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是美术课的灵魂,美育是教学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是研究美、创造美的教育。美术不美,就失去了灵魂。法国美学家莱辛说过,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主线 灵魂
一、审美教育的灵魂是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最初的美感是从艺术熏陶中获得的。而视觉艺术是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绘画用的颜料、绵、布、纸等;雕塑用的木、石、泥、金属等)和一定的造型手段,塑造出占据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或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经过幼儿园、小学的美术教育,少年儿童的视觉感官的素质,即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不断提高,他们对客观事物观察得较细致,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对色彩、形体感、线条韵线感、质感等直接感知方面,有较强的敏感性。他们的形象思维活跃,不停留在直接感知的水平上而能对视觉表象进行想象和联想,为创造新的形象做准备。他们具有较强的把握写生对象和艺术作品整体的能力,能从整体到局部,又回到整体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描绘、欣赏乃至创造,能将以前的知识、经验,通过记忆,彼此呼应,连成一体。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在观察、写生、临摹、工艺制作、美术创作和欣赏等活动中,学习了美术基础知识,训练了基本技巧,使他们的美术素质不断提局,并有了一定的艺术眼光,而有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就能对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进行鉴赏和评价,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观点。在经常性的审美实践中,学生的审美观点和能力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就能逐步地对现实中和艺术中的美与丑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热爱美的高尚的事物,鄙薄丑的低级庸俗的东西,使品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为进一步创造美和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学生画一幅写生画或制作一件工艺作品,使他们在感觉到了或理解到了其形态美和色彩美而后进行加工绘制的,这种加工创造,都是美的创造。延伸到学生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是有的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笔记本上贴上或画上一些漂亮的插图,进行装饰,他们的服装打扮、房间和教室的布置,大至校园的美化,也无一不是美的创造与体现。因此,美育是美术课之魂,美术课必须把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始终,这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好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有效的途径。
二、审美教育的主线必须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
我们要在美术作品和少年儿童之间架起一道互相联系的桥梁,使少年儿童感觉和领悟到美术作品的美,进而发现美的规律,转化为精神力量。但它不同于德育的说教,它是形象的教育。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是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视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感受和谐、对称、富有节奏的形象和模式时,不知不觉进入“真”。
现行教材中低年级的添画、记忆画、想象画、幻想画、故事画;高年级的命题画,创作画,以及应用美术设计,工艺美术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要与写生、临摹、工艺教学交替进行,使想象力、创造力与艺术修养、知识技能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以收美育之效果。
今天,我们要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而衡量创造力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创造性思维。从宏观上讲,创造性思维指的是整个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思考;从微观上说,又可能指个人自身的前所未有的思考。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一般都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也说明,培養创造美的能力,绝大多数人是可以达到的。对小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孩子们在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具有主动积极性、发散性、求异性、独特性等特征。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创造一个适合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情境主要表现在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学生构成种种设想,大胆地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进行创作设计,表现创造美。
(2)突出发散性思维这一培养的重点。一是应抓好开阔思路的训练,主要内容为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二是要选择好发散点,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安排一些能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多端、灵活、新颖的发散思维训练。
(3)重视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结构是复杂的,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其中包括集中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等,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些思维的训练。
(4)注意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是人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和干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方面的事例,那些学习上落后的学生为什么落后,绝大部分并非他们智力低,而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不行,如不下苦功夫、不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意志不坚决等。这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够,以至影响到创造美的形象,我们应该吸取这个教训。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审美教育 主线 灵魂
一、审美教育的灵魂是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最初的美感是从艺术熏陶中获得的。而视觉艺术是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绘画用的颜料、绵、布、纸等;雕塑用的木、石、泥、金属等)和一定的造型手段,塑造出占据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或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经过幼儿园、小学的美术教育,少年儿童的视觉感官的素质,即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不断提高,他们对客观事物观察得较细致,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对色彩、形体感、线条韵线感、质感等直接感知方面,有较强的敏感性。他们的形象思维活跃,不停留在直接感知的水平上而能对视觉表象进行想象和联想,为创造新的形象做准备。他们具有较强的把握写生对象和艺术作品整体的能力,能从整体到局部,又回到整体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描绘、欣赏乃至创造,能将以前的知识、经验,通过记忆,彼此呼应,连成一体。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在观察、写生、临摹、工艺制作、美术创作和欣赏等活动中,学习了美术基础知识,训练了基本技巧,使他们的美术素质不断提局,并有了一定的艺术眼光,而有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就能对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进行鉴赏和评价,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观点。在经常性的审美实践中,学生的审美观点和能力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就能逐步地对现实中和艺术中的美与丑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热爱美的高尚的事物,鄙薄丑的低级庸俗的东西,使品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为进一步创造美和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学生画一幅写生画或制作一件工艺作品,使他们在感觉到了或理解到了其形态美和色彩美而后进行加工绘制的,这种加工创造,都是美的创造。延伸到学生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是有的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笔记本上贴上或画上一些漂亮的插图,进行装饰,他们的服装打扮、房间和教室的布置,大至校园的美化,也无一不是美的创造与体现。因此,美育是美术课之魂,美术课必须把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始终,这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最好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有效的途径。
二、审美教育的主线必须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
我们要在美术作品和少年儿童之间架起一道互相联系的桥梁,使少年儿童感觉和领悟到美术作品的美,进而发现美的规律,转化为精神力量。但它不同于德育的说教,它是形象的教育。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是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可视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感受和谐、对称、富有节奏的形象和模式时,不知不觉进入“真”。
现行教材中低年级的添画、记忆画、想象画、幻想画、故事画;高年级的命题画,创作画,以及应用美术设计,工艺美术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要与写生、临摹、工艺教学交替进行,使想象力、创造力与艺术修养、知识技能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以收美育之效果。
今天,我们要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而衡量创造力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创造性思维。从宏观上讲,创造性思维指的是整个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思考;从微观上说,又可能指个人自身的前所未有的思考。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一般都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也说明,培養创造美的能力,绝大多数人是可以达到的。对小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孩子们在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具有主动积极性、发散性、求异性、独特性等特征。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创造一个适合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情境主要表现在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最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学生构成种种设想,大胆地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进行创作设计,表现创造美。
(2)突出发散性思维这一培养的重点。一是应抓好开阔思路的训练,主要内容为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二是要选择好发散点,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安排一些能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多端、灵活、新颖的发散思维训练。
(3)重视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结构是复杂的,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其中包括集中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等,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些思维的训练。
(4)注意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是人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和干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方面的事例,那些学习上落后的学生为什么落后,绝大部分并非他们智力低,而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不行,如不下苦功夫、不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意志不坚决等。这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够,以至影响到创造美的形象,我们应该吸取这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