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实现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在对新旧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希望能为新时代国家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转变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226-0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从1956年的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都没有改变。而如今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关系也日益完善,如果仍把落后的社会生产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不太合适了,就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转变观念,转换思路就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打下了基础。①因此,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预示着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已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矛盾,设计新的目标和路线,解决新时代的新问题,使国家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过去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对比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历史性转变,我们需要先从二者中关键词的概念及涵义入手。
1.需要与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需要是“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平衡从而产生的趋于平衡的一种自觉倾向”。这一定义包括两层含义:其一,需要指向的是人与环境的一种平衡状态,既包括因为自身匮乏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占有倾向,又包含自身过于充盈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宣泄倾向,这就是使人与环境趋于平衡的两种基本形式;其二,这种寻求平衡状态的倾向一定是“自觉 ”的,也就是说,需要本身就含有意识的要素,需要总是能被意识到的需要,正是因为这一点,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才能区别开来。[1]而在不同的时代人民的需要是不一样的,需要几乎呈现递进的方式。当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满足,那么需求转而向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总的来说,需要就是满足当下的欲望,保证正常水平运转的一种满足,是短时期的。
发展是一个事物从出生开始的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呈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过程。这其中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民生等,不管多么强大,仍然需要发展,发展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历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简言之,发展是为了满足未来期望的更美好的设想,是长远的、无止境的。
2.物质文化需要与美好生活需要
物质文化需要就是人民对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是简单、朴实、直接的。也就是人民吃饱穿暖、学习工作的状态,這是一种生理和精神层面的简单满足。
美好生活需要是建立在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需求,转而向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一些外在的抽象需要(如:公平、民主、正义、安全等)进发。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②所说:人民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才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那么当今中国便是如此,人民脱离温饱状态,社会繁荣,国家富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所以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全社会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生活、国家社会更加美好。
3.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落后的社会生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生产工具(科技)、生产对象、劳动者的不足,也可以说是不完美,从而造成生产力低下的状态,导致物质生产跟不上人民的需求,整个社会处于饥饿或温饱状态。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指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人民不再受到饥寒的限制,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总体较高,而且社会总体趋于稳定和谐,但是这种稳定与和谐只是表面的、总体的,而现实情况是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各种不平衡阻碍着国家进一步发展。
二、新时代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提出是建立在:“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③这是对新时代的成就的总结与目标问题的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良好进展: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政治活动取得顺利进行,社会稳定和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得到持续发展;发明创造出更多尖端科技的军事武器以维护国家安全;生态环境治理得到显著成效,绿水青山更加美丽。
尽管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在新的阶段,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店、微商增长速度特别快,导致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中国的基尼系数④仍在0.4~0.5以内波动,而国际上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而且这一差距体现在区域不平衡上,如: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和内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中国要达到这一目标(基尼系数0.4以下)还有一定的差距。物质层面的问题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不难,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物质以外的问题就比较难了,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不仅需要正确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配合与努力。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揭示了我国当下以及未来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收入水平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内陆城市发展不平衡、人与生态协调发展不平衡。
三、着力解决新时代社会关键问题
1.针对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速度向质量方面转变,经济增速从9.8%降到了7%以下,经济发展持续从又好又快向又好又稳的经济“新常态”转变,我们必须坚持放缓经济发展速度,把质量提上去,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实现多种企业共同发展。在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私人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它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其迸发出最大活力,为市场经济献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展生产,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改善我国以产业结构为主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以满足人民的需要。[2]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把提高质量和创新作为主要目标。鼓励大众创业创新,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切活力,使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2.针对收入水平不平衡
缩小相对收入差距。劳动的分工导致收入的差距,不同行业的收入不可能达到绝对一致,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相对收入差距。职业主要分为农民和上班族,自古以来,农民靠天吃饭,气候和天气对作物产量起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市场因素也决定着农民的收入,但由于市场极不稳定,暂不考虑这一因素。针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可以加大科研,培育优良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在这一方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最好的例子。推广采用温室大棚,使作物突破天气和气候的限制,使作物多季并多产,农民一年四季都能有收入。对于上班族来说,固定工资是常态,想要提高收入就只有增加自身能力或在工作上创新。如此,农民和上班族的收入都提高,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也不会低,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也就提高了,相对收入差距也就缩小了。
