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源”看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97144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弊端与社会问题暴露出来,迫使人们思考城市的新出路。本文以“桃花源”为视角,分析田园综合体政策导向的必然性及其将会给社会形态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探究,为今后打造田园综合体提供范例。
  关键词:“桃花源”;田园综合体;可持续性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与农村的对立与矛盾也愈发尖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地价房价急速上涨、就业岗位减少,使得就业更加困难、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落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且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老弱病残人士无人看护等,这给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如何平衡城乡发展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基于上述现象,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1 田园综合体的由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现拥有13亿的人口,农业依旧是我国的根基。一方面要改善农村的环境,提供就业岗位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吸引去城市打工的人们回到家乡,吸引游人前去感受生活,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农业。田园综合体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为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可持续性模式。追溯田园综合体的由来,会发现其早已萌芽。
  1.1 道家思想“世外桃源”的景观模式
  土地开阔平坦,村落光线充足、紧凑有致,村落周围是肥沃的田地,此处河渠蜿蜒,塘堰密布。种有桑树、竹林等。阡陌纵横,井然有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的是蕴含道家思想的“世外桃源”,是人们心中的乌托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丰产景观。现在看来,这种“桃花源”符合现代田园综合体的雏形。梁启超曾把“桃花源”稱作是“东方的乌托邦”,这让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桃花源”实现的困难程度与可能性。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语境下,人们与自然似乎隔绝开来,逐渐沦为活动在各大建筑体中的室内动物。现实世界的“田园”已经离人们远去,而城市田园精神内涵似乎也变为了“现代商业、工业、科技社会的多重交接和构筑之后的和平和安逸”,[1]人们虽然身处在这个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世界里,但依然向往“世外桃源”。
  1.2 儒家思想“天下大同”的社会治理模式
  除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中同样含有“天地大同”这种理想主义色彩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所描绘的理想主义思想对构建理想社会治理模式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道家“世外桃源”理想的景观模式与儒家“天下大同”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共同构成了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虽然“桃花源”是虚构的,但是有其影子的乡村在中国并不少见,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对“桃花源”这种理想主义思想的追求与建构,才使得中国千年来的农业生产机制得以稳定发展。[2]而田园综合体就是一个无限趋近于“桃花源”的概念。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人们对“桃花源”的追求从未停止。西方有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是西方理想主义的开山之作,从康德的“至善”德性论、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保罗·蒂利希的绝对信仰“超越上帝的上帝”,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到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以及梭罗“简朴”生活观和田园派霍华德“明日的花园城市”,这些无一例外反映了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因此田园综合体并不是社会发展偶然的产物,而是社会的必然产物。
  2 顺应时代发展下的田园综合体
