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国人最耳熟能详的画作之一。这幅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主要描绘的是12世纪初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南一隅清明节热闹的市井风貌。
长期以来,这幅画要表现什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宋室南渡之后,北宋耆老旧臣怀念京都之盛,更愿意把此画视为歌颂北宋宣和年间盛世景象之作。另一方面,这幅画自问世以来,不断被临摹,历朝统治者着眼于“清明”二字,往往将其用作对自己治下“盛世清明”的颂扬。然而,画卷的原意究竟为何,张择端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却逐渐陷于历史的迷雾中。
有关张择端的个人资料,仅存有金人张著所留的85字跋语,从中人们只知道他来自山东诸城,曾游学京师,后攻绘画,供职于北宋翰林图画院。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看来,《清明上河图》完全是一幅盛世危机图,精心选择的写实构图,背后隐藏着作者曲谏讽世的良苦用心。
余辉仔细观察了画卷中的漕船,发现上面并没有值守官兵,说明这是私家漕船。而在北宋,无论是在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还是另一幅《闸口盘车图》中描绘的运粮场景,无一例外都有押运官的身影,体现着朝廷对漕粮的掌控力。《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11条运输粮食的私人漕船,背后所折射的正是当时社会潜在的官粮危机。
在北宋历史上,官府与商贾曾经为了控制粮食市场展开过激烈的竞争。开宝五年(972年),为了稳定粮价,北宋朝廷接受了限价售粮的建议,定价一斗粮食70文。商贾们听到这个消息,因为没有获利空间,便不再运粮到京城。为了缓解歉收造成的饥馑,同时控制商贾,北宋历代皇帝都在汴河沿岸设立了许多官仓。
由于听信蔡京等权奸所谓“丰亨豫大”思想的宣扬,宋徽宗靡费国库、极尽享乐,更在崇宁三年(1104年)废除旧制,停止官运漕粮,改运“花石纲”。结果没过多久,官仓空虚,政府失去了对粮价的控制,导致汴京周围物价上涨。
此外,余辉从画卷中没有看到任何消防和城防官兵,汴京成为一座完全不设防的城市。史载,由于汴京绝大多数建筑都为砖木结构,火禁非常严格。除了夜市,居民区任何人不得在半夜时分点燃火烛;夜间用火必须提前申报。此外,每坊均设有一座望火楼,而画卷里唯一的一座望火楼中已摆上休闲桌凳,显然无人值守。
消防废弛是画卷要表达的社会危机之一。宋徽宗很不重视消防,宣和初年,宫中便发生过一次大火,共计烧毁5000间房屋,几乎占了整个宫室数量的三分之二,以致很多宫女在雨天没有地方居住。
此外,递铺(朝廷公函送往外地的第一站)门口慵懒的官兵,税务所门口因重税发生的争执,卷末前宫中御医赵太丞家专治酒伤所反映出的酒患成灾,都折射出徽宗时期的北宋社会潜藏的深刻危机。
画卷中,蒙在车上的一块写满大字的盖布,在城门外和城郊出现过两次,一度令人费解,因而被称为“奇特的盖布”。考察当时朝野发生的大事,崇宁元年(1102年),徽宗诏令亲书党人碑,废黜苏轼旧党与元祐学术;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下令焚毁元祐党人墨迹文集。余辉据此大胆猜测,画中那些作为盖布的书法,可能是从衙署或宅第拆除下来的旧党墨痕,被拉往郊外处理。严酷的党争与渎文悲剧,也隐然藏于图中。
从元祐党人书法盖布,结合画卷中妇女的头饰、制钱的大小、羊肉的价格、私漕开通的时间,以及张著题跋中提及的《向氏评论书画记》可能的出版时间,余辉比较精准地定位出《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为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
“惊马闯入郊市”是一个焦虑的开场,余辉将船桥几欲相撞的全卷高潮,视为社会矛盾达到高潮的象征。在乾隆甫一登基即命令5名宫廷画家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清院本中,舟桥变得通畅,清明盛世显然容不下任何不和谐的杂音。
汴京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共有13座桥,唯有虹桥、上土桥、下土桥是木结构的拱桥。画卷中描绘的拱桥究竟是哪一座?学者们历来对此莫衷一是。余辉采用俯视视角,将画卷还原为城市地图,结果发现与当时的汴京地图完全对不上。画中桥头并无桥的名字,城楼也刻意略掉名字,只可隐隐见到一个“门”字。另一方面,画卷中出现的店铺与酒楼名字,均无法在《东京梦华录》中查到。显然,这是张择端有意为之的选择,图中所绘景致风物,是经过提炼概括的实情而非实景。
整个北宋,谏议制度相对开放,除了臣工的进谏,一些小吏的婉谏也可上达天听。神宗年间,郑侠派人画了一幅《流民图》,直接导致权相王安石的下台和新法的中止。有前例可循,可以推想,张择端也想通过这样的“盛世危图”,向宋徽宗委婉谏言,他或许相信深谙艺术的徽宗定能解读画中深意。然而当时距北宋覆灭只剩20余年,耽于玩乐、嗜好工笔精巧画风的徽宗,没空琢磨也不会喜欢《清明上河图》。没过多久,他便把这幅画赏给了向氏一族。
