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年关,儿时在农村过年的一些记忆缕缕缱绻在心头,最有情趣和人情味的是农村过年杀年猪,在农家大院里众人满大院追猪,大铁锅中咕嘟着杀猪菜。血肠、下水,酸菜、骨棒等等搅和在一块,散发的是让人垂涎的香气,十里八村、亲朋好友围聚在圆大的饭桌前。举杯吆喝,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喜庆杀年猪
老关一家在当地算是大户。我到时天刚放亮,红砖围砌的院落已满是人,架锅的,摆桌的,烧水的,磨刀的,招呼客人的,一派繁忙热闹景象。儿时的记忆一下子清晰起来,以前老家农村过年家家户户杀年猪时就是这般场景。虽带个略显血腥的“杀”字,但却是杀出喜庆、吉祥、富裕的红火日子,心情愉悦,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我没有打扰他们,一边饶有兴致观看,一边选好角度拍摄。传来猪的叫声,想必杀猪“仪式”要开始了。见一头白白净净的大肥猪摇晃着走出猪圈,慢腾腾,扭扭搭搭,不时瞄向周围的人,还“傻乎乎”地以为要喂食,憨呼呼的样子着实可爱。想必这就是他们一家精心喂养、专等过年享用的。老关上前,蹲下身轻轻拍拍它,在它的耳根挠痒痒,大肥猪竟然扑通一声趴下,鼻子里发出“哼哼哼”的声音,一副很满足的姿态。这时,四个身材高大的汉子冲上前,套上绳子,捆住蹄子,两个人用铁棍穿过绳子,将其倒仰吊起,过称是一家人最兴奋的时刻。“286!”响亮的报数声压过肥猪的尖叫,不重不轻分量正合心意。也许是绳索没有绑紧,肥猪掉下来,哼哼几声眨巴着眼睛惊慌地看四周,突然起身冲出人群,因为惊吓奔跑的速度和它的身形很不成正比。两个年轻村民紧追其上,将其抱住,滚作一团,上演一出人与猪的搏斗。我紧张跟踪抓拍,折腾了一会猪累了,年轻汉子也累了,又上去几个人,将猪抓住绑紧。
听说这个杀猪师傅可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第一刀”,这一刀里技术含量还是蛮高的,捅浅了不行,深了血倒流回体内。刚才还活蹦乱跳的大肥猪,几分钟的工夫就上了案子。又是一阵忙碌,扒皮,开膛、分块、灌肠……从肥猪脖颈处接出一大盆鲜红的猪血,不断搅拌使其不凝固,加入胡椒、精盐,味精,葱末、姜末、蒜末等调料,搅拌均匀,将清洗干净的猪肠一端打结,将调好的猪血满满灌入肠中,灌满后将另一端用细线系好,放入冷水中浸泡。等其他菜九分熟的时候,将其下锅。煮熟后,切成2~3cm长段,肠皮柔韧,血色紫红,入口鲜香。切血肠蛮有门道,用力大则碎,用力小则切不断,一般都是老人上阵切的,年轻人刀工、刀法掌握不好。
老关笑盈盈走过来,请我进屋。他说“谁家杀猪,全村人就聚到谁家,帮着忙乎,也图个热闹近乎。”谈话问,香气直往鼻子里钻,酸菜、五花三层肉、大骨棒、下水、内脏等满满一大锅,加入姜片、葱段、整瓣的蒜,盖锅“咕嘟”几十分钟即可食用。在这里,杀猪的人家都会把村里年长的先辈请到,并安排坐上座。孩子一般就在厨房摆一小桌,吃过就跑出去玩了,媳妇或者邻居家女人都要等男丁吃过散去了再摆桌吃饭,边吃边话家常。
