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孩子我们孟母三迁,哪怕每天我自己的交通时间增加了一倍;为了孩子,我几乎失去了交际;为了孩子,我放弃事业,甘愿成为单位的边缘人……”“孩子小时候,为他的健康操心;上学了,为他的学业操心;工作了,为他的生活操心;结婚了,在我们该享受生活的时候又要替他带孩子,我们的一生都给了他……”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觉得自己的一生都在为孩子无私奉献。
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无私却有了另一种解读:“他们对我虽然很好,但是附加条件却是我的一切都必须符合他们的要求,各种管束有时候甚至是苛求。这不是爱,这是精神控制!”“因为父母真的把我的生活照顾得很好,所以对于他们的控制,我只能一再屈服,因为爱父母,因为有良心有愧疚,结果我变成了父母手中没有自我的木偶。”
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却毫不领情。为什么一种奉献,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而父母们,你们为了孩子如此操劳,但是你们了解过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吗?
我觉得自己是废物
小然说:“当年,我的父母就是用无微不至的爱套牢我的。我遇到的一切问题,他们都希望帮我解决,我应该做的一切事情,他们都要代劳,甚至我的日子他们也恨不得替我来过。他们是很操心,但是他们的举动让我觉得我活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两年前我生孩子时,他们提出替我带孩子,我拒绝了。我不想再过那种日子,也不想我的孩子过那种日子。”
小然从小到大,一切都很顺利。“当然,是生活在父母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帮助之下。”她上小学,父母什么事情都帮她安排好,甚至到初中还是每天接送。上高中后,虽然学校离家只有两站路,妈妈仍然三天两头地到学校门口等她放学。早晨,妈妈因为担心她晚上复习功课太辛苦,干脆在她还躺在被窝里的时候就替她把袜子穿好。上大学前,每天穿什么衣服穿几件衣服,她从来没有自己决定过。在公司当老总的爸爸每当听说市面上流行什么就给她买什么,从衣服到玩具到各种电子产品,她想要什么,爸爸从来不说“不”字。
直到高中毕业,小然所结交的所有朋友都必须经过妈妈的审查。差生当然是被排除的,“即使是好学生,也必须是那种在我妈眼里纯洁善良的,因为她担心我吃亏。不管我的老师是什么脾气性格,我妈总能和他们搞好关系。”小然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妈妈总能第一时间掌握,连她课间买了什么零食,妈妈都一清二楚。晚上不回家,那是绝对不可以的。有时她到熟悉的同学家玩,妈妈都会悄悄地在后面盯梢。
在父母的保护下,小然从小到大确实没吃过什么亏,但是直接后果是,她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我妈对我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这让我有时候很害怕。我没说出口的话,她帮我说出来;我想做的事,她替我做好。我的一切,妈妈都提前替我想好,甚至连我的周末,妈妈都会提前替我安排好,她加班时也会一天几个电话。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都是为你好’。”高考时,小然在爸爸妈妈的主张下,选择了保送家门口的中山大学。虽然她自己很想远走高飞,但是爸爸妈妈的理由一如既往地不容反驳:这个学校不错,而且可以免去高考的不确定性。关键是离家近,每周回家也方便妈妈照顾。
于是,每周五妈妈都会到学校接她。回到家,小然又过上了什么都不用自己动手的生活。妈妈还迅速和她同宿舍的同学拉近了关系,以便随时了解她的行踪。
大三上学期,她喜欢上了一个比她高一届的学长。学长要去留学,计划让小然跟他一起去,但是小然的爸爸妈妈动用一切可动用的手段逼迫他们分手:找男孩谈心,找她谈心,威胁断绝关系等,理由是“我们都是为你好,你一个文科生,出国后没有好出路的,难道要待在家里做家庭妇女?时间一长,家庭肯定不稳固。如果他真心爱你,就应该让你留在国内”。
重重压力下,她和男友分手了。分手后,她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状——“那时候,我觉得人生特别没有意思,我活着就是为了父母,我就是他们手里的木偶,我的生活由他们规划,我的幸福由他们来给,我的选择要他们来判断,而我自己的感受完全不重要。我觉得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活了20多年的我,那就是——废物。”
休息一年重返学校,她下定决心要摆脱父母。毕业后,她因为被父母爱得要窒息了,顶着父母强烈的反对,远离家乡广州,到北京去工作。“因为我离开广州,我妈哭了,但是看到她哭,我那时候想,眼泪也不能动摇我,为了让我和我男朋友分手,她哭了好多次,我爸也哭过,但是我不能没有自我地活着啊!”
