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只还没长大的鸟,独自守着空空的巢,妈妈你是不是不要我了,为什么还不飞回我们的巢;妈妈你快回到我们温暖的巢,我不要再受到那风雨的煎熬……”
看到这,我的眼眶濕润了,不禁想起了我班的几名留守学生,他们何尝不像那只小鸟。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青少年留守农村而无人照顾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我所教的班级就有十多名留守青少年。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生!他们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他们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如何用“语文”教育好留守青少年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我决定在我的班级来一次尝试。
一、从语文角度剖析留守青少年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接到该班级后,我首先让学生作自我介绍,以一个语文专业教师身份“嗅出”学生的性格特点,接着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有三个:一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二是了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三是了解学生的书写能力。通过问卷调查锁定留守学生,针对留守学生展开谈话、家访、访师、访生等系列工作,发现留守学生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学习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二)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三)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四)家庭教育缺失等。
造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一)、隔代教育,溺爱成性。部分留守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爷爷奶奶看着,爷爷奶奶更心疼他们,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就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二)寄居他家,放任自流。留守学生中,有部分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分,可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还经常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二、用语文专业知识引导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究其存在问题及成因,我加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探索性,注重语文学习与留守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留守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责任感。
(一)注重为留守少年提供适合个人兴趣和能力的表现题材,激发求知欲望和启发大胆想象与创造动机。班里留守少年小远,父母都在中山种菜,由其爷爷带着在家。爷爷疼爱倍加。以至他非常任性,经常逃学,学习偏差。我发现他说话很有磁性,天生丽音。第二周的一节语文课上,我底气十足的让他朗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从那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他第一次笑了,尔后,我顺藤摸瓜,美赞他一番……从那次后,他判若两人,一改任性性格,重拾信心,并全力投入到学习上来。现在他已经是学校广播室的一名优秀播音员了。
(二)留守少年的语文创作应是心灵与动手表达的密切配合。教师应该及时察觉他们在表达时遇到的困难和症结,根据每个留守少年的个性,及时指导适合他们的表现方法。
余光中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我班留守少年小聪,由于在出生不久得了小儿麻痹症,走路不便,写字手颤,同学的嘲笑,爷爷奶奶的不喜欢,让他成了一个孤僻的孩子。在一次语文课上,我特意叫他上黑板写自己的名字(事先暗地里辅导他书写自己名字),他一动笔,我立即用力鼓掌,同学们也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等他写完,我便解释他的名字“聪明”之意:“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口读,用心记,这样日月兼行,就是聪明”,接着说,“小聪,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们都喜欢你”,同学们的掌声又响起来了。之后我还多次进行家访,与其爷爷奶奶一道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怀。如今的小聪变得活泼开朗、勤奋上进了。
(三)让语文成为留守青少年放飞梦想的翅膀。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发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该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帮助留守少年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克服自卑心理,有效地发挥语文学习的心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制定引导计划,分阶段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援救。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流,体验交流的快乐。当然,也可以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因为生活处处都有语文。我班留守学生彭X云,父母都在县城城北一家鞋厂打工,就她与奶奶在老家住,个子不到一米五的她,性格固执且自卑。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除在课堂上用邓亚萍的故事暗示她,还经常家访,发现她在家特勤劳,村上人都说“这妹子,一个字就是勤”,家里种的菜全村第一。据此,我特意为她设一个“专场”———利用口语交际课请她传授种菜知识(结合所拍摄的她种菜的视频),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投去的都是欣羡的目光。现在的她已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假小子”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留守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应该倍受关注。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其专业特性,善于将爱给予这帮特殊的学生,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一片蔚蓝天!
语文老师们,行动起来吧!有你们的付出,我们的教育同样会拥有一片蔚蓝天!
看到这,我的眼眶濕润了,不禁想起了我班的几名留守学生,他们何尝不像那只小鸟。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青少年留守农村而无人照顾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我所教的班级就有十多名留守青少年。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生!他们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他们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如何用“语文”教育好留守青少年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我决定在我的班级来一次尝试。
一、从语文角度剖析留守青少年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接到该班级后,我首先让学生作自我介绍,以一个语文专业教师身份“嗅出”学生的性格特点,接着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有三个:一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二是了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三是了解学生的书写能力。通过问卷调查锁定留守学生,针对留守学生展开谈话、家访、访师、访生等系列工作,发现留守学生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学习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二)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三)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四)家庭教育缺失等。
造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一)、隔代教育,溺爱成性。部分留守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爷爷奶奶看着,爷爷奶奶更心疼他们,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就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二)寄居他家,放任自流。留守学生中,有部分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分,可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还经常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二、用语文专业知识引导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究其存在问题及成因,我加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探索性,注重语文学习与留守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留守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责任感。
(一)注重为留守少年提供适合个人兴趣和能力的表现题材,激发求知欲望和启发大胆想象与创造动机。班里留守少年小远,父母都在中山种菜,由其爷爷带着在家。爷爷疼爱倍加。以至他非常任性,经常逃学,学习偏差。我发现他说话很有磁性,天生丽音。第二周的一节语文课上,我底气十足的让他朗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从那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他第一次笑了,尔后,我顺藤摸瓜,美赞他一番……从那次后,他判若两人,一改任性性格,重拾信心,并全力投入到学习上来。现在他已经是学校广播室的一名优秀播音员了。
(二)留守少年的语文创作应是心灵与动手表达的密切配合。教师应该及时察觉他们在表达时遇到的困难和症结,根据每个留守少年的个性,及时指导适合他们的表现方法。
余光中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我班留守少年小聪,由于在出生不久得了小儿麻痹症,走路不便,写字手颤,同学的嘲笑,爷爷奶奶的不喜欢,让他成了一个孤僻的孩子。在一次语文课上,我特意叫他上黑板写自己的名字(事先暗地里辅导他书写自己名字),他一动笔,我立即用力鼓掌,同学们也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等他写完,我便解释他的名字“聪明”之意:“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口读,用心记,这样日月兼行,就是聪明”,接着说,“小聪,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们都喜欢你”,同学们的掌声又响起来了。之后我还多次进行家访,与其爷爷奶奶一道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怀。如今的小聪变得活泼开朗、勤奋上进了。
(三)让语文成为留守青少年放飞梦想的翅膀。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发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该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帮助留守少年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克服自卑心理,有效地发挥语文学习的心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制定引导计划,分阶段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援救。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流,体验交流的快乐。当然,也可以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因为生活处处都有语文。我班留守学生彭X云,父母都在县城城北一家鞋厂打工,就她与奶奶在老家住,个子不到一米五的她,性格固执且自卑。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除在课堂上用邓亚萍的故事暗示她,还经常家访,发现她在家特勤劳,村上人都说“这妹子,一个字就是勤”,家里种的菜全村第一。据此,我特意为她设一个“专场”———利用口语交际课请她传授种菜知识(结合所拍摄的她种菜的视频),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投去的都是欣羡的目光。现在的她已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假小子”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留守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应该倍受关注。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其专业特性,善于将爱给予这帮特殊的学生,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一片蔚蓝天!
语文老师们,行动起来吧!有你们的付出,我们的教育同样会拥有一片蔚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