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异化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针对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多种策略,以多种方式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是教师面对一群学生教授同样的内容、布置同样的任务、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差异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能力、兴趣等来制定学习计划、学习任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然而,现在很多科学教师的课堂上,有差异化之名,却无差异化之实。学生看似被教师有差异地安排了学习任务,或者按照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但实质上还是教师在主导课堂,规定学生“你做什么,他做什么”,以获取“最佳”的课堂效果。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方案,学生也没有真正的选择自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师并不理解差异化教学的本质,也不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真实差异,以及他们在探究活动中的真实诉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形式代替了实质。
当然,由于受到班级授课制、课程及教材、评价标准化的限制,教师在开展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实际困难,比如课时受限制、大班额情况下教师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等。
教学中的困惑激发着教师的思考,我们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后,从学生、教师、课堂、培训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与探讨。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依然秉持差异化教学的理念。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千差万别,对某一概念的前认知参差不齐,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将他们分层,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从2015年开始,我们在区域内开展了小学科学差异化研究。实践证明,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引入差异化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一、提升教师对差异化教学的认识及实施水平
我们的差异化教学研究是在充分认识、发现学生的差异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差异,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上有所提升,享受一种“微观公平”的科学课。
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组建了小学科学差异化教学研究团队,并将研究锁定在区域内的小班化学校。小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的优势,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研发出的一些“因材施教”的措施,也更容易落实。研究团队经常在一起学习《分层教学》等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思考并寻找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突破的着力点。教师的这个学习实践过程是痛苦的,因为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既是经验也是障碍,很难突破。我们会在一次次的看似有点放手、有点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中推翻重来,不断地思考:“到底怎样面对每一个学生?怎样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
我们认为,在差异化教学视野下,教师应当掌握“学生分层、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多元评价”的教学模式。
1.学生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并重视学生的差异,能用测评等不同方式探寻出学生在科学前概念、认知水平、学习风格、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为后面的分层备课及授课做好基础性工作。
2015年10月,小营小学承办的“第十一届长三角地区小班化教育研讨会暨第五届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学会议论坛”中,有一节差异化研究主题的科学课展示。经过团队商议,我们将此次差异化教学的展示突破点放在“基于学生前概念差异的教学设计”。
如何快速判断学生关于磁铁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的水平层次?如何学测一体,提供支持性学习的不同任务?课堂上呈现的是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现场完成前测题,并自动生成课堂学习活动新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得到不同的学习任务。这里最为关键的是10道前测题的设计,以及对前测题答题进行的分析,这个步骤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决定了这次差异化教学的有效性。
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我们还对学生探究能力差异、学习概览的差异等方面进行前期的评测。事实证明,只有充分理解学生,评测题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分层效果,起到支持差异化教学的作用。
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要求教师在重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或者这一类学生的特点,处理好教材与教法、材料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从而让他们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比实验来归纳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我们在前测中发现,原先的实验设计、实施、数据归纳总结环节总是小组内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说了算,一些学生在活动中就是“打酱油”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运用前测方法对学生分层,根据探究能力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外,教师在备课中有意识地采用“锦囊”的方式,考虑不同小组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通过求助“锦囊”的方法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分层授课
在分层备课这个环节,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意在不同任务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磁铁》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设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学生掌握磁铁能隔着不同材料吸铁的性质;
目标二:学生掌握磁铁能隔着一定厚度的材料吸铁,并且知道材料厚度是有限的;
目标三:学生利用磁铁的性质制作一个玩具(磁铁不能被看到)。
当然,差异化教学在实施时是隐性的,是根据学生的某些学习特点而进行的同类别同水平的学习方式,教学实施时不能让学生感觉到他们高低水平的不同。
4.分类指导 在进行小组探究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针对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操作方面的指导,针对工具材料不会使用的学生给予工具操作方法的指导。我区教师在执教《一起去滑草》一课时,根据学生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差异,提供了“实验设计锦囊”“工具使用锦囊”“材料选择锦囊”三种不同类型的“锦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合适的“锦囊”,完成自己的实验操作。
