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祖兵、贺非非在《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9期撰文指出,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一个获得文本客观意义的过程。它具有消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文本的个人意义,使不同学生的理解均质化等危害。后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读者通过与文本持续对话,不断生成个人意义的过程。在后现代阅读观的视野中,文本是意义开放的模体;文本的个人意义是丰富的、不确定的;阅读就是文本个人意义生成的过程。要实现后现代阅读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文本观:文本是“意义开放”的模体。在后现代的视野里,文本就是温床,读者个人已有的观点或倾向就如同种子。文本为读者提供意义建构的基本环境和土壤。它呈现给读者的初始状态都是一样的,至于生成何种意义,要看读者的个体经验与心理诉求。文本的个人意义是丰富的、不确定的。从大的方面来说,每一个读者都是他所存在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的“全息点”,都带有他所栖息的时间、空间的烙印。从小的方面来说,每一个读者也是他所经历过的经验、境遇的反映。作为个体存在的读者,他们带着自身独有的、不可复制的经验等待着和历史存在的“异域”中的文本及作者相遇。经验的不同使读者无意识地选择与己相关的意义空白点和生成点,造成了读者阅读文本的不同视角。阅读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由于文本面向多元读者、历史、多元视角开放,这就导致了阅读成为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探险。在这个探险过程中,文本的意义不在于获得而在于发现,这个发现的过程是任何一个读者都无法预知的。要实现后现代阅读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文本观,唤醒学生的阅读需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开放性的阅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