建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保障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3.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
促进城乡相对平衡。城市与乡村的格局存在于中国几千年,他们的差异也是历史的惯性发展,想要改变二者的差异,实属难事。因为劳动分工不同,导致了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且二者大概位于乡村和城市。这一种差距本就是合理存在,不可能使一方完全变为另一方,不可能让农民都变为市民,那么谁来种粮食蔬菜水果,大家吃什么、用什么,所以农村是必须存在的。不过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农作物产量从而减少这一群体,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加快农村的经济建设,给予农民在种植、养殖方面更多的引导和指导,实现现代化农业。促使不同层级的城镇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逐渐缩小其差距,采取积极措施,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缩小城镇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4.针对沿海和内陆城市发展不平衡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间旅游要素互动,促进旅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实现沿海和内陆节点城市板块间的协同发展。并且各节点城市既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 释放旅游经济整合功能,还需“一带一路”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合作网络空间的两板块⑥、七圈⑦发挥作用。[4]
内陆形成更强的开放观念。沿海之所以经济发展迅速,跟其地理位置有莫大的关系,然而地理位置再好,如果没有开放的思维也不能发展好经济,所以同样的,内陆也应该像沿海一样,具备更加开放的观念。要學会“走出去”,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陆的商人要把货物运输到世界各地,而不是仅仅在本地区发展,毕竟本地区的需求有限,要学会用更开阔的眼光看问题。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现内陆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往来。
完善交通,形成交通运输网。内陆之所以发展受限,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所以国家要大力建设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在国内形成交通运输网,使内陆的物质得以快速、大量地运出,促进内陆与沿海、国外的贸易。
5.针对人与生态协调发展不平衡
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河流上游、中游、下游预防及综合治理。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农药,力争其少污染、不污染土壤。加强垃圾处理,加快科技研发,建成更多更强的垃圾处理中心。打击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增加环境污染成本,促使企业在燃料使用和污水排放上有所改善,还大地一片碧水蓝天。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组建更优秀的专家团,加强对濒危生物的保护。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深林。合理开垦与退耕还林还草并行,实行休耕轮作制度,使土地休养生息。多植树造林,减少并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是相互排斥, 而是对立统一的。协调好二者关系,要改变我们传统的发展观念,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又要合理开发。在开发中使自然得到保护,在保护中让经济更加绿色。经济发展的原料来源于自然,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5]
注释:
①盾为什么要转化。
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
③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做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④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⑤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⑥两板块:沿海节点城市板块、内陆节点城市板块。
⑦七圈:环渤海旅游圈、长江三角旅游圈、海峡西岸旅游圈、珠三角旅游圈、西北内陆旅游圈、长江中游旅游圈、成渝旅游圈。
参考文献:
[1]赵伟.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社会主义研究,2014(5):36-41.
[2]逄锦聚.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2):49-59.
[3]吴培冠,朱婕.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因素及其城乡和区域差异[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2):251-258.
[4]邹永广.“一带一路”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的经济联系——空间结构与合作格局[J].经济管理,2017,39(5):22-35.
[5]黄少琴,孙鹏.习近平协调发展经济新理念的特征与重大关系探究[J].改革与战略,2017,33(2):25-30.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转变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226-0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从1956年的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都没有改变。而如今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关系也日益完善,如果仍把落后的社会生产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不太合适了,就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转变观念,转换思路就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打下了基础。①因此,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预示着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已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矛盾,设计新的目标和路线,解决新时代的新问题,使国家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过去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对比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历史性转变,我们需要先从二者中关键词的概念及涵义入手。
1.需要与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需要是“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平衡从而产生的趋于平衡的一种自觉倾向”。这一定义包括两层含义:其一,需要指向的是人与环境的一种平衡状态,既包括因为自身匮乏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占有倾向,又包含自身过于充盈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宣泄倾向,这就是使人与环境趋于平衡的两种基本形式;其二,这种寻求平衡状态的倾向一定是“自觉 ”的,也就是说,需要本身就含有意识的要素,需要总是能被意识到的需要,正是因为这一点,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才能区别开来。[1]而在不同的时代人民的需要是不一样的,需要几乎呈现递进的方式。当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满足,那么需求转而向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总的来说,需要就是满足当下的欲望,保证正常水平运转的一种满足,是短时期的。
发展是一个事物从出生开始的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呈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过程。这其中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民生等,不管多么强大,仍然需要发展,发展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历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简言之,发展是为了满足未来期望的更美好的设想,是长远的、无止境的。
2.物质文化需要与美好生活需要
物质文化需要就是人民对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是简单、朴实、直接的。也就是人民吃饱穿暖、学习工作的状态,這是一种生理和精神层面的简单满足。
美好生活需要是建立在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需求,转而向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一些外在的抽象需要(如:公平、民主、正义、安全等)进发。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②所说:人民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才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那么当今中国便是如此,人民脱离温饱状态,社会繁荣,国家富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所以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全社会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生活、国家社会更加美好。
3.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落后的社会生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生产工具(科技)、生产对象、劳动者的不足,也可以说是不完美,从而造成生产力低下的状态,导致物质生产跟不上人民的需求,整个社会处于饥饿或温饱状态。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指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人民不再受到饥寒的限制,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总体较高,而且社会总体趋于稳定和谐,但是这种稳定与和谐只是表面的、总体的,而现实情况是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各种不平衡阻碍着国家进一步发展。