5.多元评价
教师并不是唯一能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群体,学生组内、组间都可以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给予评价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本身的差异给予评价,不能将所有学生都放在一个层面上进行评价。
二、开发多种工具发现及认识学生间的差异
在认可学生存在家庭情况、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习概览等方面的差异后,我们的研究团队不断实践,探寻这些差异,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支持这些差异存在下的学习。
在探寻差异方面,我们尝试问卷调查式的基于前概念差异的任务单测评工具开发、以访谈式的基于探究水平测评的活动单测评工具开发;在教学支持方面,我们尝试“不同水平任务”的教学策略、“锦囊支持学习”的教学策略等;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尝试“以个案法进行现场评测”的工具开发、以“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水平发展测评”的任务单工具开发。这些评测工具,有面向全区的问卷调查,将问卷所获取到的结果整合成为一般性的学生差异性分析;有面向部分学校的调查,也有班级学生的前测,形式多样,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不同工具。
三、开展菜单式教师培训
差异化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类型(听觉型学习者、视觉型学习者、动觉型学习者);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知识;提供不同途径,让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多元化的评测方式评估学习成果。教师要对课程内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设计各种方法,以顺应学生在起点行为、兴趣及学习需要的差异,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通过差异化教学成就每一个孩子。
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时,教师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实施能力的差异,以及教师自己兴趣、认知风格的差异等。因此,我们尝试在区域教师培训和研究中,改变原来那种整体单一的形式和内容。
在研训形式上,我们增加网络研修,在“玄武云平台”上增加“培训菜单”。“菜单”里涵盖不同内容,比如教学法篇章中有差异化教学相关理论的专题学习和新课改教学基本理念;专业知识篇章中有生命科学、物质世界、地球宇宙相关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学策略篇章中有教学常规管理策略学习和评测导向的相关内容。这些菜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努力方向,在寒暑假期间,选择其中一二个专题进行研修,完成相关作业。这样就充分照顾到教师在参加研修中的不同需求。
在研训内容上,我们除师德专题、公共课专题、教学专题外,还增加特色化培训,以满足不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全区的“教学资源中心”(地点设在区少年宫)设有三间“体悟工作坊”——烘焙工作坊、木工体验工作坊、3D打印工作坊,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可以不定期地选择参加培训。
在研训组织上,区域研究的重点课题都分有研究小组,如“差异化教学研究团队”“STEM工程实践研究团队”“基于任务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测研究团队”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研究能力、研究兴趣选择参加,共同研究。
这样的差异化培训,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和学习的愉悦感,增强了教师对于差异化教学实施的主动意识。
玄武区差异化教学研究的开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促进微观公平的一种体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体验到差异化教学带来的“魅力”,才会真正意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才会重视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加入到我们的差異化教学研究的团队中,通过大量课例、调查、问卷研究学生的差异,共同加快全区差异化教学研究的进程。
然而,现在很多科学教师的课堂上,有差异化之名,却无差异化之实。学生看似被教师有差异地安排了学习任务,或者按照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但实质上还是教师在主导课堂,规定学生“你做什么,他做什么”,以获取“最佳”的课堂效果。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方案,学生也没有真正的选择自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师并不理解差异化教学的本质,也不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真实差异,以及他们在探究活动中的真实诉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形式代替了实质。
当然,由于受到班级授课制、课程及教材、评价标准化的限制,教师在开展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实际困难,比如课时受限制、大班额情况下教师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等。
教学中的困惑激发着教师的思考,我们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后,从学生、教师、课堂、培训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与探讨。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依然秉持差异化教学的理念。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千差万别,对某一概念的前认知参差不齐,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将他们分层,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从2015年开始,我们在区域内开展了小学科学差异化研究。实践证明,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引入差异化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一、提升教师对差异化教学的认识及实施水平
我们的差异化教学研究是在充分认识、发现学生的差异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差异,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水平上有所提升,享受一种“微观公平”的科学课。
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组建了小学科学差异化教学研究团队,并将研究锁定在区域内的小班化学校。小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的优势,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研发出的一些“因材施教”的措施,也更容易落实。研究团队经常在一起学习《分层教学》等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思考并寻找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突破的着力点。教师的这个学习实践过程是痛苦的,因为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既是经验也是障碍,很难突破。我们会在一次次的看似有点放手、有点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中推翻重来,不断地思考:“到底怎样面对每一个学生?怎样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
我们认为,在差异化教学视野下,教师应当掌握“学生分层、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多元评价”的教学模式。
1.学生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并重视学生的差异,能用测评等不同方式探寻出学生在科学前概念、认知水平、学习风格、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为后面的分层备课及授课做好基础性工作。
