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学生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是值得关注的要素。文章以班杜拉所提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结合英语学科的实际情况,从具体的内涵、影响因素、培养策略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内涵;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认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班杜拉等人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人的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英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正确认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及采取正确的培养策略,对于发挥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调动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构成因素: 一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否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英语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二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英语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由于是主观判断,有正确与错误、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五种信息源发展的:一是掌握性经验,成功会建立起对效能感的坚定信念,失败则会削弱它;二是替代性经验,与自己相似的榜样的成功会提高个体对相似活动的效能信念,反之,会降低个体对效能的判断;三是社会说服,社会评价和他人言语的说服会影响生理和情绪状态,以及影响个体的效能信念的建立;四是情感的唤起,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感情易于被唤起;五是环境的信息,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控制,当人进入陌生、易引起个体焦虑的环境,会妨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以这五种信息源为参考标准,结合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以下几点:
(一) 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不断的成功英语学习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 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三) 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四)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五)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六)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唤起、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七) 教师的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人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则降低。
三、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下,对症下药,积极探讨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一)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活动的成功能保证并提高主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则削弱自我效能感。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和能力产生怀疑, 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学生英语学习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 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 作业打“X"; 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因此,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按照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大致分为三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因材施教。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中等水平的学生给予一般性题目,对原有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布置一些相对较容易的作业,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中的成功,同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中获得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减少焦虑。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
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二)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所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三)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 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五) 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因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除了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积极的言语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增强教师和家长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以外,还要注意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六)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中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正确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贯彻深入, 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纬度, 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Bandur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 l Review,1977,84,191~215.
[2]Bandera,Schunk,D.H.Cultivating competence,self-efficaey,and intrinsic interest through Proximalself motiv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1,41,586~598.
[3]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4,(10)
[4]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R].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陈俊山. 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J] .现代教育科学,2007,(1)
[8] 贾珍霞,王利华. 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 (7).
[9] 李玉升, 杜平. 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 .语言文字修辞,2006,(6).
[10] 刘家嘉. 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轻工教育, 2007,(1)
[11] 郑晓霞.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其培养 [J] .丽水学院学报,2006,(6)
[12] 胡芸. 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 [D] . 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5,(5)
作者简介:杨行胜(1974—),男,江苏泗洪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关键词 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内涵;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认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班杜拉等人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人的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英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正确认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及采取正确的培养策略,对于发挥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调动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构成因素: 一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否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英语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二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英语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由于是主观判断,有正确与错误、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五种信息源发展的:一是掌握性经验,成功会建立起对效能感的坚定信念,失败则会削弱它;二是替代性经验,与自己相似的榜样的成功会提高个体对相似活动的效能信念,反之,会降低个体对效能的判断;三是社会说服,社会评价和他人言语的说服会影响生理和情绪状态,以及影响个体的效能信念的建立;四是情感的唤起,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感情易于被唤起;五是环境的信息,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控制,当人进入陌生、易引起个体焦虑的环境,会妨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以这五种信息源为参考标准,结合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以下几点:
(一) 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不断的成功英语学习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 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三) 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四)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五)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六)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唤起、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七) 教师的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人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则降低。
三、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下,对症下药,积极探讨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一)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活动的成功能保证并提高主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则削弱自我效能感。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和能力产生怀疑, 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学生英语学习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 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 作业打“X"; 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因此,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按照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大致分为三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因材施教。给学习优秀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中等水平的学生给予一般性题目,对原有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布置一些相对较容易的作业,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中的成功,同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中获得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减少焦虑。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
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二)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所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三)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 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五) 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因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除了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积极的言语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增强教师和家长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以外,还要注意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六)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中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正确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贯彻深入, 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纬度, 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Bandur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of behavior change. Psychologica l Review,1977,84,191~215.
[2]Bandera,Schunk,D.H.Cultivating competence,self-efficaey,and intrinsic interest through Proximalself motiv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1,41,586~598.
[3]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4,(10)
[4]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R].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陈俊山. 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J] .现代教育科学,2007,(1)
[8] 贾珍霞,王利华. 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 (7).
[9] 李玉升, 杜平. 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 .语言文字修辞,2006,(6).
[10] 刘家嘉. 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轻工教育, 2007,(1)
[11] 郑晓霞.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其培养 [J] .丽水学院学报,2006,(6)
[12] 胡芸. 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 [D] . 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5,(5)
作者简介:杨行胜(1974—),男,江苏泗洪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