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中心,对于自身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理论和数据两方面讨论合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和条件。
[关键词]现代经济 区域金融中心
一、合肥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目前,大约全国有29个城市先后提出了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省会城市或者直辖市。合肥作为安徽省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是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合肥作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龙头,经济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对金融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省会城市经济圈战略以及安徽省率先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都要求把合肥建设成为一个辐射全省、承东启西的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另一方面,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不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就很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合肥在整个中部城市中经济水平并不占优,地域上受到南京、武汉等中心城市的包夹,如若不把握时机,谋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将有可能被边缘化,对合肥市,乃至整个安徽省经济的发展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都使得把合肥建设成为安徽省乃至周边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成为促进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合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1.经济发展潜力。近年来,合肥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925.6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701.61亿元,年均增长17.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中部省会城市首位。
图1 2006-2010年中部六省会城市发展速度比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以及合肥统计信息公众网
2.金融总量不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伴随着合肥省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建设金融中心各项政策的有力执行,2010年,合肥金融业增加值达151.06亿元,同比增长30.46%,占全市GDP的5.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3.58%,金融业已当之无愧成为合肥市支柱性产业之一。与此同时证券、保险、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猛,仅2011年合肥就新增上市公司6家,12家证券期货公司和5家保险公司在肥设立分支机构,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已具雏形,主要业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支持经济发展能力增强。
3.政策支持。自合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战略目标提出以来,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安徽省、合肥市相继出台多项举措助力合肥金融中心发展。2008 年省政府《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了“力争到 2015 年,使合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稳健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11年《安徽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中更加具体的提出建设合肥区域经济中心的各项举措。
4.区位交通优势。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七省一市、长江中下游地区近5亿人口。未来几年,将有10条铁路穿境而过。高铁枢纽、4E级新桥国际机场正在加快建设,随着合肥港综合码头的建成,合肥将成为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中心。
5.科教创新优势。作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是国务院批准的唯一科技创新试点市,是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核心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各类高校60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科研机构358家,每萬人中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因此,巨大的科教人才优势为合肥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合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
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安徽省金融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合肥距离区域性金融中心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
1.经济基础薄弱。受制于安徽总体经济水平偏低、缺乏历史根基等因素,合肥经济总量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
2.经济结构优化难度较大。以产业结构状况看,合肥第二产业中主导产业趋同,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第三产业整体实力不高,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对金融业发展也形成了制约。
3.金融业总体规模限制。2010年,合肥市金融业虽然同比增长30.46%,占全市GDP的5.6%,但增加值仅有151.1亿元,而同期中部地区的武汉实现 347.12亿元,是合肥的2倍多。与此同时合肥上市公司融资能力仍显不足,保险、证券等收入在中部省会城市地区排名也靠后。
参考文献:
[1]黎平海.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S].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2]丁丁.区域金融中心的研究[S].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3]王力、盛逖.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5月(3).
[关键词]现代经济 区域金融中心
一、合肥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目前,大约全国有29个城市先后提出了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省会城市或者直辖市。合肥作为安徽省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是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合肥作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龙头,经济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对金融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省会城市经济圈战略以及安徽省率先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都要求把合肥建设成为一个辐射全省、承东启西的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另一方面,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不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就很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合肥在整个中部城市中经济水平并不占优,地域上受到南京、武汉等中心城市的包夹,如若不把握时机,谋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将有可能被边缘化,对合肥市,乃至整个安徽省经济的发展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都使得把合肥建设成为安徽省乃至周边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成为促进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合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1.经济发展潜力。近年来,合肥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925.6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701.61亿元,年均增长17.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中部省会城市首位。
图1 2006-2010年中部六省会城市发展速度比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以及合肥统计信息公众网
2.金融总量不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伴随着合肥省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建设金融中心各项政策的有力执行,2010年,合肥金融业增加值达151.06亿元,同比增长30.46%,占全市GDP的5.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3.58%,金融业已当之无愧成为合肥市支柱性产业之一。与此同时证券、保险、期货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猛,仅2011年合肥就新增上市公司6家,12家证券期货公司和5家保险公司在肥设立分支机构,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已具雏形,主要业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支持经济发展能力增强。
3.政策支持。自合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战略目标提出以来,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安徽省、合肥市相继出台多项举措助力合肥金融中心发展。2008 年省政府《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了“力争到 2015 年,使合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稳健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11年《安徽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中更加具体的提出建设合肥区域经济中心的各项举措。
4.区位交通优势。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七省一市、长江中下游地区近5亿人口。未来几年,将有10条铁路穿境而过。高铁枢纽、4E级新桥国际机场正在加快建设,随着合肥港综合码头的建成,合肥将成为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中心。
5.科教创新优势。作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是国务院批准的唯一科技创新试点市,是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核心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各类高校60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科研机构358家,每萬人中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因此,巨大的科教人才优势为合肥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合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
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安徽省金融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合肥距离区域性金融中心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
1.经济基础薄弱。受制于安徽总体经济水平偏低、缺乏历史根基等因素,合肥经济总量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
2.经济结构优化难度较大。以产业结构状况看,合肥第二产业中主导产业趋同,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第三产业整体实力不高,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对金融业发展也形成了制约。
3.金融业总体规模限制。2010年,合肥市金融业虽然同比增长30.46%,占全市GDP的5.6%,但增加值仅有151.1亿元,而同期中部地区的武汉实现 347.12亿元,是合肥的2倍多。与此同时合肥上市公司融资能力仍显不足,保险、证券等收入在中部省会城市地区排名也靠后。
参考文献:
[1]黎平海.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S].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2]丁丁.区域金融中心的研究[S].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3]王力、盛逖.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5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