二、新时代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提出是建立在:“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③这是对新时代的成就的总结与目标问题的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良好进展: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政治活动取得顺利进行,社会稳定和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得到持续发展;发明创造出更多尖端科技的军事武器以维护国家安全;生态环境治理得到显著成效,绿水青山更加美丽。
尽管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在新的阶段,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店、微商增长速度特别快,导致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中国的基尼系数④仍在0.4~0.5以内波动,而国际上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而且这一差距体现在区域不平衡上,如: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和内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中国要达到这一目标(基尼系数0.4以下)还有一定的差距。物质层面的问题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不难,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物质以外的问题就比较难了,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不仅需要正确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配合与努力。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揭示了我国当下以及未来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收入水平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内陆城市发展不平衡、人与生态协调发展不平衡。
三、着力解决新时代社会关键问题
1.针对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速度向质量方面转变,经济增速从9.8%降到了7%以下,经济发展持续从又好又快向又好又稳的经济“新常态”转变,我们必须坚持放缓经济发展速度,把质量提上去,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实现多种企业共同发展。在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私人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它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其迸发出最大活力,为市场经济献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展生产,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改善我国以产业结构为主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以满足人民的需要。[2]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把提高质量和创新作为主要目标。鼓励大众创业创新,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切活力,使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2.针对收入水平不平衡
缩小相对收入差距。劳动的分工导致收入的差距,不同行业的收入不可能达到绝对一致,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相对收入差距。职业主要分为农民和上班族,自古以来,农民靠天吃饭,气候和天气对作物产量起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市场因素也决定着农民的收入,但由于市场极不稳定,暂不考虑这一因素。针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可以加大科研,培育优良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在这一方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最好的例子。推广采用温室大棚,使作物突破天气和气候的限制,使作物多季并多产,农民一年四季都能有收入。对于上班族来说,固定工资是常态,想要提高收入就只有增加自身能力或在工作上创新。如此,农民和上班族的收入都提高,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也不会低,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也就提高了,相对收入差距也就缩小了。
建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保障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3.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
促进城乡相对平衡。城市与乡村的格局存在于中国几千年,他们的差异也是历史的惯性发展,想要改变二者的差异,实属难事。因为劳动分工不同,导致了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且二者大概位于乡村和城市。这一种差距本就是合理存在,不可能使一方完全变为另一方,不可能让农民都变为市民,那么谁来种粮食蔬菜水果,大家吃什么、用什么,所以农村是必须存在的。不过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农作物产量从而减少这一群体,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加快农村的经济建设,给予农民在种植、养殖方面更多的引导和指导,实现现代化农业。促使不同层级的城镇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逐渐缩小其差距,采取积极措施,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缩小城镇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4.针对沿海和内陆城市发展不平衡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间旅游要素互动,促进旅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实现沿海和内陆节点城市板块间的协同发展。并且各节点城市既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 释放旅游经济整合功能,还需“一带一路”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合作网络空间的两板块⑥、七圈⑦发挥作用。[4]
内陆形成更强的开放观念。沿海之所以经济发展迅速,跟其地理位置有莫大的关系,然而地理位置再好,如果没有开放的思维也不能发展好经济,所以同样的,内陆也应该像沿海一样,具备更加开放的观念。要學会“走出去”,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陆的商人要把货物运输到世界各地,而不是仅仅在本地区发展,毕竟本地区的需求有限,要学会用更开阔的眼光看问题。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现内陆与世界各地的经济往来。
完善交通,形成交通运输网。内陆之所以发展受限,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所以国家要大力建设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在国内形成交通运输网,使内陆的物质得以快速、大量地运出,促进内陆与沿海、国外的贸易。
5.针对人与生态协调发展不平衡
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河流上游、中游、下游预防及综合治理。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农药,力争其少污染、不污染土壤。加强垃圾处理,加快科技研发,建成更多更强的垃圾处理中心。打击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增加环境污染成本,促使企业在燃料使用和污水排放上有所改善,还大地一片碧水蓝天。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组建更优秀的专家团,加强对濒危生物的保护。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深林。合理开垦与退耕还林还草并行,实行休耕轮作制度,使土地休养生息。多植树造林,减少并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是相互排斥, 而是对立统一的。协调好二者关系,要改变我们传统的发展观念,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又要合理开发。在开发中使自然得到保护,在保护中让经济更加绿色。经济发展的原料来源于自然,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5]
注释:
①盾为什么要转化。
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
③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做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④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⑤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⑥两板块:沿海节点城市板块、内陆节点城市板块。
⑦七圈:环渤海旅游圈、长江三角旅游圈、海峡西岸旅游圈、珠三角旅游圈、西北内陆旅游圈、长江中游旅游圈、成渝旅游圈。
参考文献:
[1]赵伟.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社会主义研究,2014(5):36-41.
[2]逄锦聚.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2):49-59.
[3]吴培冠,朱婕.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因素及其城乡和区域差异[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2):251-258.
[4]邹永广.“一带一路”中国主要节点城市旅游的经济联系——空间结构与合作格局[J].经济管理,2017,39(5):22-35.
[5]黄少琴,孙鹏.习近平协调发展经济新理念的特征与重大关系探究[J].改革与战略,2017,33(2):25-30.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