总是在个体生命和文化教化之间展开,是以文化来成就个体生命的活动。这意味着生命与文化乃是学校之为学校的两大根本主题,人和文构成学校之为学校的两大核心主题。”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将人文特质融入其中,并将其涵盖到环境、活动、自主管理等多个方面,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被学习”状态的超越,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以“培养有智慧的人”为办学理念,“爱运动、享快乐、会生活、爱读书、有特长”五个维度奠定了学校的人文特质。这一实践探索,对学校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一、 传承,培育家国情怀之德
  校园文化应积极向上、格调高雅,使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校园建筑、设施、布置等都要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功能,根植家国情怀。
  (一)红色长廊,传承红船精神
  走进校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长廊,其间展示着国家领导人与师生的合影照片,可以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党对下一代的深切关怀。走不多远,就是红船展示区,通过文字介绍或教师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南湖红船的渊源”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红船精神”。在展示区旁的墙面上,国旗、党旗、团旗、队旗依次分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醒目呈现,并附有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意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爱党的种子。随后出现的地图墙上,呈现的是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浙江省地图、嘉兴市地图和学校的示意图。通过环境的渲染,力求指引学生不仅要成为中国文化、革命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要具备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校史展厅,触摸学校记忆
  学校文化的根基是历史。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的前身是嘉兴市吉水小学,创办于1986年,至2005年9月,嘉兴市第一个公办学校教育集团成立,现有吉水小学、钧儒小学两校区,是嘉兴市学生学业负担最轻的智慧型学校。在校史展厅里,通过照片、文字、荣誉奖杯等直观地将学校20多年的发展历程依次呈现。以“吉水的记忆”为主题的墙面上精心布置了各种老物件的图片,如由学生填词创作的校歌,因教学联谊于20世纪从澳大利亚漂洋过海而来的电子琴等。这些图片记录的是学校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温度,有厚度。此外,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校服、全套VIS识别系统也在墙面上清晰呈现。这些学校文化的符号,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它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无形的价值观和信念,激励一代代秀城人不断传承。
  二、场域,孕育物理空间之魅
  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它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内含着力量、生气和潜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场域设计的宗旨是通过对学校物理空间的优化,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引领教育朝向美好,生命吐露芬芳。
  (一)学校建筑的文化意味
  钧儒小学作为集团下属的校区,是以嘉兴政治、文化名人沈钧儒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由周恩来总理的侄女、沈钧儒先生的长孙儿媳——周秉德女士题词,浓厚的文化气息浸润着学生。吉水小学则坐落于始建于唐朝的“嘉兴三塔”边,京杭大运河之滨。每到秋天,三塔路的银杏树美不胜收。于是,学校将三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三塔楼”“运河楼”“银杏楼”,体现嘉兴乡土文化特色,释放学校建筑的文化魅力。如此,教学楼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物,而是能带来美好感觉的具象化的文化场所。
  (二)自然景观的文化意味
  校园自然景观要担当起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影响的重任,让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充分感受生命的奇妙、自然的美好。校园中的花园凉亭、杜鹃花和果树、银杏与桂树,甚至烧米饭的大灶头,都可以成为意义丰盈的、滋养学生生命的家园。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始终贯彻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理念,从中散发出来的蓬勃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文化意味,为学生的童年抹上了一道亮色。
  (三)特色场馆的文化意味
  钧儒文化展厅、学校图书馆、国学馆等特色文化场馆,既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也是学生殷勤向学的重要场所,在学生心中的位置理当重要。钧儒文化展厅展品翔实,意在让学生感受儒家之德、君子之范;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是开阔学生视野的场所;国学馆、开放式阅读长廊,旨在打造与书为伴,可以随时随地阅读的天地,让学生沐浴书香,享受读书的乐趣。
  三、非遗,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民俗礼仪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进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营451—支平1分支水平井是胜利油田完成的第2口陆上分支水平井,采用筛管完井技术,该井的成功钻探为同类型井的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大断面煤巷架棚巷道顶板管理上存在的不足,结合现场实际管理经验,对传统前探梁进行技术改进和应用,并对煤巷架棚大断面、大倾角巷道迎头煤壁和两帮超前管理提出新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