长期以来,这幅画要表现什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宋室南渡之后,北宋耆老旧臣怀念京都之盛,更愿意把此画视为歌颂北宋宣和年间盛世景象之作。另一方面,这幅画自问世以来,不断被临摹,历朝统治者着眼于“清明”二字,往往将其用作对自己治下“盛世清明”的颂扬。然而,画卷的原意究竟为何,张择端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却逐渐陷于历史的迷雾中。
有关张择端的个人资料,仅存有金人张著所留的85字跋语,从中人们只知道他来自山东诸城,曾游学京师,后攻绘画,供职于北宋翰林图画院。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看来,《清明上河图》完全是一幅盛世危机图,精心选择的写实构图,背后隐藏着作者曲谏讽世的良苦用心。
余辉仔细观察了画卷中的漕船,发现上面并没有值守官兵,说明这是私家漕船。而在北宋,无论是在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还是另一幅《闸口盘车图》中描绘的运粮场景,无一例外都有押运官的身影,体现着朝廷对漕粮的掌控力。《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11条运输粮食的私人漕船,背后所折射的正是当时社会潜在的官粮危机。
在北宋历史上,官府与商贾曾经为了控制粮食市场展开过激烈的竞争。开宝五年(972年),为了稳定粮价,北宋朝廷接受了限价售粮的建议,定价一斗粮食70文。商贾们听到这个消息,因为没有获利空间,便不再运粮到京城。为了缓解歉收造成的饥馑,同时控制商贾,北宋历代皇帝都在汴河沿岸设立了许多官仓。
由于听信蔡京等权奸所谓“丰亨豫大”思想的宣扬,宋徽宗靡费国库、极尽享乐,更在崇宁三年(1104年)废除旧制,停止官运漕粮,改运“花石纲”。结果没过多久,官仓空虚,政府失去了对粮价的控制,导致汴京周围物价上涨。
此外,余辉从画卷中没有看到任何消防和城防官兵,汴京成为一座完全不设防的城市。史载,由于汴京绝大多数建筑都为砖木结构,火禁非常严格。除了夜市,居民区任何人不得在半夜时分点燃火烛;夜间用火必须提前申报。此外,每坊均设有一座望火楼,而画卷里唯一的一座望火楼中已摆上休闲桌凳,显然无人值守。
消防废弛是画卷要表达的社会危机之一。宋徽宗很不重视消防,宣和初年,宫中便发生过一次大火,共计烧毁5000间房屋,几乎占了整个宫室数量的三分之二,以致很多宫女在雨天没有地方居住。
此外,递铺(朝廷公函送往外地的第一站)门口慵懒的官兵,税务所门口因重税发生的争执,卷末前宫中御医赵太丞家专治酒伤所反映出的酒患成灾,都折射出徽宗时期的北宋社会潜藏的深刻危机。
画卷中,蒙在车上的一块写满大字的盖布,在城门外和城郊出现过两次,一度令人费解,因而被称为“奇特的盖布”。考察当时朝野发生的大事,崇宁元年(1102年),徽宗诏令亲书党人碑,废黜苏轼旧党与元祐学术;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下令焚毁元祐党人墨迹文集。余辉据此大胆猜测,画中那些作为盖布的书法,可能是从衙署或宅第拆除下来的旧党墨痕,被拉往郊外处理。严酷的党争与渎文悲剧,也隐然藏于图中。
从元祐党人书法盖布,结合画卷中妇女的头饰、制钱的大小、羊肉的价格、私漕开通的时间,以及张著题跋中提及的《向氏评论书画记》可能的出版时间,余辉比较精准地定位出《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为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
“惊马闯入郊市”是一个焦虑的开场,余辉将船桥几欲相撞的全卷高潮,视为社会矛盾达到高潮的象征。在乾隆甫一登基即命令5名宫廷画家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清院本中,舟桥变得通畅,清明盛世显然容不下任何不和谐的杂音。
汴京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共有13座桥,唯有虹桥、上土桥、下土桥是木结构的拱桥。画卷中描绘的拱桥究竟是哪一座?学者们历来对此莫衷一是。余辉采用俯视视角,将画卷还原为城市地图,结果发现与当时的汴京地图完全对不上。画中桥头并无桥的名字,城楼也刻意略掉名字,只可隐隐见到一个“门”字。另一方面,画卷中出现的店铺与酒楼名字,均无法在《东京梦华录》中查到。显然,这是张择端有意为之的选择,图中所绘景致风物,是经过提炼概括的实情而非实景。
整个北宋,谏议制度相对开放,除了臣工的进谏,一些小吏的婉谏也可上达天听。神宗年间,郑侠派人画了一幅《流民图》,直接导致权相王安石的下台和新法的中止。有前例可循,可以推想,张择端也想通过这样的“盛世危图”,向宋徽宗委婉谏言,他或许相信深谙艺术的徽宗定能解读画中深意。然而当时距北宋覆灭只剩20余年,耽于玩乐、嗜好工笔精巧画风的徽宗,没空琢磨也不会喜欢《清明上河图》。没过多久,他便把这幅画赏给了向氏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