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木板年画根植于中国古老的文化土壤,表达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具有中国民间艺术和版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在图式风格上,它构图饱满,格局大方,气度壮美;人物造型夸张,形神兼备;对画面题材内容的处理,概括、集中、大胆、而又主体鲜明。
【关键词】木版年画;图式风格;造型
【中图号】J229【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0-0268-01
1木板年画
木板年画是一种与年俗有关的滋生于民间、服务于大众的民间艺术。作品内容中饱含着广大民众的纯正情感和深切的精神寄托,反映出普通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和在这一观念之下对善与恶、美与丑的认识和褒贬。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色彩鲜艳强烈。这样的表达方法既适合于广大农民、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很高的艺术性。中国木板年画大约萌始于秦汉之际,早期主要是用来在年节活动中驱邪纳富的,汉代蔡邕《独断》记载:“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南朝梁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也载:“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百鬼畏之。”年画品种最初是神荼、郁垒、神鸡、猛虎、瑞禽,因受其手绘局限难以普及,故由桃木饰物写上荼、垒神名(称“桃符”)或由苇索、艾叶等吉祥物替代,悬于门户,以避凶邪。到唐朝开始出现具体的门神画形象,秦琼、敬德、钟馗等以驱除鬼魅为主的形象定型下来并开始流传,但因当时佛教盛行,雕版印刷多用于刻印佛经、佛像、卜辞、药典、《四书五经》等,年画仍处于孕育阶段。宋代经济繁荣和印刷技术的提高使年画艺术得到较大发展,门神已有多种形式,并且已由山上神祗的神荼、郁垒演变为现实社会中的将军,同时出现了一些描绘年节欢乐活动或表现吉利幸福生活的风俗性绘画,风俗、戲曲、美女、娃娃等题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年画特点——造型单纯主动,夸张变形,色彩鲜明绚丽,情绪欢快,为年画在明清的极度繁荣奠定了基础。进入明清,年画达到鼎盛时期,各地年画作坊很多,年画更加普及于民间。除了庆贺节日,驱邪纳福的题材,还出现了许多歌颂生活,歌颂劳动的作品,表现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制版印刷方面也更为发达,年画产地遍布全国各地。清朝末期由于战乱不断,年画的生产逐渐衰落下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年画艺术又开始得到重视和研究,现在每逢春节人们仍然以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来庆祝节日及装饰家庭。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不断丰富春节的含义及内容,春节不仅意味着岁月的更替,更是人们对未来寄予希望、祈求美好生活的日子,木版年画以质朴醇厚的造型、热情奔放的色彩、饱满匀称的构图,表达着中国民众对生活的热忱,其独有的艺术形式深爱国人的喜爱。“木板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1]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寄托着老百姓对理想的美好追求,在长达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依靠各地民间艺人积年累代,父传子承,在各种艰难的条件下,创作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独特韵味的年画作品。同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明显地方特色的流派,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临汾平阳(古临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久负盛名,流芳百世。
2中国木板年画的图式风格
2.1中国木板画的图式风格突出表现在对画面题材内容的处理上概括、集中、大胆舍弃景物的描写,比较真实集中地表现人,突出主题。特别是虚拟手法的运用更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弥漫着浓郁的东方绘画气息。木版年画的创作为了使作品能给人以真实之感,在处理画面人物的时候既要使画面内容符合人物的生活习惯,又要略加夸张地体现出各种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以及精神状态。同时需给画中人物配以相应的背景,诸如场景,季节以及器物等等。如赶车的要挥动鞭子,割麦的要把镰刀搭在麦子上,纺线织布的要把手放在机器上。其次创作者为了加强故事的连贯性和真实性,从而虚构一些书中所没有的人物,道具或者删除故事中那些人们不熟悉或看不懂的东西,以引人寻思而入胜。如“马鞍山子期听琴”,远处画上了渔翁网鱼,老者弈棋,牧童归去,农夫扶犁,就使画面既热闹,又不失故事的真意。
2.2其次在人物造型上“木版年画的造型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2]不是写实式的描绘生活,而是抓住对象主要特征和精神气质,大胆夸张和变形来反映生活,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各地年画中人物的比例都具有头大身短的共同特征。比如朱仙镇的门神画《马上鞭》,人物骑在马上,人的身体加上马的整体只有将近三个头长的比例。民间画决中所说:“娃娃要得好,头大身子小”,“生活中的人,嘴比眼大,画面中的人,眼比嘴大”,“门画中的人,人比马大,门画中的马,马和狗大”。所有这些人物造型的口诀,反映出木板年画夸张造型的艺术特征。在此应该指出,对于民间美术的造型,人们往往用“缺乏技术或尚欠成熟的概括能力来加以解释”,其实“这些风格往往是由那些具有悠久传统的手工工艺经过长期锤炼逐渐形成的,是由这些手工艺人所锻炼出来的敏锐的视觉观察力和手的熟练技巧所创造的”。同时年画作品中还常常运用象征寓意手法来造型,借助于具象的物体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在作品中把些相互没有关系的物象进行有意味的组合,以象征某种特定的思想观念。木版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美术,是中国百姓最为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由于“漫长而纵向的历史变迁,深刻的年俗底蕴”,以及独特的图式风格,“使年画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1]
3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J].今日美术,2005,6.
