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干骺端骨折交叉克氏针固定后骨不连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ter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桡骨干骺端骨折患儿的治疗方法,分析甲状旁腺亢进对骨不连可能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别对既往治疗的桡骨骨不连和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的新鲜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49例,男40例,女9例;治疗年龄平均8.9岁,46例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3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11例采用双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A组),11例采用单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B组),23例采用双针固定,其中1枚克氏针髓腔内贯穿固定和1枚克氏针交叉固定(C组),4例采用双枚克氏针交叉固定(D组)。4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8.6(6~48)个月,按Hertel的骨折愈合评价标准,其中48例骨折完全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此1例与其余2例(在外院首次治疗,到我科治疗时,已确诊为骨不连)作为桡骨骨不连组(E组)。骨不连患儿为3例,均采用了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6个月骨折线处仍没有骨痂形成,诊为骨不连。所有骨不连患儿均采用了切开复位、自体髂骨移植、钢板固定术,术后石膏固定,拆石膏后患肢逐渐负重锻炼。术后定期随访2年。术后随访与桡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儿相同。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诊断、治疗方式和治疗结果。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此3例骨不连患儿,均获得随访。其中1例术后7个月又发生了骨不连,再次手术治疗骨不连前化验提示甲旁亢,二次手术采用了切开复位、自体髂骨移植和髓内固定的方法,同时于内分泌科给予药物治疗甲旁亢,最终骨不连在第2次术后6个月愈合。其余2例没有骨生长代谢相关疾病,在术后2.5个月骨折处完全愈合。此49例新鲜干骺端骨折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6个月,其中48例骨折完全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发生在双枚克氏针交叉固定组,其余3组均未发生骨不连,其总体有效率为97.9%。有髓内固定物组和无髓内固定物组,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有髓内固定优于无髓内固定。骨不连患儿与无骨不连患儿的X线片对比发现,将其最远骨皮质固定点到骨折线的距离和该点到腕关节距离的比值进行分组比较,采用t检验,发现骨不连组比值明显小于无骨不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干骺端骨折切开复位后单纯交叉克氏针的固定需慎重采用,一旦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其骨皮质固定点要尽可能的远离骨折线,最远克氏针骨皮质固定点到骨折线的距离和该固定点到腕关节距离的比值尽可能>0.5;一旦骨折切开复位,在患儿局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钢板固定最佳,如果没有安放钢板的条件或者是骨折闭合复位的情况,至少有1枚克氏针贯穿髓腔的内固定是必不可少的。骨不连患儿在治疗前要注意骨生长代谢相关疾病的检查,以免在治疗后再发生骨不连。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血小板变化与新生儿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新生儿感染98例,其中严重感染患儿41例,普通感染患儿57例,同时选取非感染新生儿30例,
期刊
@@
期刊
目的评价肱骨远端骨骺分离对婴幼儿肘关节功能及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5年1月至2015年2月,我科确诊收治并随访的16例(16肘)肱骨远端骨骺分离的患儿。所有患儿骨折
笔者应用多虑平并固肠止泻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rn 临床资料:本组男59例,女39例;年龄27~58岁.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坠胀、腹泻或
直肠脱垂37例中,男9例,女28例;年龄19~72岁,平均38岁;发病时间2个月至58年.脱垂长度5~22cm.肛门括约肌松弛26例.曾口服中药治疗24例,直肠周围硬化注射8例,普鲁卡因封闭治疗6例.
根据肛管内括约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选用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内括约肌失弛缓症便秘40例,并观察手术前后的内括约肌肌电图、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量及临床效果.有效率
对30例直肠前突采用Sehapayak手术,经直肠入路行修补治疗,结果痊愈22例(73.3%),显效6例(20.0%),无效2例(6.7%),总有效率93.3%.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对手术适应症及术后注意事
采用柱状直肠粘膜缝扎、肛门紧缩术治疗脱肛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rn 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3例;年龄17~29岁;病程5~12年.脱出长度7~14cm.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肛门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