桌子四周坐满人,炕上、地上、里屋、外屋在农村外屋即指厨房,人声鼎沸。女人们忙乎着,男人们摆好碗筷,酒杯斟满,一道道菜陆续摆上桌。颤巍巍的白肉蘸蒜泥,绵软鲜香,拆骨肉蘸酱油,切成段的血肠蘸蒜泥,工序简单,却保持了原滋原味。白菜炒肉片,蒜苔肉丝,冻白菜蘸豆瓣酱摆上桌,酒莱齐全后,先共同举杯庆祝,男主人说上几句欢迎和感谢的话,大家和以掌声。每个人都忙着往嘴里夹肉,撞着酒“碗”,酸菜、猪肉和溢出的酒香混在一起,一同饱尝。三杯酒过后我很快与桌上素不相识的乡亲们如相识旧友。
全家齐忙乎
客人很晚散去,老关的老伴忙活着包冻饺子、蒸粘豆包,塞满满的肉馅饺子煮熟了拿户外冷冻,正月期间食用方便。满满一大锅的黄米面粘豆包,豆沙馅似要撑暴了皮儿,密密麻麻,挤挤擦擦地争相露出嫩黄的笑脸。村民那泛红的脸庞在蒸腾的热气中若隐若现,但却让我感到久违的踏实与真切。老关和面,炸麻花、炸刚果(一种面食,有菱形,方形,香甜酥软),饿时作零食充饥,麻花个头足有在超市买的两倍大。儿媳妇炒瓜子、花生,瓜子互相摩擦的声音,姑娘搅动瓜子轻扭的腰肢,显出人性,有味道。老关的儿子刚子蘸糖葫芦,他用的是他们自家院子里的海棠果。老关母亲坐在炕头剪纸,将香烟的红金纸整平折叠,剪刀咔嚓几下,展开便是栩栩如生的梅花,穿裙子扯手的小姑娘、仰头啼鸣的喜鹊……我不禁惊叹,年近百岁的老人竟依旧这般灵巧。
半夜11点老关一家还忙得热火朝天,左邻右舍许多家灯还亮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着,近处的通亮,远处的朦胧着,没有想象到,这里过年真有华夏传统的气氛!
乡村年俗多
第二天出门,大多数家门窗上、车上、猪圈里、鸡舍上都贴上了“福”字、春联,一派喜气洋洋。传来阵阵鞭炮声,噼噼啪啪听着心里真痛快。老关说:“过年了,家家都要‘请’财神,无论财神‘送’多少,我们都要‘请’回来”。同时他们从大年除夕开始,家家都不能往外扔东西(包括垃圾)。村里的传统民俗简单而厚重,村民生活态度积极又豁达。
看见老关在雪堆里掏什么东西,我跟过去。老关说:“好吃的都在这里呢。冻饺子、冻猪肉都埋在这里保鲜,一直可以保存到来年雪化。”我立在那里不动,蓦然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搞的恶作剧。当时每家把仅有的几斤过年食用的肉埋在雪里,我和村里几个孩子夜晚溜到各家院里的雪堆里去抠肉,顺利得手的“战果”再给它转移到房前屋后的另一个地方,让人家找起来颇费心思。其实邻居明知是我们几个孩子搞的恶作剧,但他们装作不知道,只为让我们几个孩子淘气快乐。
下午老关和儿子、孙子一起到后屋,我跟随其后。一进门就看到悬挂着的家谱,他们将肉、鸡、水果、酒摆放好,轮流跪下给老祖宗磕头、进香。在东北,过年祭祖宗是不容忽视的仪式,而且只允许男性祭祖。随后,老关和二子骑车去给已逝的先辈上坟,要他们在天堂那边也过一个富足的新年。在世的、已逝的,老少祈愿着!
