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诊患者标准化护理方案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院收治的58例重症急诊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成功率(86.2%),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结果均值为(43.1±3.7)分,焦虑评分均值为(45.6±4.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情危重患者在急诊过程中采用标准化护理方案,有效缓解了患者抑郁和焦虑的情绪,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治疗预后效果。
[关键词]急诊,标准化护理方案,抑郁,焦虑
急诊科收治的病情危重患者多具有病情复杂、危急和病情进展速度快的特点,在对该类患者的抢救过程中配合标准化的护理方案,对于挽回患者生命、提高治疗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此,笔者回顾性总结相关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标准化护理方案在对病情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病情危重患者58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33例和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28岁-65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临床经判断结果符合1.2中的病情危重患者判断标准并根据相同的抢救原则进行抢救,患者按照病情危重程度分类:有37例为I类患者,有21例为II类患者;58例患者中包括脑血管类危重患者11例,心血管类患者8例,呼吸系统类患者20例,循环系统患者9例,严重创伤类患者10例。58例患者根据急诊护理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施行标准化护理方案的29例为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方法的29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均按照相同的抢救原则进行抢救(即首先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和循环;遵循先重后轻的原则;随时观察和及时救治),对照组患者按照护理流程进行常规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标准化护理方案,具体方法如下:
1.3.1加强急救前准备工作 接到急救电话之后,相关护理人员就应该迅速行动,保持与患者家属的电话联系,在派出急救车的同时,通过电话中家属对患者病情的描述进行初步判断,并配合急诊室进行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为抢救患者赢得更多时间。
1.3.2迅速分诊 负责分诊的护理人员应在急救车接回患者之前就做好如下准备工作:急救床、氧气、护送工人推车等,急救车一到就快速出迎,迅速收集患者资料并根据患者病情危急情况作出安排,配合抢救工作,保证各项抢救措施能够高质量的顺利完成。例如保证患者的吸氧治疗顺利进行;密切监视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工作,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做好抢救物品的配置和药品的供给工作。
1.3.3基础护理 患者生命体征得以稳定后,需要加强基础护理工作,例如及时准备好防压疮的U型垫等。患者经过抢救后,身上往往带有多根管道,需要加强对管道的护理工作,主要内容是确保管道的畅通和固定,必要时进行调整或者更换。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无菌意识,在进行护理操作前注意严格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1.3.4全程陪同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的检查和治疗过程需要安排相应的护理人员进行全程陪同,对患者的疑虑进行热心的解答,对心情低落的患者要主动与之交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在患者检查过程中提前为患者准备好随时的急救用品,例如便携式呼吸机或者氧气瓶等。
1.3.5医护人员的交接工作 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将患者送至相应科室的病区之后,需要与医师做好交接工作,包括病情变化、抢救物品和管道的标识等,交接工作双方需要在转科交接单上签字。
1.4观察指标 统计各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情况(即经过抢救护理后,患者生命体征获得稳定并安全转移到各治疗科室继续治疗);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
1.5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抢救护理后,有28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成功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86.2%(25例/29例)],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护理后各量表评分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结果(P<0.05)
3讨论
由本研究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相同抢救原则下,观察组患者通过标准化护理方案配合抢救工作,不但使抢救成功率获得率明显的提升,而且,患者在抢救结束后对抢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另外,通过指导患者填写自评分量表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推断出,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状态获得了较大改善。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是,对照组患者采取的常规护理方式只是被动的接诊,病情危重患者被救护车送到后才进行病情判断和相应的准备工作,仓促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失误,也耽误了部分抢救时间,导致了抢救成功率的下降,另外,各科室的医生在急诊医生处理后才被通知到达,各医护人员直接的工作衔接不紧密,容易使患者产生不安全感,这也增加了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状态。而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标准化护理方案避免了以上弊端,在患者还未到达医院前,相关医护人员已经在电话中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的描述,对患者病情种类和进展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并据此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相关科室的专科医生已经提前来到抢救室与急救医师进行了沟通,确保抢救质量的同时,也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急救时间[2]。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又安排了专门的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严密监护,确保患者的病情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通知医师进行针对性处理。另外,在患者的转运流程中注意安全、随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保证急救物品的供给质量、相关医护人员随时保持联系,加强团队合作质量等,都是对病情危重患者施行标准化护理方案的特点,也是提高对该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3]。
参考文献
[1] 谢敏.手术室疼痛护理在普外科门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801-1801.
