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的智慧,帮助儿童走向生命的远方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yg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个犹太人的孩子问母亲:“如果家中着了大火,我该抢救什么呢?”母亲笑着回答:“最重要的是你要能把自己的智慧抢救出来,其他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幽默但又耐人寻味,智慧乃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语文的智慧,一在于语文的学科价值,二在于儿童教育的情感。《揠苗助长》这堂课中,施萍一老师正是深入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去挖掘文本语言以及思想的核心价值;正是深入到儿童语文学习的现场,去帮助、扶持、吸引他们走向生命的远方。
  一、智慧首先在于发现
  《揠苗助长》是一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如果说一则故事是“树木”,教师就要善于找到这棵“树”所属的那片“林”。施老师正是帮助学生向林子深处寻找,找到那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林子。
  用一片“树林”的底气,去读一棵“树”,于是,她带领学生将“一则故事”读了个透。用“关键词”串联法,读懂寓言故事简短的结构;用“讲故事”的方法,读懂鲜明的形象,感受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用拓展阅读的方式,读懂寓言将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简短的故事中那独有的特点。课堂没有离开字词,没有脱离语言,没有阻隔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有的是语文智慧的发现,豁然开朗的欣喜。譬如,教学第一段时,很多老师会抓住文中的“焦急”展开,而施老师则从“巴望”入手,我以为这一“发现”是极其精准的。“焦急”是农夫客观的心理,从“焦急”出发的农夫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乎常理的,只有从“巴望”处点化才能深刻揭示农夫“揠苗助长”的主观动机,既符合寓言的夸张写法,又契合寓言的内在隐喻。
  二、智慧是一种挑战
  本堂课,施老师将“讲故事”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核心要素,怎样将这种能力训练在每个儿童的学习中达成?一堂课结束,目标是否达成,这是课堂评价的最重要的准绳。
  课中,施老师致力于将“空间”“内因”“外力”进行改造,融合进教学活动中。目标设置多个坡度(开放的空间),比如每一部分练讲故事,可以“把故事讲出来”,也可以更进一步(有讲的味道),还可以再更进一步(讲出心理活动,讲出表情和动作);儿童可以朝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内在动力),到达他自己认为可以到达的坡度;但教师还要适时、适度、适切地给他一股助推的力(外在助力),有时手段简单得就是一个促使学生动态生成的评价,比如“有点小遗憾,要是能把农夫焦急时会怎么想也讲出来,我们就更爱听了”,这时候,评价就是一股正面积极暗示的力量,推着儿童往前走。
  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智慧挑战,引导着儿童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登上“不同的高度”,更帮助与支持儿童登上“他的高峰”,以获得有紧张感、生成感的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
  三、智慧没有技巧,只有情感
  著名演员陈冲在获得奥斯卡奖时发表感言:“我没有任何技巧,只有情感。”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智慧也没有任何技巧可言,只有情感,所不同的,这是儿童教育的情感。
  儿童教育的所有情感,一个“顺”字为紧要。“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唐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课中,施老师以学校的课题思想“顺其天性”“扬其个性”“启其智性”为核心教学理念,顺从着、顺应着儿童,倾听着、点化着儿童:
  片段一:谁来讲讲故事经过的第二部分?
  (指名一学生讲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师:你觉得她讲得怎么样?
  生:讲得还可以,就是声音太轻了。
  师:为什么要大声讲呢?
  生:因为农夫是“兴致勃勃”地说的,他很高兴。
  师:总而言之,你认为要讲出“兴致勃勃”的味道,怎样能讲得更好呢?
  生:要讲得很响亮,很有力。
  师:咦,刚才农夫明明已经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现在怎么又有劲了?
  生:他刚才是没有力气了,可是他想到禾苗都长高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开心,力气就回来了。
  师:(文字演示)看,“勃”右边就是个“力”,就像你说的,“兴致勃勃”就要讲得响亮,有力量。
  生:脸上的表情要非常高兴,满脸笑容,因为禾苗不是长了一点点,是长了一大截呢!
  师:哪个小农夫,再来兴致勃勃地讲一讲?
  (指名一学生讲)
  师:为你点赞,你的一个动作为你的讲加了分!
  片段二:你想对农夫说什么?
  生:他太急了,禾苗其实是在长的,只不过长得比较慢而已。
  师:送他一个词。
  生:急于求成。
  师:能送他一句俗语吗?
