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小猪上幼儿园(小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9ywc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离开爸爸妈妈,面对陌生的环境,初入园的孩子往往会无所适从。频繁的说教和安慰往往效果不大,而贴近孩子生活的故事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只小猪上幼儿园》正是一个反映初入园孩子心理和行为的阅读材料,它容易引發孩子的共鸣,从而帮助孩子渡过入园难关。
  目标:
  1.学习有序地翻阅图书。
  2.学习跟别人打招呼,会使用礼貌用语“你早”“再见”。
  3.感受上幼儿园的快乐。
  准备:
  1.教师用大图书一本,幼儿用小图书每人一本。
  2.木偶:小猴、小狗、小猫。
  过程:
  一、运用木偶情境表演吸引幼儿的注意
  1.教师操作木偶小猴进行表演,引导幼儿与小猴互相问好。
  (1)小猴愉快地出场,和幼儿打招呼:“嗨,你好!我是快乐的小猴。”
  (2)引导幼儿和小猴打招呼:“小猴,你好!”
  (3)教师问小猴:“你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呀?”小猴高兴地说:“今天我上幼儿园了!”
  2.以同样的方式表演小狗、小猫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情景。
  二、引导幼儿集体阅读,学习翻阅图书的方法
  1.出示大图书,引出故事。
  师(出示图书封面):三只可爱的小猪也来了,它们也要去上幼儿园。它们的表现怎么样呢?我们来猜一猜。
  2.师幼一起阅读故事。
  教师引导幼儿跟随教师的讲述,学习一页一页有序地阅读小图书。注意根据幼儿翻阅相应图页的情况适当调整讲述速度,并进行个别指导。
  三、引导幼儿讨论问题,了解故事情节
  师:三只小猪在家是怎么样的?
  师:他们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师:其他小猪是怎么帮助他们的?
  师:三只小猪在幼儿园喜欢干什么?
  师:他们后来愿意上幼儿园了吗?为什么?
  四、引导幼儿自由阅读图书,巩固对故事内容的感受、理解
  1.幼儿自主阅读图书,教师指导。
  辅助提问:
  ●你认识这三只小猪了吗?他们各穿什么样的衣服?
  ●你能从他们的动作和表情中猜出他们的心情吗?
  2.交流、分享。
  师:三只小猪在幼儿园的动作和表情有什么变化?
  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3.学习三只小猪来园和离园时的礼貌用语。
  师:三只小猪都很有礼貌,他们去幼儿园是怎么和老师打招呼的?
  师:他们离开幼儿园的时候和老师是怎么打招呼的?
  五、引导幼儿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讨论。体验上幼儿园的快乐
  师: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师:你喜欢在幼儿园做什么?师:幼儿园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和快乐的事情?
  师:如果你是小猪会怎样上幼儿园?
  延伸活动:
  1.在班内布置幼儿情绪表现栏,让幼儿用笑娃娃和哭娃娃的脸谱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
  2.利用来园、离园活动巩固幼儿对礼貌用语的学习。
  附:三只小猪上幼儿园
  牧场里开满了花朵,蜜蜂嗡嗡嗡地飞来飞去。
  就在这个时候,三只小猪——木木、花花和嗡嗡出生了。
  三只小猪每天在牧场里跑来跑去。调皮捣蛋。
  猪妈妈和猪爸爸商量道:“送孩子们到幼儿园去吧。怎么样?”猪爸爸说:“好的!”
  第二天,三只小猪跟着妈妈到小猪幼儿园去了。“哇!这么多小猪啊!”三只小猪吓了一跳。
  来,大家先来打个招呼:“老师早!”“小朋友早!”
  忽然,木木大声哭起来:“妈妈不见了!”于是,花花和嗡嗡也跟着哭叫:“妈妈……妈妈……”
  小朋友们开心地做体操去了,三只小猪却一直往牧场那边看。
  老师亲切地说:“来!我们一起赛跑,跑到那边摸一下白杨树后才能跑回来哦!看看谁能跑第一!”
  “我这里有空位呢。”“来,排我这里。”其他小猪帮助他们排好了队。
  “预备——跑!”真快!真快!三只小猪都跑得好快。
  放学了,妈妈来接三只小猪了。“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三只小猪告诉老师和小朋友:“我们明天还来玩,我们喜欢上幼儿园了。”
  三只小猪一路赛跑回牧场去了。
其他文献
原方案针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起居习惯,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原方案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够恰当,不能有效地为目标服务。  首先,故事选择不恰当。故事《淘气的小黄莺》给幼儿的印象是:小黄莺第一次因为迟到没有得到大奖,第二次因为没有迟到就得到了大奖。这其实和目标之一的“了解早睡早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毫无关系,教师的提问设计也没有紧扣目标。如果要用这个故事
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按时起居习惯的养成对大班幼儿来说至关重要。我认为原方案所运用的素材不够典型,不能很好地为目标服务。  例如,自编故事《淘气的小黄莺》描述的不是小黄莺生活起居的常态,而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活动”,因而缺乏说服力。  又如,在环节二中教师出示了两幅图片,得出了按时起居的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结论,这无疑是不妥当的。长得又矮又瘦并不代表这个孩子就一定不按时起居,长得白白
原方案的设计意图非常好,不过我觉得如果设计成家长参与的教育活动,效果会更好。我班也出现过类似情况,经过调查我发现,有的是孩子的问题,有的是家长的问题。于是,在一次家长开放日
期刊
原方案设计源于班级幼儿实际存在的问题,值得肯定。但仔细推敲,笔者觉得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以便让活动更适合幼儿。  第一,修正活动目标  原方案的第一个目标是“了解早睡早起和午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活动并没有涉及午睡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他们更能够理解如果前一天晚上睡迟了,就会影响第二天的游戏、学习和生活这一点。所以,建议将目标1调整为:了解早睡早起对学习、生活和身
国画《梦里葵园》  王奇志  王奇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齐白石纪念馆副馆长,三社美术馆副馆长,专业书画家。1972年出生,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自幼喜好书画篆刻,15岁起在全国各大专业报刊发表大量书画篆刻作品,《中国书法》《东方艺术》《艺术中国》《文艺生活》《中国书画报》《湖南收藏家》《收藏天地》《湖南书画》《艺术村》《诗潮
期刊
养成按时起居的生活习惯对即将入小学的大班孩子来说特别有意义,因此原方案的关注点是有价值的。但我觉得活动的核心价值可以定位在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关注孩子守时意识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普遍流行的外在教育论的疑问,提出真正的教育应该建立在正确的人性论的基础上,它应该是一种内在教育论,这种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丰满人性基础
早期教育领域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游戏取向,一种是文化传播或文化定位取向,一种是生成式或响应式取向.在早期教育领域,儿童自由与教师掌控之间的矛盾一直难以解决.教师可以采
3~6岁是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使幼儿终身受益。  原方案针对幼儿迟到、精神欠佳的现象设计教育活动,很有价值。它通过帮助幼儿自己制定、执行作息时间表,引导幼儿学习管理自己的行为,值得借鉴。但原方案在联系幼儿已有经验、尊重教育的科学性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养成教育与“知”“情”“意”“行”密不可分,只有从“知”“情”“意”“行”入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