  根据《桃花源记》中的描述,足够宽敞的建设场地、整齐有序的建筑排布、适合栽种蔬菜瓜果的肥沃土壤、适宜养殖鱼苗的池塘以及成片的桑树林等,这些条件都非常适宜发展基塘农业。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因地制宜,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改进得出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法。基塘农业由塘基和鱼塘两大部分组成,这两者又各自形成生态小循环。塘基上种植经济作物等,与鱼塘互相促进。在基塘农业中以桑基鱼塘最为典型:鱼塘中养各种鱼类,塘泥作为培基,其上栽植桑树,塘泥为桑树提供养料;桑树上养蚕,而落入池塘的蚕的排泄物又成为了鱼的饲料,一个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从而在这个基塘生态系统内完成了能量传递与物质循环,形成了“基养塘,塘养基”的可持续性发展状态。同时,由于基塘所在地点与自然河流紧密相连,所以基塘系统也具有蓄水、下渗等类似湿地的生态调节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蓄洪防旱的作用。[3]基塘农业可持续性景观是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水环境生态系统、生物链的良性循环、韧性农业景观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如何打造成功的田园综合体?光是空间的起承转合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发展可持续性农业景观,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农村设计“千村一面”的现象,农业景观还需要结合文化,才能独树一帜,吸引游人前来游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如何将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融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是一个关键点。我们一方面要传承文化、弘扬文化,另一方面要输出文化,抵御现今越来越严重的文化入侵现象,景观结合文化在旅游宣传方面会是一个很好的亮点。[4]
  3 实例研究——广东省佛山市江义村田园综合体
  江义村位于广东省顺德区,是一处环水小村庄,拥有近千年的历史底蕴。江义村同时也是岭南以基塘农业为主的重要农田保护区域。在美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下,江义村作为田园综合体示范区重新进行了规划整治,从单一的桑基鱼塘农业生产物质建设转向了综合性开发建设的新农村,在传承本地特有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将自身打造为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在特色乡村的建设中,江义村把自身本土农耕文化融入规划设计,加入了剧院、文化发展中心、村史馆等文化建筑。村史馆中展出了江义村的旧地图和旧文物,这些文物记载了江义村近千年的发展历史与变迁,同时也保存着村民最珍贵的记忆与乡愁。作为岭南桑基鱼塘农业的典型代表,江义村在规划的过程中整合了桑基鱼塘的形式,合并一些碎片化的小桑基鱼塘、深挖一些较浅的鱼塘以及把一些无规则的鱼塘改为规则化鱼塘,从村内远看农田保护区,基塘通过整合显得规则有序,将村子的倒影囊括其中,从而大大改善了江义村的整个形象。同时对江义村的特色农产品“加州鲈”进行加工包装,在内设立加州鲈养殖协会和淡水鱼博物馆,在外申请江义村“加州鲈”原产地地理标志,从而推出特产,实现“产业兴村”,促进村庄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江义村还规划设置了农业观光区和农业景观区,利用环境优势,在风光秀美的空余地带设置了观景平台、花廊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许多渔业休闲活动,例如喂饵、垂钓等,以及蔬果采摘、农家乐等活动,丰富了江义村的休闲旅游内容,将村庄生产与休闲旅游结合发展,让来到此地旅游的人们亲近自然、享受生活、体验民俗与当地的农耕文化。除了整合开发村落行,在江义村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中还针对现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设置了湿地净化区。其以“生态净化”为设计主题,重视生态和景观两方面的效果,通过分析江义村的水系连通现状,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从而打造村庄湿地生态循环系统,对江义村的农业废水进行回收加工处理,进而实现景观塑造与自然生态保护同步推进。
  江义村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既改善了江义村的农业综合发展情况、引进了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结合了本土文化,走出了“江义特色”。2014年,江义村荣获“中国最美乡村”荣誉称号,获得了“循环发展奖”。江义村的成功为农村发展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得到了改善,呈现出一派现代田园新景象。
  4 结语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在于城市更多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的改造与驯化,体现着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理念,而农村更多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能全盘否定城市的模式,也不能全盘肯定农村的模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城市及农村各有其发展的优势与劣势,[5]而田园综合体则更多避免了两者的劣势。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与分隔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要将城市与农村相结合,打破现状,才能产生新希望、新模式与新文明。在美丽中国城乡一体化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下,新时代的“桃花源”正在重现。
  参考文献:
  [1] 张炜.陶渊明的遗产[M].北京:中华书局,2016:226.
  [2] 俞孔坚.从“桃花源”看社会形态与景观韧性[J].景观设计学,2019,7(03):6-7.
  [3] 田梦晓.当代基塘景观的空中观察[J].景观设计学,2019,7(04):130-138.
  [4] 王千意,黄滢.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以常州梅林村为例[J].设计,2018(23):67-69.
  [5] 丁元.乡村振兴战略下构建田园综合体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農业经济,2019(11):24-25.