也许是压抑了太长时间,出于叛逆,她到北京后和爸爸妈妈在电话里争吵过很多次。她纠结又内疚,却又有一种快感。她连结婚这样的大事都没有事先告知父母。丈夫曾经问过为什么,她没有解释。
“其实,我不是不爱父母,当他们年老体弱时,我一定会照顾他们。但是如果让我一直和他们待在一起,他们无孔不入的爱就会时刻提醒我是个废物。我离开他们到北京后,虽然辛苦,但是很快乐,很放松,以前的抑郁也不治而愈了。”
父母的爱毁了什么?
小然的经历不是个案,觉得父母的爱让人窒息的孩子有很多。小然的父母是中国很多家长的代表,他们给予孩子的爱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二是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全面掌控,甚至不惜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了孩子心里最宝贵的东西。
网上论坛曾有人提问:“父母毁掉你心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下面是众多网友的跟帖摘录:
秋叶:与人交流的欲望。
上学时,我每次回家说运动会拿了名次或者学校发生的趣事,父母都会一本正经地说:“得了,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比什么都强。”说的次数多了,我就把感兴趣的东西烂在肚子里,再也不跟他们说了。而且我与人交流时,也学会了他们一本正经的样子,跟人很疏远。至今,我也没有亲密无间的朋友。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准备做个像《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校长那样的人,即使我的孩子滔滔不绝地讲3个小时她感兴趣的废话,我也会微笑着听完。 心心鱼:自如交流的能力。
我上学的时候,爸妈最担心我早恋,整天盯我盯得很紧。我除了上学,就是被关在家里学习,周末也很少出去玩。开始我还抱怨,但时间长了我也就习惯了,开始喜欢一个人待着,在学校和同学的交流也变少了。对此,我爸妈感到很满意,觉得一心扑在学习上才是一个好孩子。上了大学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失去了自然地和周围人交流的能力。不,应该说,我从来就没有拥有过和别人自如交流的能力。因为从小到大,我就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锻炼。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说话竟然是需要锻炼的,真可笑!现在,我和别人聊天很难持续3分钟以上,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如果对方想说,那我就听;如果我想说一件事或者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我就会语无伦次,对方总会费解地望着我。每当这种情景出现,我就会非常沮丧,更加不愿意出门和人交往了,我总是自己一人待在宿舍里。
sylvanas:自信和自尊。
在我少年时期,我母亲总是在我的亲戚朋友面前把我说得一无是处。她把我说得很差很差,于是对方就安慰她或者对她表示同情。得到安慰或同情后,她就会感到满足。结果是,亲戚朋友都以为我很反叛,都以为我没治了。慢慢地,我知道了实情,多年后我鼓起勇气问我母亲,她为啥要在外人面前把我说得如此不堪?她说,那是为了我好,可以让周围的人多多帮助我。除了认倒霉,我还能说什么。
白痴妹子:梦想。
小时候,我喜欢看小说,也偷偷尝试着写小说,结果被我爸妈发现了。我爸撕了我买的课外书,我妈当着众多亲友的面嘲讽我:“你写的这也是小说?”考大学时,我特别想学编导,梦想了十多年,我给爸妈说。结果,他们叫来一堆亲朋好友打压我,说学这个以后肯定找不到工作云云。无奈,我妥协了。直到很多年后的一天,我妈突然说,如果当初你学编导也许真的挺合适。那个时候的我已经不想辩驳了。我承认爸妈很爱我,他们在工作上很优秀,他们处处为我辛苦铺路,对此我很感激,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让我过属于我自己的人生呢?如果我活着的意义就是重复一遍他们的人生,那人生于我,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微不至”的伤害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岛上住着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美丽的天外来客,他们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因为有了他们的照顾,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天鹅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房门,让天鹅进屋取暖,然后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天鹅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冬天饿死了。
故事中,渔夫夫妇对天鹅百般呵护,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爱心,不禁让人感叹:“多好的老人啊,多幸运的天鹅啊!”然而,天鹅悲惨的结局又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让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有了惰性,丧失了本能和生存能力,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
况且,天鹅是动物,只要有吃喝,可能它们就是愉悦的。但是人不一样,人除了吃喝,还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父母眼里的好日子不一定是孩子眼里的好日子,如果孩子有了好的吃喝,却没有自我的选择权利,没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增强,那么孩子的内心一定也是苦的,人生注定也是悲的。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一厢情愿地为子女付出,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之窝。孩子小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大了,又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好职业,还想着要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
然而,想想天鹅的结局,我们还能对这爱肃然起敬吗?其实,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一旦生活的“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孩子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害!