[2]张英.优质护理对普外手术患者满意度及焦虑评分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3,33(11):122-123.
[3]刘红霞.危重患者护理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113-114.
[关键词]急诊,标准化护理方案,抑郁,焦虑
急诊科收治的病情危重患者多具有病情复杂、危急和病情进展速度快的特点,在对该类患者的抢救过程中配合标准化的护理方案,对于挽回患者生命、提高治疗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此,笔者回顾性总结相关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标准化护理方案在对病情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病情危重患者58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33例和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28岁-65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临床经判断结果符合1.2中的病情危重患者判断标准并根据相同的抢救原则进行抢救,患者按照病情危重程度分类:有37例为I类患者,有21例为II类患者;58例患者中包括脑血管类危重患者11例,心血管类患者8例,呼吸系统类患者20例,循环系统患者9例,严重创伤类患者10例。58例患者根据急诊护理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施行标准化护理方案的29例为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方法的29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均按照相同的抢救原则进行抢救(即首先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和循环;遵循先重后轻的原则;随时观察和及时救治),对照组患者按照护理流程进行常规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标准化护理方案,具体方法如下:
1.3.1加强急救前准备工作 接到急救电话之后,相关护理人员就应该迅速行动,保持与患者家属的电话联系,在派出急救车的同时,通过电话中家属对患者病情的描述进行初步判断,并配合急诊室进行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为抢救患者赢得更多时间。
1.3.2迅速分诊 负责分诊的护理人员应在急救车接回患者之前就做好如下准备工作:急救床、氧气、护送工人推车等,急救车一到就快速出迎,迅速收集患者资料并根据患者病情危急情况作出安排,配合抢救工作,保证各项抢救措施能够高质量的顺利完成。例如保证患者的吸氧治疗顺利进行;密切监视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工作,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做好抢救物品的配置和药品的供给工作。
1.3.3基础护理 患者生命体征得以稳定后,需要加强基础护理工作,例如及时准备好防压疮的U型垫等。患者经过抢救后,身上往往带有多根管道,需要加强对管道的护理工作,主要内容是确保管道的畅通和固定,必要时进行调整或者更换。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无菌意识,在进行护理操作前注意严格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1.3.4全程陪同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的检查和治疗过程需要安排相应的护理人员进行全程陪同,对患者的疑虑进行热心的解答,对心情低落的患者要主动与之交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在患者检查过程中提前为患者准备好随时的急救用品,例如便携式呼吸机或者氧气瓶等。
1.3.5医护人员的交接工作 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将患者送至相应科室的病区之后,需要与医师做好交接工作,包括病情变化、抢救物品和管道的标识等,交接工作双方需要在转科交接单上签字。
1.4观察指标 统计各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情况(即经过抢救护理后,患者生命体征获得稳定并安全转移到各治疗科室继续治疗);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
1.5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抢救护理后,有28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成功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86.2%(25例/29例)],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护理后各量表评分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结果(P<0.05)
3讨论
由本研究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相同抢救原则下,观察组患者通过标准化护理方案配合抢救工作,不但使抢救成功率获得率明显的提升,而且,患者在抢救结束后对抢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另外,通过指导患者填写自评分量表的数据统计结果可以推断出,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状态获得了较大改善。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是,对照组患者采取的常规护理方式只是被动的接诊,病情危重患者被救护车送到后才进行病情判断和相应的准备工作,仓促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失误,也耽误了部分抢救时间,导致了抢救成功率的下降,另外,各科室的医生在急诊医生处理后才被通知到达,各医护人员直接的工作衔接不紧密,容易使患者产生不安全感,这也增加了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状态。而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标准化护理方案避免了以上弊端,在患者还未到达医院前,相关医护人员已经在电话中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的描述,对患者病情种类和进展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并据此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相关科室的专科医生已经提前来到抢救室与急救医师进行了沟通,确保抢救质量的同时,也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急救时间[2]。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又安排了专门的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严密监护,确保患者的病情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通知医师进行针对性处理。另外,在患者的转运流程中注意安全、随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保证急救物品的供给质量、相关医护人员随时保持联系,加强团队合作质量等,都是对病情危重患者施行标准化护理方案的特点,也是提高对该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3]。
参考文献
[1] 谢敏.手术室疼痛护理在普外科门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0):1801-1801.
[2]张英.优质护理对普外手术患者满意度及焦虑评分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3,33(11):122-123.
[3]刘红霞.危重患者护理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