  作者简介:张润楠(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化广场作为城市地域特色传播与发展的重要体现,是集地域特色展示、休闲娱乐、健身、文艺演出等于一体的重要公共空间。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主题特色的文化广场,不仅要注重其文化特色的展示与表达,更重要的是对于游客与广场景观之间的互动构建起桥梁,让本地居民更充分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让外地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给这座城市带来的魅力。本文对秧歌文化的传统和现代进行分析,将秧歌文化与广场景观设计相结
期刊
摘 要:《拯救列宁格勒》被誉为战争版的俄罗斯《泰坦尼克號》。影片通过对普通人物的形象塑造,讴歌了在战争的灾难中苏联人民表现出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列宁格勒得以拯救乃至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依靠的正是英勇不屈的广大人民,在他们身上闪耀着血与火的硝烟也掩盖不住的人性真善美的光辉。  关键词:俄罗斯;电影;《拯救列宁格勒》;战争;人性光辉;主题阐释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多由产地名与产品名称组合而成,不仅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也能为产地树立良好的形象并提高美誉度。镇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积极打造多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本文以镇江丁庄葡萄为例,分析镇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品牌设计;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5-00-05 
期刊
摘 要:在强调经济利益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传统建筑再开发存在较为明显的生态破坏痕迹。春日大社作为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融于自然、因地制宜、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对我国维护传统建筑以及生态建筑设计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春日大社,阐述日本建筑文化中独特的生态理念,深入剖析生态建筑设计的深刻含义,以期对未来我国生态建筑设计有所启发和带来思考。  关键词:日本;生态;春日大社;建筑
期刊
摘 要:自古以来,建筑就是因为人的需求而建造,所以建筑里自然而然就携带了人的情感。人们和大自然的亲近感,他们自身的喜怒哀乐以及恋爱、生子等一些复杂情感,都是情感的一部分。当这些具有情感的材料与建筑结合起来的时候,又会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运用什么样的材料,这种材料会让建筑给人带去什么样的情感;它们和建筑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中村拓志建筑师手下的建筑為例,感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业由传统迈向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加强智慧景区建设,不仅可以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为传统旅游业的再发展注入新活力。基于此,本文以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为例,以游客在旅游电商平台上的真实评论为出发点,深入探析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景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优化游客体验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为促进牛首山景区智慧化建设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些帮助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与对救赎路径的探索两条脉络,梳理电影《搏击俱乐部》涉及的议题。影片先勾勒消费社会的圖景,展现人们普遍将慰藉寄托于消费的现象,展开对符号消费与虚假需求的批判,及反思其成因:传统价值的失落与工具理性的泛滥。然后由身体问题引出救赎的可能路径:暴力与爱欲。暴力是消除隔阂、重返现实、复苏主体性的途径;作为性欲之升华的爱欲则具有超越性,具备跳出单向度、通向解放的可能。杰克与玛拉的
期刊
摘 要:电影《流浪地球》严格按照好莱坞“三幕剧剧作模式”完成剧作,却又讲述了一个符合中国人审美和诉求的中国故事,展现了中国人不服输的精神,表达了几千年来中国叙事传统中的抗争主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流浪地球》是如何在剧作技法上借鉴和吸收好莱坞“三幕剧剧作模式”,而又很好地与中国本土故事相结合,呈现出一个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作品的?本文试图从剧作结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矛盾冲突的构建与解决、中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扎染与苗族堆绣纹样艺术的探索,寻求新的图案或面料肌理效果的突破,展现出两种工艺的艺术肌理之美,再通过色彩的搭配,运用在服装中,并与整体的服装风格实现协调,设计出带有传统民族艺术色彩又具有时尚感的现代服装,丰富服装设计的表达形式和艺术语言,通过创新和实践使传统手工艺“活在当下”。  关键词:扎染;堆绣;纹样融合  0 前言  近年来,多种工艺叠加使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服装设计中,成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持续多发,涉案金额不断攀升。通过对非法吸收公众罪的案件判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量刑不均衡、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且现行法律规定对法官的量刑造成了不当的限制。解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量刑问题,应当将涉案金额作为重要标准,在此基础上计算被害人的实际损失,适当扩大量刑幅度,进一步细化量刑档次,以求量刑幅度与实际金额相匹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  关键词: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