  生:欲速则不达。
  师:再送一句。
  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师:说得好!我们选一个词记在课题的旁边。
  生:我觉得这个农夫应该去读读《种植手册》,这样他就会懂得禾苗是怎么长的了。
  师:哈,有道理,有了知识就不会违背规律去做事了。
  生:他太傻了……
  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深入到“兴致勃勃”这一词语的感性世界,将“动作”“表情”这些原本听起来抽象的概念化作了具体的体验与经历;学生在师生自由的互动对话中,深入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呈现出活性的思维和表达状态。
  “顺”,意味着课堂里的所有,都应该而且必然是从儿童那里来的——然而,仅仅从儿童那里来,是远远不够的,在儿童的经验上,在儿童自身的高度上,我们还要带他们去超越自己,获得新的进步,获得新生命的成长;还要带他们去生命的远方,从语文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获得智慧的生长,从“少”走向“多”,从“低”走向“高”,从“懵懂”走向“明亮”,从“困惑”走向“顿悟”,从“轻慢”走向“有力”,从“近处”走向“远方”。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很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小学语文班的学习,来自江苏、安徽共48名学员齐聚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始了一段难忘的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之旅。其中,专题行动研究是国培班的一个鲜明特色,集体备课进行三次,一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二是基于专家指导的团队教学设计,三是基于课堂实践研究的教学设计。我们行动小组共有7人,选用的课题是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担任我们研究小组的指导专
主持人语  本期的话题是“学校管理的理想与工艺”。没有理想的管理工艺往往是经验型、零碎的和低品位的;而没有工艺支撑的管理理想又常常是空洞的、不现实的和无效的。两者必须高度融合,浑然一体。  这个话题可以让我们想到很多:“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志远行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的,学校管理也是要讲究辩证法、体现辩证精神的。以科学的辩证精神烛照学校管理,将使我们感受到管理视界的敞亮,管理行为的稳健。
【主持人语】  对于特级教师的内涵、特征、意义价值等等进行反思的文章不胜枚举,本期教育研究栏目试图换一个视角,以苏中地区的扬州为例,请不同身份角色的教育工作者——行政干部、科研人员、校长、一线老师,以本地区为言说背景,结合每个人的工作特点和经历,谈谈他们对特级教师之“特”的理解与认识。正是因为处于相同的背景,他们之间的表达才能给人比较完整的把握,而不是“你说你的、我谈我的”各自独白,从而呈现出一个
主持人语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康德说,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人”;马斯洛说,“教育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托马斯说,是“教育为一个尚未出现的世界培养人才”……应该说,教育史上关于教育定义和目的的表述很多。教育属于“人学”范畴,教育的价值、使命,决定了教育是人的教育,服务于人的成长需求应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成全”,应是教育
【关键词】横向数学化;教学思辨;效度重构;教学启示;简单的周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63-02  【作者简介】1.臧亚丽,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一级教师;2.姚建法,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数学教师基本功竞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语文》四下的一篇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撞、相遇,到成为好朋友的事。本课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的作用,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交流时“悟”,悉心思考时“悟”,既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在情感,又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价值追求。立足童心,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走近一份平凡,体验一段生活,感悟一颗童心,理解
数学是多彩的。“数学味”的内涵也是丰富的  施银燕(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以下简称“施”):王教授,您好!新课程改革之初,一些热闹而又走样的数学课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思,张奠宙教授曾告诫“当心‘去数学化”’,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赞同。“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成了老师们的共识。随着实践和思考的深入,大家对“数学味”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起初关注教学内容是数学的还是非
【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阳光;心理悦纳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7-0064-01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大、适应性不良、情绪不稳定和人际关系紧张……作为学校教育,如何通过打造阳光校园,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培养阳光少年呢?  一、更新理念,师资
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的音乐学教授,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早对儿童自发性歌唱和游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布约克沃尔德教授对儿童、对音乐、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独到见解,给我们音乐教师思考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本能的缪斯”  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本能的缪斯”是人类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
【主持人语】  注重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话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路径有很多,笔者觉得以教学主张推动教师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教学主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可以结构化地统摄与提炼多年的教学经验,实现有目的、有方向、有线索的专业成长,是从抽象的教师群体发展,走向每一个教师的自我实现,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更应该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师成长的有效载体。本期问题讨论栏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