2冯敏.中国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及其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关键词】木版年画;图式风格;造型
【中图号】J229【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0-0268-01
1木板年画
木板年画是一种与年俗有关的滋生于民间、服务于大众的民间艺术。作品内容中饱含着广大民众的纯正情感和深切的精神寄托,反映出普通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和在这一观念之下对善与恶、美与丑的认识和褒贬。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色彩鲜艳强烈。这样的表达方法既适合于广大农民、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很高的艺术性。中国木板年画大约萌始于秦汉之际,早期主要是用来在年节活动中驱邪纳富的,汉代蔡邕《独断》记载:“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南朝梁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也载:“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百鬼畏之。”年画品种最初是神荼、郁垒、神鸡、猛虎、瑞禽,因受其手绘局限难以普及,故由桃木饰物写上荼、垒神名(称“桃符”)或由苇索、艾叶等吉祥物替代,悬于门户,以避凶邪。到唐朝开始出现具体的门神画形象,秦琼、敬德、钟馗等以驱除鬼魅为主的形象定型下来并开始流传,但因当时佛教盛行,雕版印刷多用于刻印佛经、佛像、卜辞、药典、《四书五经》等,年画仍处于孕育阶段。宋代经济繁荣和印刷技术的提高使年画艺术得到较大发展,门神已有多种形式,并且已由山上神祗的神荼、郁垒演变为现实社会中的将军,同时出现了一些描绘年节欢乐活动或表现吉利幸福生活的风俗性绘画,风俗、戲曲、美女、娃娃等题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年画特点——造型单纯主动,夸张变形,色彩鲜明绚丽,情绪欢快,为年画在明清的极度繁荣奠定了基础。进入明清,年画达到鼎盛时期,各地年画作坊很多,年画更加普及于民间。除了庆贺节日,驱邪纳福的题材,还出现了许多歌颂生活,歌颂劳动的作品,表现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制版印刷方面也更为发达,年画产地遍布全国各地。清朝末期由于战乱不断,年画的生产逐渐衰落下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年画艺术又开始得到重视和研究,现在每逢春节人们仍然以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来庆祝节日及装饰家庭。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不断丰富春节的含义及内容,春节不仅意味着岁月的更替,更是人们对未来寄予希望、祈求美好生活的日子,木版年画以质朴醇厚的造型、热情奔放的色彩、饱满匀称的构图,表达着中国民众对生活的热忱,其独有的艺术形式深爱国人的喜爱。“木板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1]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寄托着老百姓对理想的美好追求,在长达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依靠各地民间艺人积年累代,父传子承,在各种艰难的条件下,创作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独特韵味的年画作品。同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明显地方特色的流派,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临汾平阳(古临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久负盛名,流芳百世。
2中国木板年画的图式风格
2.1中国木板画的图式风格突出表现在对画面题材内容的处理上概括、集中、大胆舍弃景物的描写,比较真实集中地表现人,突出主题。特别是虚拟手法的运用更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弥漫着浓郁的东方绘画气息。木版年画的创作为了使作品能给人以真实之感,在处理画面人物的时候既要使画面内容符合人物的生活习惯,又要略加夸张地体现出各种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以及精神状态。同时需给画中人物配以相应的背景,诸如场景,季节以及器物等等。如赶车的要挥动鞭子,割麦的要把镰刀搭在麦子上,纺线织布的要把手放在机器上。其次创作者为了加强故事的连贯性和真实性,从而虚构一些书中所没有的人物,道具或者删除故事中那些人们不熟悉或看不懂的东西,以引人寻思而入胜。如“马鞍山子期听琴”,远处画上了渔翁网鱼,老者弈棋,牧童归去,农夫扶犁,就使画面既热闹,又不失故事的真意。
2.2其次在人物造型上“木版年画的造型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2]不是写实式的描绘生活,而是抓住对象主要特征和精神气质,大胆夸张和变形来反映生活,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各地年画中人物的比例都具有头大身短的共同特征。比如朱仙镇的门神画《马上鞭》,人物骑在马上,人的身体加上马的整体只有将近三个头长的比例。民间画决中所说:“娃娃要得好,头大身子小”,“生活中的人,嘴比眼大,画面中的人,眼比嘴大”,“门画中的人,人比马大,门画中的马,马和狗大”。所有这些人物造型的口诀,反映出木板年画夸张造型的艺术特征。在此应该指出,对于民间美术的造型,人们往往用“缺乏技术或尚欠成熟的概括能力来加以解释”,其实“这些风格往往是由那些具有悠久传统的手工工艺经过长期锤炼逐渐形成的,是由这些手工艺人所锻炼出来的敏锐的视觉观察力和手的熟练技巧所创造的”。同时年画作品中还常常运用象征寓意手法来造型,借助于具象的物体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在作品中把些相互没有关系的物象进行有意味的组合,以象征某种特定的思想观念。木版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美术,是中国百姓最为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由于“漫长而纵向的历史变迁,深刻的年俗底蕴”,以及独特的图式风格,“使年画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1]
3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J].今日美术,2005,6.
2冯敏.中国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及其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