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东西自然能听到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去一所学校,看到有架积灰的老三角钢琴,据说已有50年左右的历史,弹了几个音,如听天籁。钢琴的发音原理我有所了解,决定钢琴发音质感的,除了制作工艺之外,主要在于材质的使用,特别是音板。
  最好的音板是鱼鳞云杉材质的,国内一线钢琴采用的都是从欧洲进口的,这种鱼鳞云杉材质比较松软,较容易被振动,从而获得比较响亮、悦耳、持久性的声音。为什么高端钢琴要采用欧洲進口材料?原因就在于木材的质地主要受制于生长地的土质和气候,不一样的土壤和气候,生长出来的品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种“不一样”可以从物理、力学、声学的科学分析中得出证据,但我们普通人只需要一双耳朵就行了。去年在河南兰考参加培训,发现兰考大地上遍布泡桐树。兰考是制造民族乐器的大县,全国90%的民乐音板产自兰考。在试音室,听工作人员的弹奏,在场的人无不被其清亮悦耳的音色所征服。
  50多年前,为防风治沙,焦裕禄在这里带领群众种下泡桐树。泡桐树生命力强盛,生长极快,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树已成材。一些木匠就将泡桐做成烧火做饭用的风箱,有些风箱销到了上海。非常偶然的,上海民族乐器厂的一位专家听到这种风箱拉动的声音清脆悦耳,于是将风箱拆了,把箱板做成了乐器的音板,一弹奏,乐曲悠扬轻柔,兰考泡桐就在这样的偶然中,用它的质感为自己迎来了机遇。
  【素材点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树,我们根本无法甄别一棵鱼鳞云杉的质地,也无法辨别一棵泡桐的优与劣。但是,当它们应用到乐器上,我们的耳朵就能听出来了,听出一棵树的历练、一棵树的积淀、一棵树的完美呈现。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适用话题】听见;表象与内在;积累;机遇……
  (王世全摘自《意林·作文素材》2019年第15期)
其他文献
3月19日,一篇《高铁救人被乘务员索要医师资格证》的报道,引起了公众质疑,对高铁及乘务员的责备此起彼伏。有人认为见义勇为不同于医疗执业,无需提供证件;有人为医生Ⅱ乌不平,感叹救人竟然被担责,列车员此举会“涼了医生们的心”,今后列车上再有呼救,还有医生敢站出来吗?高铁部门迫于舆论做出“对突发状况考虑不周、处置方式欠妥”的道歉,但是在一些人看来,道歉修复不了已裂痕蔓延的信任感。从“扶不扶”到现在的“救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98年,抗洪抢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  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2020年,冠状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设想你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
22-23-24合刊,23期的內容都在24期里。
期刊
原文呈现  赏书法,悟人生  □一考生  方仲永堪为神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才高,盛名在外,却因骄傲自满而不思进取,最后泯然众人;小时候谦虚礼让的孔融,也是夙慧天成,长大后因恃才放旷而触怒曹操,惹来杀身之祸。所以,即使我们有一定的实力,也应该学会低调、谦逊,切忌飞扬跋扈,过于高调,“枪打出头鸟”,是为此理。”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告诉我们,人生起笔之缓,并不必然导致结局的失
当机器“智能化”的浪潮滚滚向前,“机器化”的人们该如何应对即将被替代的命运?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到:“单向度的工业社会具有‘极权化’倾向”。当下的社会现实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当人们使用相同的网络,阅读着相同的头条,因相同的信息而消化不良,信息社会因此造就了无数“单向度的思想”与“标准化的人”。于是乎,我们顺从于固化的思维模式,一想到“体制”,脑海中便会浮现高墙下脆弱的“鸡蛋”瑟瑟发抖的场
风铃在春的怀抱里摇曳,吐出阵阵低吟。  三两只蝴蝶在春风中翻飞着,舞动着斑斓的羽翅,栖落在一角瓦制飞檐上。檐下风铃作响,风过,传来阵阵桂香。  年轻的小赵从木门里探出身,见了我忙招呼:“你瞧,这店我总还是开起来了。”眉宇间闪烁着青春的光芒。  我会心一笑,其实心里早猜得七八分:眼前这陈旧的古式木屋,雕窗飞檐,如同一座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客栈,散发着古意,让人眼前一亮,心早已飘到千年之外,除了眼前这个敢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日“衣食足而知榮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经过这些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大多数的家庭经历了从缺衣少食到衣食无忧的根本性变化,这样的经历,让我们对先贤有关衣食的名言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班级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此的思考和认识。要求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早已经失去了需要使用蜡烛生活的场景。如果不是过生日时还要点蜡烛,估计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蜡烛为何物。而当以后的学生读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固然知道意境很美,但如果不查一下资料,可能不知所云。因此,当学生面对白蜡烛,茫然不知何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不仅是蜡烛,很多曾经习以为常的场景都已慢慢消失。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很多城市都举办了图片展。不少人扶老携幼,
威尼斯大运河虽然是意大利的名片和招牌,但多年来河水却都是浑浊的。疫情肆虐之下人们隔离在家,运河的水却悄悄变清了,小鱼游来游去,甚至海豚也来了。一位居民激动地说,我在威尼斯住了快60年,这是我第一次在运河中见到海豚。威尼斯市政办公室发言人表示:“水體变得清澈是因为现在水上交通减少,河底的淤泥和杂物不被扰动的缘故。”不止意大利,世界各地的环境都因为人们被隔离而有了好转。这让人不禁想起丁仲礼院士曾经说过
你知道高杆船技是怎样由桑蚕丝织中演变而来吗?你见过被各色天灯萦绕的夜空吗?你听过来自草原单人多声的神奇歌声吗?你知道台湾詠春文化和大陆武学文化的渊源吗……是的,在没有阅读《传承》之前,我对这些传统技艺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品读过后,深感自身知识贫乏,视野狭窄。这一页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好像是一条条幽静而神秘的时光隧道,带着我走古访今,见证一次次传统与现代的美丽结合。  传承是一种情怀。《传承》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