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过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先有产业,后有人才。市场上的人才,是除了资本以外流动性最强的要素,它流动的规则,就是能和其它的要素进行最有效率的匹配。如果没有相应的产业基础,人才是请不来也留不住的,因为那里不需要他们。
尽管一座城市可以通过人口的学历结构分析出“人才缺乏”的结论,但事实本身不会改变。正如在乡村里,资本的数量很少,但乡村并不缺资本,缺的是市场机会,有了高回报的机会,资本就会到来。
人才也是一样。
在人口红利逐渐褪去的后工业化时代,知识、智力和创造力将取代体力,继替成为新的效率来源。
市场上的人才,永远不可能是一座城市的“储备干部”,他们是活生生的有自由意志、发展欲求和生活压力的人。这一点很多城市并没有想清楚,从它们吸引人才的措施中散发的浓烈的计划味道,就可见一斑。
大致上梳理一下十几座参与“抢人大战”的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措施,不外乎三种。
一是户籍,只要符合设定的学历要求,几乎都可以火线落户,甚至拉着人去办。
户籍是一个饼,从权利意义上说这个饼本来应该完整地属于劳动者,只是被整个地拿走了。而现在他们掰了半个还给它原本的主人,就算是一种慷慨的赠予。当然,数据证明这是有效的,因为确实有太多人被户籍困扰久矣。不过“入户吸引”这种予取予夺的动作,还是会让清醒的人感觉不是滋味。而且,这对“人才”标准以外那些同样渴盼更舒心生活的劳动者也不公平。
二是房子,有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人才公寓等几种。无论哪一种,都会有利于繁荣本地房地产市场。人们的确会对住房非常在乎,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一份与自身禀赋相匹配的工作,作为一个人才,后者解决了,前者往往就水到渠成。
三是现金,一次性补贴、连续三年每月补贴、创业奖励、贴息贷款……不一而足,少则数千,多则以十万、百万计。
住房补贴、现金补贴这两种措施要放在一起来讨论。核心的问题是,公共财政究竟是否应该这样花?“人才”凭空获得这些稀缺的公共资源,是否具有正当性?他们和那些公认的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必须提出,因为财政资源有限,东边多一点,西边就会少一点。尽管是以“发展”的名义,这种投入甚至可能带来直接的财政增收,但它客观上的歧视性无法回避,也偏离了公共权力的角色。而且可以预期的是,就像对某一产业的巨额补贴必然造成浪费一样,“人才”堆里也必定会出现一定比例的“骗补”者,这是经验和逻辑上的双重常识。
还要补充一句,这些“抢人”手段实在非常老土,几十年来都没有翻新过。和招商引资一样,就是通过对公共资源的随意使用来人为制造洼地,达到扭曲要素流动的目的,为此不惜进行下限竞赛。
唯一让人感觉乐观的方面是,这种竞赛客观上在不断削低人口(户籍)流动的门槛,算是顺应了人心和社会趋势。
别轻易“逃离北上广”
现在正是毕业季,大学毕业生们正在谋职,同时也在选择城市。其实,对于“人才争夺战”的讨论真正有价值之处,是在众城混战的尘土飞扬中,给那些惶惑的青年人一点指引。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去一家大型的互联网企业,那么北上广深杭都是目标之城。你在这些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它同时又正好能提供上面说的全部或某几种红利,显然是两全其美,何乐不为。这是青年就业的理性模式,城市“人才争夺”带来的好处,只是锦上贴花,你去这座城市,并不是因为它的“措施”。
一个对未来抱有期待的青年,应该选择一座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
中国与国际市场已经密不可分,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经济、文化联系,有前途的企业必定是那些深刻介入国际分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利润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集中在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那一批城市里。
国际化程度高意味着开放,有开放基因的城市从来不会衰落。放眼世界,纽约、巴黎、伦敦、东京,莫不如此。而在国内,上海、广州,以及为开放而生的深圳,在全球化进程中和它们存在的历史里,就一直是中国最顶尖的城市,今天亦然。在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因为它们能够给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要素提供最好的市场机会,看不见的手自会让它们继续生长。 对个人而言,这样的城市所能提供的最宝贵的环境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它会让人不断成长。简单点说就是,和能力强的人在一起,就会变得能力更强,不管你是一个被定义的“人才”,还是被排除在人才之外的体力劳动者。
“人类的进步已经将我们变成了向周围人学习的机器。”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引证过一项研究,直观地阐述了这一点。“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对能力不等的收银员进行大致随机的重新分组,这样可以让两位经济学家看到明星收银员的影响力。结果表明,当同一班组中有一位明星收银员的时候,中等水平收银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当同一班组中都是能力较差的收银员时,同样中等水平收银员的工作效率也会下降。”
北上广深,固然生活成本会比较高,但它们能提供的潜力收入也更高。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力资本的外部性都必将发挥作用。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都将被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里的人们最先掌握,并且在他们的日常交流、合作和体验中内化为一种常识。尽管显得非常庸俗和功利,但不得不承认,那些一心一意把孩子送去贵族学校,买一套昂贵的房子和更高的阶层比邻而居的人,正是深切了解人力資本的外部性的人。
人们可能会想,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资讯流动早已不成问题。不过,在国际化水平低的城市里的人们接触到的这些知识,对于别人而言早已是一种技能,这两者在实践中是天壤之别。他们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和一个个行业顶尖人士远程交流,但这永远无法模拟真实见面时的握手、交谈和互相观察。假设你准备在“抢人大战”的吸引下,去一个机场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城市就业,那么你能找到的八成就是一份跟外部不需要有多少联系的工作,再便捷的信息流动对你也是没有意义,或者仅有围观意义的。
所以,不要轻言“逃离北上广”,更不应以此为借口去将就一个靠下限来“抢人”的城市。北上广深,固然生活成本会比较高,但它们能提供的潜力收入也更高。纽约曼哈顿的生活成本很高,但在其中工作的人平均收入也远高于美国其他地区。
格莱泽还提供了一个数据:城市地区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提高10%,个人收入就会提高7.7%,不论他们是以何种方式接受教育的—当然也包括人力资本外溢的教育效应。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位于中国第一梯队的超级城市,高学历人士无论绝对数还是比例都会持续增长。
简单总结一下,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超级城市之所以大,是因为它们面对的是全球市场;而只有全球市场,才能哺育出大量高收入的人;全球市场在很多领域都只知道“北上广深”,并且只买它们的账。
在整理那些“抢人”城市的资料的时候,我发现其中有一些印象很深的城市。在那里,人们连普通话都不愿意说,却在积极地用强大的行政手段招揽全国英才。不得不说,我感觉到了一丝幽默。
如果你愿意去,它们永远是你忠实的备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