2015年10月,小营小学承办的“第十一届长三角地区小班化教育研讨会暨第五届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学会议论坛”中,有一节差异化研究主题的科学课展示。经过团队商议,我们将此次差异化教学的展示突破点放在“基于学生前概念差异的教学设计”。
如何快速判断学生关于磁铁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的水平层次?如何学测一体,提供支持性学习的不同任务?课堂上呈现的是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现场完成前测题,并自动生成课堂学习活动新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得到不同的学习任务。这里最为关键的是10道前测题的设计,以及对前测题答题进行的分析,这个步骤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决定了这次差异化教学的有效性。
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我们还对学生探究能力差异、学习概览的差异等方面进行前期的评测。事实证明,只有充分理解学生,评测题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分层效果,起到支持差异化教学的作用。
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要求教师在重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或者这一类学生的特点,处理好教材与教法、材料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从而让他们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比实验来归纳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我们在前测中发现,原先的实验设计、实施、数据归纳总结环节总是小组内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说了算,一些学生在活动中就是“打酱油”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运用前测方法对学生分层,根据探究能力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外,教师在备课中有意识地采用“锦囊”的方式,考虑不同小组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通过求助“锦囊”的方法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分层授课
在分层备课这个环节,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意在不同任务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磁铁》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设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学生掌握磁铁能隔着不同材料吸铁的性质;
目标二:学生掌握磁铁能隔着一定厚度的材料吸铁,并且知道材料厚度是有限的;
目标三:学生利用磁铁的性质制作一个玩具(磁铁不能被看到)。
当然,差异化教学在实施时是隐性的,是根据学生的某些学习特点而进行的同类别同水平的学习方式,教学实施时不能让学生感觉到他们高低水平的不同。
4.分类指导 在进行小组探究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针对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操作方面的指导,针对工具材料不会使用的学生给予工具操作方法的指导。我区教师在执教《一起去滑草》一课时,根据学生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差异,提供了“实验设计锦囊”“工具使用锦囊”“材料选择锦囊”三种不同类型的“锦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合适的“锦囊”,完成自己的实验操作。
5.多元评价
教师并不是唯一能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群体,学生组内、组间都可以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给予评价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本身的差异给予评价,不能将所有学生都放在一个层面上进行评价。
二、开发多种工具发现及认识学生间的差异
在认可学生存在家庭情况、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习概览等方面的差异后,我们的研究团队不断实践,探寻这些差异,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支持这些差异存在下的学习。
在探寻差异方面,我们尝试问卷调查式的基于前概念差异的任务单测评工具开发、以访谈式的基于探究水平测评的活动单测评工具开发;在教学支持方面,我们尝试“不同水平任务”的教学策略、“锦囊支持学习”的教学策略等;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尝试“以个案法进行现场评测”的工具开发、以“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水平发展测评”的任务单工具开发。这些评测工具,有面向全区的问卷调查,将问卷所获取到的结果整合成为一般性的学生差异性分析;有面向部分学校的调查,也有班级学生的前测,形式多样,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不同工具。
三、开展菜单式教师培训
差异化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类型(听觉型学习者、视觉型学习者、动觉型学习者);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知识;提供不同途径,让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多元化的评测方式评估学习成果。教师要对课程内容、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设计各种方法,以顺应学生在起点行为、兴趣及学习需要的差异,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通过差异化教学成就每一个孩子。
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时,教师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实施能力的差异,以及教师自己兴趣、认知风格的差异等。因此,我们尝试在区域教师培训和研究中,改变原来那种整体单一的形式和内容。
在研训形式上,我们增加网络研修,在“玄武云平台”上增加“培训菜单”。“菜单”里涵盖不同内容,比如教学法篇章中有差异化教学相关理论的专题学习和新课改教学基本理念;专业知识篇章中有生命科学、物质世界、地球宇宙相关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学策略篇章中有教学常规管理策略学习和评测导向的相关内容。这些菜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努力方向,在寒暑假期间,选择其中一二个专题进行研修,完成相关作业。这样就充分照顾到教师在参加研修中的不同需求。
在研训内容上,我们除师德专题、公共课专题、教学专题外,还增加特色化培训,以满足不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全区的“教学资源中心”(地点设在区少年宫)设有三间“体悟工作坊”——烘焙工作坊、木工体验工作坊、3D打印工作坊,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可以不定期地选择参加培训。
在研训组织上,区域研究的重点课题都分有研究小组,如“差异化教学研究团队”“STEM工程实践研究团队”“基于任务单的学生综合素质评测研究团队”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研究能力、研究兴趣选择参加,共同研究。
这样的差异化培训,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和学习的愉悦感,增强了教师对于差异化教学实施的主动意识。
玄武区差异化教学研究的开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促进微观公平的一种体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体验到差异化教学带来的“魅力”,才会真正意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才会重视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加入到我们的差異化教学研究的团队中,通过大量课例、调查、问卷研究学生的差异,共同加快全区差异化教学研究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