请家长们一定要记住这段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编辑:杨子】
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无私却有了另一种解读:“他们对我虽然很好,但是附加条件却是我的一切都必须符合他们的要求,各种管束有时候甚至是苛求。这不是爱,这是精神控制!”“因为父母真的把我的生活照顾得很好,所以对于他们的控制,我只能一再屈服,因为爱父母,因为有良心有愧疚,结果我变成了父母手中没有自我的木偶。”
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却毫不领情。为什么一种奉献,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而父母们,你们为了孩子如此操劳,但是你们了解过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吗?
我觉得自己是废物
小然说:“当年,我的父母就是用无微不至的爱套牢我的。我遇到的一切问题,他们都希望帮我解决,我应该做的一切事情,他们都要代劳,甚至我的日子他们也恨不得替我来过。他们是很操心,但是他们的举动让我觉得我活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两年前我生孩子时,他们提出替我带孩子,我拒绝了。我不想再过那种日子,也不想我的孩子过那种日子。”
小然从小到大,一切都很顺利。“当然,是生活在父母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帮助之下。”她上小学,父母什么事情都帮她安排好,甚至到初中还是每天接送。上高中后,虽然学校离家只有两站路,妈妈仍然三天两头地到学校门口等她放学。早晨,妈妈因为担心她晚上复习功课太辛苦,干脆在她还躺在被窝里的时候就替她把袜子穿好。上大学前,每天穿什么衣服穿几件衣服,她从来没有自己决定过。在公司当老总的爸爸每当听说市面上流行什么就给她买什么,从衣服到玩具到各种电子产品,她想要什么,爸爸从来不说“不”字。
直到高中毕业,小然所结交的所有朋友都必须经过妈妈的审查。差生当然是被排除的,“即使是好学生,也必须是那种在我妈眼里纯洁善良的,因为她担心我吃亏。不管我的老师是什么脾气性格,我妈总能和他们搞好关系。”小然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妈妈总能第一时间掌握,连她课间买了什么零食,妈妈都一清二楚。晚上不回家,那是绝对不可以的。有时她到熟悉的同学家玩,妈妈都会悄悄地在后面盯梢。
在父母的保护下,小然从小到大确实没吃过什么亏,但是直接后果是,她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我妈对我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这让我有时候很害怕。我没说出口的话,她帮我说出来;我想做的事,她替我做好。我的一切,妈妈都提前替我想好,甚至连我的周末,妈妈都会提前替我安排好,她加班时也会一天几个电话。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都是为你好’。”高考时,小然在爸爸妈妈的主张下,选择了保送家门口的中山大学。虽然她自己很想远走高飞,但是爸爸妈妈的理由一如既往地不容反驳:这个学校不错,而且可以免去高考的不确定性。关键是离家近,每周回家也方便妈妈照顾。
于是,每周五妈妈都会到学校接她。回到家,小然又过上了什么都不用自己动手的生活。妈妈还迅速和她同宿舍的同学拉近了关系,以便随时了解她的行踪。
大三上学期,她喜欢上了一个比她高一届的学长。学长要去留学,计划让小然跟他一起去,但是小然的爸爸妈妈动用一切可动用的手段逼迫他们分手:找男孩谈心,找她谈心,威胁断绝关系等,理由是“我们都是为你好,你一个文科生,出国后没有好出路的,难道要待在家里做家庭妇女?时间一长,家庭肯定不稳固。如果他真心爱你,就应该让你留在国内”。
重重压力下,她和男友分手了。分手后,她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状——“那时候,我觉得人生特别没有意思,我活着就是为了父母,我就是他们手里的木偶,我的生活由他们规划,我的幸福由他们来给,我的选择要他们来判断,而我自己的感受完全不重要。我觉得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活了20多年的我,那就是——废物。”
休息一年重返学校,她下定决心要摆脱父母。毕业后,她因为被父母爱得要窒息了,顶着父母强烈的反对,远离家乡广州,到北京去工作。“因为我离开广州,我妈哭了,但是看到她哭,我那时候想,眼泪也不能动摇我,为了让我和我男朋友分手,她哭了好多次,我爸也哭过,但是我不能没有自我地活着啊!”
也许是压抑了太长时间,出于叛逆,她到北京后和爸爸妈妈在电话里争吵过很多次。她纠结又内疚,却又有一种快感。她连结婚这样的大事都没有事先告知父母。丈夫曾经问过为什么,她没有解释。
“其实,我不是不爱父母,当他们年老体弱时,我一定会照顾他们。但是如果让我一直和他们待在一起,他们无孔不入的爱就会时刻提醒我是个废物。我离开他们到北京后,虽然辛苦,但是很快乐,很放松,以前的抑郁也不治而愈了。”
父母的爱毁了什么?
