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外周血CD14brightCD16bright亚群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u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胃癌(gastric cancer, GC)患者外周血CD14brightCD16bright亚群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124例胃癌确诊患者,以慢性胃炎患者和正常献血员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4brightCD16bright亚群,通过秩和检验分析3组之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外周血CD14brightCD16bright亚群是否为胃癌诊断的有效生物标志物之一,多元相关分析CD14brightCD16bright亚群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及意义。

结果

胃癌患者CD14brightCD16bright亚群占外周血和占CD14bright单核细胞中位数百分率分别为0.38%(0.23%~0.52%)和6.61%(4.23%~9.56%),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患者[0.11%(0.07%~0.15%)和5.08%(3.35%~6.42%)]及正常献血员[0.05%(0.03%~0.07%)和5.09%(4.20%~7.40%)](P<0.01)。外周血CD14brightCD16bright亚群诊断胃癌疾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95%CI:0.900~0.968),其诊断价值远高于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CA199。通过Logistic模型将CD14brightCD16bright亚群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使用,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47(95%CI:0.920~0.973)。多元相关分析表明CD14brightCD16bright亚群与淋巴细胞比率呈负相关(P<0.01)。

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CD14brightCD16bright亚群显著增加,可能是胃癌诊断的有效生物标志物之一。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社会对实用人才的需要,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口语教学.为了能使学生积极的开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根据维氏“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合作互动式学习方法,探究
目的研究重组创伤弧菌溶细胞素(rVvhA)对小鼠肝脏CD4+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及其对线粒体数量和CD62L表达中的作用,了解其对肝脏不同类型CD4+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重组表达创伤弧菌溶细胞素,体外作用C57BL/6小鼠的肝脏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CD4、CD44、CD62L、Live/Dead、MitoTracker Red和JC-1等荧光抗体(或探针)检测分析
目的研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水解酶-1(caspase-1)在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ALF)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D-GalN(450 mg/kg)联合LPS(10 μg/kg)构建小鼠ALF模型;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氟甲基酮(caspase-1抑制剂,Z-WEHD-FMK)单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