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适应当今医科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医科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于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开放的自主学习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实验教学 开放的自主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69-02
1 医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在21世纪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医科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为在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医科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关于计算机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其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但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注重书本的知识,计算机实验教学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很多医科学生计算机应用方面是高分低能,有的医科毕业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分数极高,然而当用人单位要求他当场制作份文档时,他却手忙脚乱,其根本原因就是运用一些最常用的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改革传统的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必须的,而首先要改的应当是实验教学这一部分,其关键是要为实验教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开放教学模式。
2 当前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没有足够的实验课时,实验课设置落后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般包括计算机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网络使用等内容。
据调查,近年入校医科新生有20%左右对计算机使用比较熟练,汉字录入、文字编辑、Windows操作和上网浏览等都有了一定基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基本没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相对来说,Windows和Word等操作学生还容易掌握,而对使用Excel处理数据对有些学生就难一些,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入手,很多学生都是背题,一旦面临新的问题就束手无策。这反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2]。究其原因,计算机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靠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操作。
然而计算机的实验课时十分有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安排学时为54,其中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理论课2学时、实验2学时、办公自动化系统理论课2学时、实验2学时等。仅仅办公自动化系统就要求学生掌握Word2003的使用、掌握Excel2003的使用方法,实际上单单一个软件想要较好的掌握和熟练应用就想要上机操作学习最少30个小时,所以学生仅仅利用这几节有限的实验课,想要真正掌握相关的软件学习是不可能的,这也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
2.2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学习热情
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即“实验指导书”+“老师讲解”+“学生完成上机习题”的模式。这种在固定的地点和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机械地学习毫无创新性可言的固定实验内容,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3]。
此外,由于学生入校前基础参差不齐,如果让这些学生一起学习固定的内容,放慢教学进度,基础好的同学会感到厌烦,讲快了基础差的同学又跟不上,这些问题想在有限的实验课上解决是不现实的,同时对于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内容较少,学生自然缺乏学习热情,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验[4]。
2.3 现行实验室的教学运行模式,缺乏有效的统筹和系统化管理
目前,计算机实验课程分配给各个老师,由于老师多、学生多,老师们除了共享使用学校提供的计算机实验室外,教学都各自为阵,自己管自己的学生,这就造成有数据资源有的重复、有的缺乏。虽然有的学生知道在因特网中寻找数据资源,然而面对网络中无序庞大的数据资源,学生即使能费时费力地找到了相关资源,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使用[5]。
3 实施教学实践的策略
3.1 构建计算机文化基础自主学习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法,转变为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各高校近年来都在做着各种尝试[6]。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须重新诠释现代意义上的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只在课堂中进行的观念,对此我们进行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自主学习新模式的探索。基于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其实验环境在具备硬件资源的条件下,是很容易自行搭建完成的。所以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学习时,可以首先在课堂上完成了基础部分的学习后,对于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部分,可以安排在课后时间,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中,在老师一定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这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来进行“自主学习”,也就是对于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开放的自主学习模式。
3.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首先把实验教学部分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课堂实验部分(这部分由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堂时间完成,内容主要包括的是软件操作的最基本技巧,也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
第二部分为课后自主实验部分(该部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际软件运用技能,由学生自行安排课后时间完成,并且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最少1种,最多3种计算机软件来学习。)
从整体来看这样的教学安排,也正好应了那句俗话“师傅引进门,修行看个人”,课堂上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好比是“师傅引进门”,而课后的自己进行的继续学习就好比是“修行看个人”。
3.3 搭建实验教学网络平台