插树岭年俗印染了东北浓厚的乡土气息,使我不虚此行,民族的、民俗的,民间的文化,渐行渐远渐深沉。这次没有等到村里正月初五的秧歌,是件很遗憾的事。但是,把插树岭的年俗,民风、文化传统带回家、带回城里足矣。返程前,老关家给我做了一顿猪肉烩酸菜,他老伴从带有冰碴的酸菜缸中抽出的那双红肿的手,我心生无言的感激,印迹深刻,纯朴的乡亲,真正的人情。车快开时,老大嫂塞给我一个大包,说“这里装的是我自家做的粘豆包,还有几块肉,一点心意。”不容我推辞。
喜庆杀年猪
老关一家在当地算是大户。我到时天刚放亮,红砖围砌的院落已满是人,架锅的,摆桌的,烧水的,磨刀的,招呼客人的,一派繁忙热闹景象。儿时的记忆一下子清晰起来,以前老家农村过年家家户户杀年猪时就是这般场景。虽带个略显血腥的“杀”字,但却是杀出喜庆、吉祥、富裕的红火日子,心情愉悦,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我没有打扰他们,一边饶有兴致观看,一边选好角度拍摄。传来猪的叫声,想必杀猪“仪式”要开始了。见一头白白净净的大肥猪摇晃着走出猪圈,慢腾腾,扭扭搭搭,不时瞄向周围的人,还“傻乎乎”地以为要喂食,憨呼呼的样子着实可爱。想必这就是他们一家精心喂养、专等过年享用的。老关上前,蹲下身轻轻拍拍它,在它的耳根挠痒痒,大肥猪竟然扑通一声趴下,鼻子里发出“哼哼哼”的声音,一副很满足的姿态。这时,四个身材高大的汉子冲上前,套上绳子,捆住蹄子,两个人用铁棍穿过绳子,将其倒仰吊起,过称是一家人最兴奋的时刻。“286!”响亮的报数声压过肥猪的尖叫,不重不轻分量正合心意。也许是绳索没有绑紧,肥猪掉下来,哼哼几声眨巴着眼睛惊慌地看四周,突然起身冲出人群,因为惊吓奔跑的速度和它的身形很不成正比。两个年轻村民紧追其上,将其抱住,滚作一团,上演一出人与猪的搏斗。我紧张跟踪抓拍,折腾了一会猪累了,年轻汉子也累了,又上去几个人,将猪抓住绑紧。
听说这个杀猪师傅可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第一刀”,这一刀里技术含量还是蛮高的,捅浅了不行,深了血倒流回体内。刚才还活蹦乱跳的大肥猪,几分钟的工夫就上了案子。又是一阵忙碌,扒皮,开膛、分块、灌肠……从肥猪脖颈处接出一大盆鲜红的猪血,不断搅拌使其不凝固,加入胡椒、精盐,味精,葱末、姜末、蒜末等调料,搅拌均匀,将清洗干净的猪肠一端打结,将调好的猪血满满灌入肠中,灌满后将另一端用细线系好,放入冷水中浸泡。等其他菜九分熟的时候,将其下锅。煮熟后,切成2~3cm长段,肠皮柔韧,血色紫红,入口鲜香。切血肠蛮有门道,用力大则碎,用力小则切不断,一般都是老人上阵切的,年轻人刀工、刀法掌握不好。
老关笑盈盈走过来,请我进屋。他说“谁家杀猪,全村人就聚到谁家,帮着忙乎,也图个热闹近乎。”谈话问,香气直往鼻子里钻,酸菜、五花三层肉、大骨棒、下水、内脏等满满一大锅,加入姜片、葱段、整瓣的蒜,盖锅“咕嘟”几十分钟即可食用。在这里,杀猪的人家都会把村里年长的先辈请到,并安排坐上座。孩子一般就在厨房摆一小桌,吃过就跑出去玩了,媳妇或者邻居家女人都要等男丁吃过散去了再摆桌吃饭,边吃边话家常。
