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从咱家乡过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平,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东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东与贵州省兴义市毗邻,南与广西百色市隔河相望,素有“滇黔锁钥” “入滇门户”之称。
  离罗平县城不远有一个美丽的村寨,名叫青草塘。1927年腊月十五,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这天,寨子里朱姓大户人家降生了一名男婴。尽管已有了两个儿子,但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还是给这个家带来莫大欢喜,父亲给他起名开富,开始富裕的意思。
  “四月里来豆花香,工农红军过盘江”。 1935年的春天,长征途中的红军为摆脱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四渡赤水后,渡过北盘江,出其不意地入滇作战,试图由东到西穿过云南,渡过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直入四川,进而继续北上,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此时,身在贵阳亲自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很快觉察到了红军的意图,他立即命令部队跟踪尾追,又急调云南龙云的滇军封堵滇黔边境。派往边境防堵红军的国民党军队一批又一批经过罗平,并沿途宣传,污蔑红军是“共匪”“流寇”,罗平县政府奉命调集大量民工在云贵交界的地方修筑“防共”碉堡。民工们大多是罗平本地人,红军要来的消息一时间传遍了罗平的家家户户。
  罗平县多民族聚集, 生活着汉、彝、苗、布依等20多个民族,社会情况复杂,民族矛盾突出。为给红军长征通过云南制造困难,国民党和地方势力在红军进入滇黔边境前,就进行了反动宣传,散布“红军来了要抢牛羊,杀人灭教”“火烧村寨”等谣言,称红军为“土匪”。朱开富回忆说,传说中的红军是“红眉毛,绿眼睛”,不明真相的百姓们很害怕。青草塘的朱家在寨子里是大户人家,很有威望,六神无主的村民们就跑到家里商量着保全寨子的办法。朱开富聪明英俊,小小年纪却读过两年私塾,很惹人喜爱。村民们商量把朱开富送给“土匪营长”当义子,给他认个“匪干爹”当保护人,用这种古老而又虔诚的结亲方式保村寨平安。年仅7岁的朱开富成了拯救全村人性命的希望。
  1935年4月下旬,红军兵分多路,从贵州兴义、盘县急行军进入云南。为了尽快消除群众的误解,扩大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一进入云南,红军沿途就散发了标语:“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都是骨肉兄弟”“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红军保护百姓生命财产”等,并在进军的途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但国民党和地方势力长期散布的谣言还是让乡亲们对红军的到来感到害怕。
  为了摆脱敌人的疯狂追堵,红军必须迅速通过云南,抢渡金沙江。中央军委下达了消灭敌人,同敌人决战的命令。地处滇黔边境的青草塘村瞬间燃起了战火,寨子里的年轻人大多都跑到山里躲起来,只有朱家和为数不多的乡亲们留了下来。激战过后,敌人退去,紧闭的大门上遍布枪眼。一队红军进入了青草塘,带队的是一位姓杨的营长。朱开富的父亲把年幼的他带到了杨营长的面前,见到了传说中“红眉毛,绿眼睛”的红军。朱开富从此改名杨汝发,做了红军杨营长的义子。
  过继那天,寨子里举行了隆重仪式。按照当地的风俗,每逢贵宾到来,定要献上猪肉和鸡肉,象征吉祥如意,那天朱家杀了一头猪、几只鸡,院子里摆满了酒席,寨子里的百姓和红军像亲人一样,坐在院子里,喝着村民自家酿制的米酒,尽管语言不通,但并不妨碍他们心领神会的交流,场面温馨而热闹。那几天,红军的队伍陆续地从寨子里通过,也有的队伍在寨子里短暂宿营。由于红军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纪律严明,待人和气,一些受蒙蔽的群众,渐渐地认识了红军,躲到山里的人们也陆续地回来了。
  为抢夺金沙江渡口,红军日夜兼程,途经富源、沾益、宣威、会泽等地,前进途中与追剿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和龙云的滇军发生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镇压地主恶霸,开仓济贫,向各族人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红军的政治主张。一时间,红军的革命思想和言行在这片红土地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青年纷纷加入红军。几天后,红军各路大军把围追堵截的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甩在身后,最终到达川滇交界,分别从禄劝皎平渡口、东川树桔渡口渡过金沙江。
  红军走了,年幼的朱开富变成了杨汝发,继续生活在青草塘。因为做了红军营长的义子,朱家经常受到乡保长的歧视和欺负。寨子里的孩子们害怕招惹是非,和朱开富渐渐疏远起来,越来越多的人都喊他杨汝发,而他的本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了。还是个孩子的朱开富感到自己在村里就像个另类,那个遥远的义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难道红军真的像小伙伴说的那样能上天遁地吗?