对于学生课后自主实验,老师还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并且在该平台中提供课后自主实验所需的数据资源和帮助。根据医科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医科学生以后工作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了3种医科学生常用软件以网络函授的形式,作为课后自主实验部分的教学内容。这三种分别是:Word、Excel、Photoshop,这三种软件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是有所涉及的,但都只讲授了些基本知识,具体如何实际熟练操作和应用还需要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地学习。而为什么要安排选学的形式来呢?因为学生个体特点各异,有的学生计算机课程基础较好同时熟练掌握这3种软件都没有问题,但是有的学生基础较弱,掌握1种软件都比较吃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们把这部分设置为自由选择开放式学习,在完成了课堂的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最少选择1种,最多选择3种,来学习如何熟练操作,运用这几种软件如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基于各个学院已有的局域网建设上述3种软件课程的相关数字资源,主要包括:(1)教学资源部分(包括自学所需的课件,电子数据,教义等,以及一些实际案例解决的视频文件);(2)软件资源部分(包括实验教学所需的软件,具体安装步骤,使用说明等);(3)题库资源部分(包括学习相关知识点后进行自我检测的习题及答案等);(4)师生互动部分(设计一个BBS,以方便教师提供在线的答疑,同时对学生作业挑优展示、点评)。
3.4 改革考评模式
对于课堂学习部分的内容还是按照传统考查方式,而对于课后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考查方式可以借鉴职称计算机考试的模式,要求学生实际上机考试计分,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随机抽取的任务,而该任务在命题是,就要求须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好是实际工作学习容易遇到的问题,比如,给一个word文档,要求学生上机,把该文档调整为毕业论文要求格式等。
4 结语
通过引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自主学习模式,努力实现计算机教学中“以生为本”角色转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选择自学为辅的策略,能基本解决计算机实验课时不够和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问题[7],同时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的能力,是利用现代先进工具把“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一种良好结合,这在国内医科院校中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谊,吕庆文.关于医科学生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新举措[J].医学信息(西安上半月),2006,5(第19卷第5期):792~793.
[2] 劳眷,韦文代.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2004,12(6):72~73.
[3] 张昕.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之浅见[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0(第16卷第4期):125~127.
[4] 许惠清.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第27卷第3期):276~279.
[5] 彭如宽,余仙菊,李波,等.医学计算机基础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高教研究,2000,10(4):48~51.
[6] 洪汝渝.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第21卷第4期):425~428.
[7] 姚怡,余益.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5,2(1):85~87.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实验教学 开放的自主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69-02
1 医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在21世纪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医科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成为在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医科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关于计算机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其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但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注重书本的知识,计算机实验教学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很多医科学生计算机应用方面是高分低能,有的医科毕业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分数极高,然而当用人单位要求他当场制作份文档时,他却手忙脚乱,其根本原因就是运用一些最常用的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改革传统的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必须的,而首先要改的应当是实验教学这一部分,其关键是要为实验教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开放教学模式。
2 当前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没有足够的实验课时,实验课设置落后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般包括计算机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计算机网络使用等内容。
据调查,近年入校医科新生有20%左右对计算机使用比较熟练,汉字录入、文字编辑、Windows操作和上网浏览等都有了一定基础。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基本没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相对来说,Windows和Word等操作学生还容易掌握,而对使用Excel处理数据对有些学生就难一些,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入手,很多学生都是背题,一旦面临新的问题就束手无策。这反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2]。究其原因,计算机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靠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操作。
然而计算机的实验课时十分有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安排学时为54,其中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理论课2学时、实验2学时、办公自动化系统理论课2学时、实验2学时等。仅仅办公自动化系统就要求学生掌握Word2003的使用、掌握Excel2003的使用方法,实际上单单一个软件想要较好的掌握和熟练应用就想要上机操作学习最少30个小时,所以学生仅仅利用这几节有限的实验课,想要真正掌握相关的软件学习是不可能的,这也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
2.2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学习热情
