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对于初中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以往关注整体学生的发展转变为要注重学生的個人差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学懂数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分层教学因为其分组教学、因人制宜的教学特点成为了广大师生的第一选择,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在小学基础上的深化学习,又是在为高中的数学学习铺地基。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的数学教学,既受到学生由于不同小学不同学习水平所带来的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影响,又面临着初升高的升学压力。再加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情绪的影响在增大。所以,教师在采取分层教学策略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从而进行不同水平的教学,更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励学生自信学习,尽可能避免消极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生涯保驾护航。
一、双管齐下,既要学生分组也要教学分层
分层教学,顾名思义,最重要的就是合理的分组。现在很多教师还没能从以往教学模式的樊篱中完全挣脱出来,依然有着成绩为王的思想,在分组时只是根据考试成绩来进行划分。但教师应该明白的是,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知识能力接受水平和基础知识水平的高低,还受到诸如临场状态好坏、做题时是否足够细心等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多方面考量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分组。除了学生的分组合理化之外,教学的分层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不是单单将学生分组就算是分层教学了,同时分层教学还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分组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比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型”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相结合,来明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态度,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知识接受能力和知识基础都较好;二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但知识接受能力或知识基础可能尚有欠缺;三组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或知识基础有所欠缺且学习态度不积极,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在分组完成之后,教师就要针对这三组学生分别教学,对一组的学生以“导”为主,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深化探索,自己出一些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给自己做;对于二组的学生则以“教”为主,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将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揉碎了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听懂、能学会;而对于三组的学生则要以“激”为主,即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解谜小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先喜欢上数学。
二、达者为先,加强分组之间的流动性
分组教学的分组不是一次分组就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流动的过程,要随着学生水平的改变而及时调整。二组、三组的同学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得到了进步,学习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上一层次小组的标准就要及时地将其调整,让学生始终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而一组、二组的同学对于某一章节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或者是学习懈怠了,导致学习水平下降了,也要将其调整到下一层次的分组中,这既是警醒,也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最合适的教学。
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的教学中,可能有些之前在方程等章节表现很好的学生在这一节的学习中表现欠佳;而有些之前表现一般的学生却对这一章节表现出了良好的领悟能力,这可能是学生所缠上的思维方式不同导致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节的教学时,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分组之间的调整,不能死板地让对坐标系弄不明白,需要细讲的学生自主探索,让对坐标系掌握较好,理应加强深化学习的学生依然学习那些早已弄懂的知识。
三、事随时移,不以分组论好坏
分层教学的一大问题就是划分分组后就天然地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层次;学习好的在一组,差的在三组,一般般的在二组。这样人为地将学生划分好坏,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初中正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关键阶段,心理较为敏感,很容易造成靠前分组学生骄傲自满、靠后分组学生自暴自弃的现象。因此,随着分层教学地进行,对于学生的评判标准也要发生变化,不比成绩而是比努力、比态度、比进步程度。
比如,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为三个不同分组的学生制定难度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一组的学生要求他们对不等式的知识进行梳理,与之前学过的等式知识联系起来考虑;对于二组的学生要求完整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对于书上不等式一节的习题做到不仅做对也要想对;而对于三组的学生则要求明白不等式的知识概念,对于简单的不等式习题掌握即可。这样一来,三组的学生再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也就避免了分组对学生心里造成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想要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中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根据分组准备不同的教学计划;其次还要保证分组之间的流动性,针对学生水平及时调整,让学生始终得到最合适的教学;最后则要改变评价标准,规避分层教学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艳.略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4):66+68.
[2]俞伟东.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9(10):35-36.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在小学基础上的深化学习,又是在为高中的数学学习铺地基。在这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的数学教学,既受到学生由于不同小学不同学习水平所带来的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影响,又面临着初升高的升学压力。再加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情绪的影响在增大。所以,教师在采取分层教学策略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从而进行不同水平的教学,更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励学生自信学习,尽可能避免消极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为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生涯保驾护航。
一、双管齐下,既要学生分组也要教学分层
分层教学,顾名思义,最重要的就是合理的分组。现在很多教师还没能从以往教学模式的樊篱中完全挣脱出来,依然有着成绩为王的思想,在分组时只是根据考试成绩来进行划分。但教师应该明白的是,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知识能力接受水平和基础知识水平的高低,还受到诸如临场状态好坏、做题时是否足够细心等方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多方面考量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分组。除了学生的分组合理化之外,教学的分层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不是单单将学生分组就算是分层教学了,同时分层教学还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分组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比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型”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相结合,来明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态度,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知识接受能力和知识基础都较好;二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但知识接受能力或知识基础可能尚有欠缺;三组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或知识基础有所欠缺且学习态度不积极,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在分组完成之后,教师就要针对这三组学生分别教学,对一组的学生以“导”为主,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深化探索,自己出一些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给自己做;对于二组的学生则以“教”为主,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将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揉碎了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听懂、能学会;而对于三组的学生则要以“激”为主,即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解谜小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先喜欢上数学。
二、达者为先,加强分组之间的流动性
分组教学的分组不是一次分组就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流动的过程,要随着学生水平的改变而及时调整。二组、三组的同学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得到了进步,学习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上一层次小组的标准就要及时地将其调整,让学生始终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而一组、二组的同学对于某一章节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或者是学习懈怠了,导致学习水平下降了,也要将其调整到下一层次的分组中,这既是警醒,也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最合适的教学。
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的教学中,可能有些之前在方程等章节表现很好的学生在这一节的学习中表现欠佳;而有些之前表现一般的学生却对这一章节表现出了良好的领悟能力,这可能是学生所缠上的思维方式不同导致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节的教学时,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分组之间的调整,不能死板地让对坐标系弄不明白,需要细讲的学生自主探索,让对坐标系掌握较好,理应加强深化学习的学生依然学习那些早已弄懂的知识。
三、事随时移,不以分组论好坏
分层教学的一大问题就是划分分组后就天然地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层次;学习好的在一组,差的在三组,一般般的在二组。这样人为地将学生划分好坏,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初中正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关键阶段,心理较为敏感,很容易造成靠前分组学生骄傲自满、靠后分组学生自暴自弃的现象。因此,随着分层教学地进行,对于学生的评判标准也要发生变化,不比成绩而是比努力、比态度、比进步程度。
比如,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为三个不同分组的学生制定难度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一组的学生要求他们对不等式的知识进行梳理,与之前学过的等式知识联系起来考虑;对于二组的学生要求完整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对于书上不等式一节的习题做到不仅做对也要想对;而对于三组的学生则要求明白不等式的知识概念,对于简单的不等式习题掌握即可。这样一来,三组的学生再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也就避免了分组对学生心里造成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想要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中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根据分组准备不同的教学计划;其次还要保证分组之间的流动性,针对学生水平及时调整,让学生始终得到最合适的教学;最后则要改变评价标准,规避分层教学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艳.略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4):66+68.
[2]俞伟东.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9(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