桌子四周坐满人,炕上、地上、里屋、外屋在农村外屋即指厨房,人声鼎沸。女人们忙乎着,男人们摆好碗筷,酒杯斟满,一道道菜陆续摆上桌。颤巍巍的白肉蘸蒜泥,绵软鲜香,拆骨肉蘸酱油,切成段的血肠蘸蒜泥,工序简单,却保持了原滋原味。白菜炒肉片,蒜苔肉丝,冻白菜蘸豆瓣酱摆上桌,酒莱齐全后,先共同举杯庆祝,男主人说上几句欢迎和感谢的话,大家和以掌声。每个人都忙着往嘴里夹肉,撞着酒“碗”,酸菜、猪肉和溢出的酒香混在一起,一同饱尝。三杯酒过后我很快与桌上素不相识的乡亲们如相识旧友。
全家齐忙乎
客人很晚散去,老关的老伴忙活着包冻饺子、蒸粘豆包,塞满满的肉馅饺子煮熟了拿户外冷冻,正月期间食用方便。满满一大锅的黄米面粘豆包,豆沙馅似要撑暴了皮儿,密密麻麻,挤挤擦擦地争相露出嫩黄的笑脸。村民那泛红的脸庞在蒸腾的热气中若隐若现,但却让我感到久违的踏实与真切。老关和面,炸麻花、炸刚果(一种面食,有菱形,方形,香甜酥软),饿时作零食充饥,麻花个头足有在超市买的两倍大。儿媳妇炒瓜子、花生,瓜子互相摩擦的声音,姑娘搅动瓜子轻扭的腰肢,显出人性,有味道。老关的儿子刚子蘸糖葫芦,他用的是他们自家院子里的海棠果。老关母亲坐在炕头剪纸,将香烟的红金纸整平折叠,剪刀咔嚓几下,展开便是栩栩如生的梅花,穿裙子扯手的小姑娘、仰头啼鸣的喜鹊……我不禁惊叹,年近百岁的老人竟依旧这般灵巧。
半夜11点老关一家还忙得热火朝天,左邻右舍许多家灯还亮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着,近处的通亮,远处的朦胧着,没有想象到,这里过年真有华夏传统的气氛!
乡村年俗多
第二天出门,大多数家门窗上、车上、猪圈里、鸡舍上都贴上了“福”字、春联,一派喜气洋洋。传来阵阵鞭炮声,噼噼啪啪听着心里真痛快。老关说:“过年了,家家都要‘请’财神,无论财神‘送’多少,我们都要‘请’回来”。同时他们从大年除夕开始,家家都不能往外扔东西(包括垃圾)。村里的传统民俗简单而厚重,村民生活态度积极又豁达。
看见老关在雪堆里掏什么东西,我跟过去。老关说:“好吃的都在这里呢。冻饺子、冻猪肉都埋在这里保鲜,一直可以保存到来年雪化。”我立在那里不动,蓦然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搞的恶作剧。当时每家把仅有的几斤过年食用的肉埋在雪里,我和村里几个孩子夜晚溜到各家院里的雪堆里去抠肉,顺利得手的“战果”再给它转移到房前屋后的另一个地方,让人家找起来颇费心思。其实邻居明知是我们几个孩子搞的恶作剧,但他们装作不知道,只为让我们几个孩子淘气快乐。
下午老关和儿子、孙子一起到后屋,我跟随其后。一进门就看到悬挂着的家谱,他们将肉、鸡、水果、酒摆放好,轮流跪下给老祖宗磕头、进香。在东北,过年祭祖宗是不容忽视的仪式,而且只允许男性祭祖。随后,老关和二子骑车去给已逝的先辈上坟,要他们在天堂那边也过一个富足的新年。在世的、已逝的,老少祈愿着!
插树岭年俗印染了东北浓厚的乡土气息,使我不虚此行,民族的、民俗的,民间的文化,渐行渐远渐深沉。这次没有等到村里正月初五的秧歌,是件很遗憾的事。但是,把插树岭的年俗,民风、文化传统带回家、带回城里足矣。返程前,老关家给我做了一顿猪肉烩酸菜,他老伴从带有冰碴的酸菜缸中抽出的那双红肿的手,我心生无言的感激,印迹深刻,纯朴的乡亲,真正的人情。车快开时,老大嫂塞给我一个大包,说“这里装的是我自家做的粘豆包,还有几块肉,一点心意。”不容我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