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即“实验指导书”+“老师讲解”+“学生完成上机习题”的模式。这种在固定的地点和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机械地学习毫无创新性可言的固定实验内容,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3]。
此外,由于学生入校前基础参差不齐,如果让这些学生一起学习固定的内容,放慢教学进度,基础好的同学会感到厌烦,讲快了基础差的同学又跟不上,这些问题想在有限的实验课上解决是不现实的,同时对于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内容较少,学生自然缺乏学习热情,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验[4]。
2.3 现行实验室的教学运行模式,缺乏有效的统筹和系统化管理
目前,计算机实验课程分配给各个老师,由于老师多、学生多,老师们除了共享使用学校提供的计算机实验室外,教学都各自为阵,自己管自己的学生,这就造成有数据资源有的重复、有的缺乏。虽然有的学生知道在因特网中寻找数据资源,然而面对网络中无序庞大的数据资源,学生即使能费时费力地找到了相关资源,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使用[5]。
3 实施教学实践的策略
3.1 构建计算机文化基础自主学习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法,转变为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各高校近年来都在做着各种尝试[6]。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须重新诠释现代意义上的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只在课堂中进行的观念,对此我们进行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自主学习新模式的探索。基于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其实验环境在具备硬件资源的条件下,是很容易自行搭建完成的。所以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学习时,可以首先在课堂上完成了基础部分的学习后,对于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部分,可以安排在课后时间,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中,在老师一定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这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来进行“自主学习”,也就是对于医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开放的自主学习模式。
3.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首先把实验教学部分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课堂实验部分(这部分由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堂时间完成,内容主要包括的是软件操作的最基本技巧,也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
第二部分为课后自主实验部分(该部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际软件运用技能,由学生自行安排课后时间完成,并且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最少1种,最多3种计算机软件来学习。)
从整体来看这样的教学安排,也正好应了那句俗话“师傅引进门,修行看个人”,课堂上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就好比是“师傅引进门”,而课后的自己进行的继续学习就好比是“修行看个人”。
3.3 搭建实验教学网络平台
对于学生课后自主实验,老师还需要为他们搭建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并且在该平台中提供课后自主实验所需的数据资源和帮助。根据医科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医科学生以后工作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了3种医科学生常用软件以网络函授的形式,作为课后自主实验部分的教学内容。这三种分别是:Word、Excel、Photoshop,这三种软件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是有所涉及的,但都只讲授了些基本知识,具体如何实际熟练操作和应用还需要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地学习。而为什么要安排选学的形式来呢?因为学生个体特点各异,有的学生计算机课程基础较好同时熟练掌握这3种软件都没有问题,但是有的学生基础较弱,掌握1种软件都比较吃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们把这部分设置为自由选择开放式学习,在完成了课堂的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最少选择1种,最多选择3种,来学习如何熟练操作,运用这几种软件如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基于各个学院已有的局域网建设上述3种软件课程的相关数字资源,主要包括:(1)教学资源部分(包括自学所需的课件,电子数据,教义等,以及一些实际案例解决的视频文件);(2)软件资源部分(包括实验教学所需的软件,具体安装步骤,使用说明等);(3)题库资源部分(包括学习相关知识点后进行自我检测的习题及答案等);(4)师生互动部分(设计一个BBS,以方便教师提供在线的答疑,同时对学生作业挑优展示、点评)。
3.4 改革考评模式
对于课堂学习部分的内容还是按照传统考查方式,而对于课后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考查方式可以借鉴职称计算机考试的模式,要求学生实际上机考试计分,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随机抽取的任务,而该任务在命题是,就要求须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好是实际工作学习容易遇到的问题,比如,给一个word文档,要求学生上机,把该文档调整为毕业论文要求格式等。
4 结语
通过引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自主学习模式,努力实现计算机教学中“以生为本”角色转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选择自学为辅的策略,能基本解决计算机实验课时不够和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问题[7],同时也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的能力,是利用现代先进工具把“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一种良好结合,这在国内医科院校中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谊,吕庆文.关于医科学生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新举措[J].医学信息(西安上半月),2006,5(第19卷第5期):792~793.
[2] 劳眷,韦文代.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2004,12(6):72~73.
[3] 张昕.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之浅见[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0(第16卷第4期):125~127.
[4] 许惠清.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第27卷第3期):276~279.
[5] 彭如宽,余仙菊,李波,等.医学计算机基础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高教研究,2000,10(4):48~51.
[6] 洪汝渝.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第21卷第4期):425~428.
[7] 姚怡,余益.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5,2(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