小然的经历不是个案,觉得父母的爱让人窒息的孩子有很多。小然的父母是中国很多家长的代表,他们给予孩子的爱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二是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全面掌控,甚至不惜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毁掉了孩子心里最宝贵的东西。
网上论坛曾有人提问:“父母毁掉你心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下面是众多网友的跟帖摘录:
秋叶:与人交流的欲望。
上学时,我每次回家说运动会拿了名次或者学校发生的趣事,父母都会一本正经地说:“得了,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比什么都强。”说的次数多了,我就把感兴趣的东西烂在肚子里,再也不跟他们说了。而且我与人交流时,也学会了他们一本正经的样子,跟人很疏远。至今,我也没有亲密无间的朋友。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准备做个像《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校长那样的人,即使我的孩子滔滔不绝地讲3个小时她感兴趣的废话,我也会微笑着听完。 心心鱼:自如交流的能力。
我上学的时候,爸妈最担心我早恋,整天盯我盯得很紧。我除了上学,就是被关在家里学习,周末也很少出去玩。开始我还抱怨,但时间长了我也就习惯了,开始喜欢一个人待着,在学校和同学的交流也变少了。对此,我爸妈感到很满意,觉得一心扑在学习上才是一个好孩子。上了大学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失去了自然地和周围人交流的能力。不,应该说,我从来就没有拥有过和别人自如交流的能力。因为从小到大,我就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锻炼。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说话竟然是需要锻炼的,真可笑!现在,我和别人聊天很难持续3分钟以上,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如果对方想说,那我就听;如果我想说一件事或者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我就会语无伦次,对方总会费解地望着我。每当这种情景出现,我就会非常沮丧,更加不愿意出门和人交往了,我总是自己一人待在宿舍里。
sylvanas:自信和自尊。
在我少年时期,我母亲总是在我的亲戚朋友面前把我说得一无是处。她把我说得很差很差,于是对方就安慰她或者对她表示同情。得到安慰或同情后,她就会感到满足。结果是,亲戚朋友都以为我很反叛,都以为我没治了。慢慢地,我知道了实情,多年后我鼓起勇气问我母亲,她为啥要在外人面前把我说得如此不堪?她说,那是为了我好,可以让周围的人多多帮助我。除了认倒霉,我还能说什么。
白痴妹子:梦想。
小时候,我喜欢看小说,也偷偷尝试着写小说,结果被我爸妈发现了。我爸撕了我买的课外书,我妈当着众多亲友的面嘲讽我:“你写的这也是小说?”考大学时,我特别想学编导,梦想了十多年,我给爸妈说。结果,他们叫来一堆亲朋好友打压我,说学这个以后肯定找不到工作云云。无奈,我妥协了。直到很多年后的一天,我妈突然说,如果当初你学编导也许真的挺合适。那个时候的我已经不想辩驳了。我承认爸妈很爱我,他们在工作上很优秀,他们处处为我辛苦铺路,对此我很感激,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让我过属于我自己的人生呢?如果我活着的意义就是重复一遍他们的人生,那人生于我,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微不至”的伤害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一个小岛上。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岛上住着渔夫和他的妻子,见到这群美丽的天外来客,他们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精心喂养天鹅。因为有了他们的照顾,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湖面封冻,天鹅无法获取食物,老夫妇就敞开房门,让天鹅进屋取暖,然后给它们喂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终于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天鹅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冬天饿死了。
故事中,渔夫夫妇对天鹅百般呵护,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爱心,不禁让人感叹:“多好的老人啊,多幸运的天鹅啊!”然而,天鹅悲惨的结局又告诉我们,正是渔夫夫妇这种过分的爱,让天鹅沉溺在悠闲、安逸的生活中,有了惰性,丧失了本能和生存能力,最终被变化了的环境所吞没!
况且,天鹅是动物,只要有吃喝,可能它们就是愉悦的。但是人不一样,人除了吃喝,还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父母眼里的好日子不一定是孩子眼里的好日子,如果孩子有了好的吃喝,却没有自我的选择权利,没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增强,那么孩子的内心一定也是苦的,人生注定也是悲的。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一厢情愿地为子女付出,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之窝。孩子小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大了,又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好职业,还想着要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
然而,想想天鹅的结局,我们还能对这爱肃然起敬吗?其实,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这种一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恰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赖和惰性,他们一无所有。一旦生活的“湖面封冻”,他们的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孩子固然需要爱,但是,当这爱变异为一种安乐的馈赠、一种包办一切的呵护时,它就不再是爱,而成了害!
请家长们一定要记住这段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