  多年后他改回了自己的本名,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80岁回乡探亲时,幼时的伙伴们奔走相告,喊的仍然是“杨汝发回来了”……那位杨姓营长的真实姓名已经没有人记得。据资料记载,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曲靖时,在一次攻打县城的战斗中,牺牲了一位杨姓营长,不知道是不是朱开富的义父。
  时间过去了80多年,朱开富没有寻找到当年的“匪营长”,这位“匪父亲”随着红军的队伍通过他的家乡后,再也没有任何消息。那位红军营长不会想到,当年他在长征路上匆忙收下为义子的那位男孩,8年后参加了抗日队伍,驻守滇南,抗击日寇,并且一直跟随地下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军队中秘密工作。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拉着板车穿越滇黔边境,秘密将筹集到的武器送往贵州兴义,交给当地的地下共产党,那条路正是当年红军义父入滇时走过的,从此,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枪火相伴的14年里不论是叫杨汝发还是朱开富,始终为民族解放、国家和平、人民幸福出生入死。
  “ 索玛花一朵朵儿,红军从咱家乡过。”多年来,人们一直传唱着刘伯承长征时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拜兄弟的动人佳话,而长征路上杨营长与朱开富结为父子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如今,年近九旬的朱开富,想起80多年前红军长征路过他家乡的情景,仍然久久不能忘怀。
其他文献
你是深埋于泥土的茎  紧紧相拥  集聚着  催人泪下的故事  荡气回肠的颂歌  繁茂在根须里  你是破土而出的藤  回旋缠绕  承载着  岁月无尽的眷念  往事悠长的思怀  遒劲在枝蔓上  你是藤上盛开的花朵  芳香阵阵  点缀着  春天华美的乐章  夏日瑰丽的画卷  绚烂的色彩中  分不开  剪不断
期刊
当那句闪烁在心灵深处的诺言  在琴弦上渐行渐远时  被岁月拍打的尘埃  在季节的边缘成为生命的律动  当追梦的脚步在金色的秋天  日益熟稔的时候  被思念燃烧的血液  在目光的收割的麦场沸腾起来  当所有的歌唱在遥远的故乡  炊烟中袅袅升腾时  被月光舞动的灵魂  在日子与日子中成为飞翔的音符
期刊
飞蓬连翩跹  一路秋瑟  自问此生  无缘锦色腥膻  也莫叹铁血英雄事  一简行装  穿墨色  看朝晖霞韵  清明路上千里客  卧素榻 坐听风雪  几盏烛台扑朔  迷离了几曲孤烟  夜光杯里盛新愁  滴滴莹露 一沾便醉  望断天涯  弯月新上弦  寂静处  回头是故乡
期刊
在外漂泊多年  我住过各式各样的宾馆  有豪华的,也有简陋的  有昂贵的,也有廉价的  但更多的时候,我住过  或十几个人挤一间的大通铺  或四处漏风、顶上淋雨的帐篷  或羊粪味、羊膻味弥散的羊圈  这些于我的军旅中  已经是最好的。但令人难以忘怀的  是在寒风中:以天为被,以地为床  三两个战士挤在一起,或相互取暖  或坐拥篝火,等待天明  在星子的明灭中,  我经常念想老家的祖屋,以及  那暖
期刊
新兵刘黎已经想好了,如果今天晚上熄灯后,靠在炊事班后面那堵墙上的梯子还在,那他铁定要做一名逃兵了。  刘黎不得不承认,踏出青春稚嫩区的头一脚,是让人失望的。这话不是他想出来的,是他在高考完那个失眠的晚上,随手从一本杂志上看来的。那会儿的他已经对上大学不抱任何希望了。其实无论成绩高低,糊弄着上一个杂七杂八的学校应该不成问题,只是刘黎觉得没意思。刘黎宅在家里,哪里都不想去。  再后来,刘黎在微信里看到
期刊
东武望余杭,  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  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  无需诉离肠,  痛饮从来别有殇,  今夜送归灯火冷,  无妨,  堕泪诸公将远航!
期刊
白天,我把思念变成石头  夜晚,将自己种植在它旁边  以星星的姿势  遥望着你  白天,看的是山  沉寂的群山间  人的颜色,地的颜色  你的颜色,我最了解  夜晚,枕的是牵挂  无尽的牵挂里  草的信息,树的信息  你的信息,我最关注  思绪四季如歌  解读和抚摸春夏秋冬  我以永恒守候着当初的承诺  就为此刻  我的守候,你的等待
期刊
阳台上那盆葱绿的老山兰,是我离开老山时特意带来的。离开老山前线已是二十多年了,我始终忘不了那令人怀念的老山兰。  老山兰,我心中的花。一首《我爱老山兰》把你唱成驰誉全国的“花中之王”。你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生命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前线战士的喜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战火硝烟里,你经受风吹雨打,备受摧残。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你那长长的茎、绿绿的叶。蔚蓝色的花朵,微风轻拂像姑娘绽开的笑靥,那层层的花瓣
期刊
我向来是路痴,总怕走错了路,每次面对路口我都在万分纠结、担心着急。坐在副驾驶的我,通常会全身紧绷,每一个细胞都紧张起来,总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得帮驾驶员提神,跟他聊天,还得“帮忙”认路,虽然我并不认路。  只有一次我的担心不是庸人自扰。我们的车在高速路上拐错了弯,我提醒时也没人相信,谁会相信一个路痴的感觉?后来越走风景越美丽,我就越疑惑,去济南的路走了好几次了,怎么没发现路两侧有这么壮观美丽的山峰?
期刊
一  请问你说什么?让我重新选择一次?人生没有回头路,这可能吗?  其实你不问我,我也考虑过多次。假如有来生,让我重新选择一次,那肯定是自主择业,或者干脆混满三十年军龄,退休之后无官一身轻地加入到英雄山下泉城广场大明湖畔那一堆又一堆悠闲自得或打“够级”或砌“长城”的老头、老太太队伍中去,放任自流无话不说,也无话不敢说。  我这人说话,一直都是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你可千万别往心里去啊。  当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