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教学既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更是一种带有“新质”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开展好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使人人参与活动,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现结合本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和思考,谈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活动课设计要有鲜明的意图
思想品德活动教学可以在活动中实现参与、体验、感悟、内化的维度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教学目标可知设计活动课必须有以下意图: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锻炼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握自行生成和发展的知识,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活动教学课程目标。
二、活动课教学模式的类型
1. 动手型:动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活动探究中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可贵,并通过如“绿化设计我们的校园”、“关于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及建议”等可操作性践行来加以内化,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
2. 互动型:通过班级、课堂、小组活动,形成课堂教学的互动系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活动的设计突出情的先导和红线作用,实施中以情铺垫,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升华,形成新的综合──提升直接经验,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奠定基础,同时有效地增强了本课程的实效性。
3. 体验型: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思想品德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有利于凭借传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
4. 创造型:通过组织学生考察、辩论、表演、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超常想象力、辨别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新见解,学会创新,以解决未知问题。
以上几种类型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在一个探究活动中,几方面的因素同时存在、不可分割。总之,在鲜明展现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儿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这样的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摸索探究新知识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预见未来的能力。
三、活动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前提, 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主体活动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组织、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价并做出判断的勇气和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到的成功,相对于问题本身的解决,是更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在活动中,学生心中涌动的好奇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将来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2.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指活动内容、 形式的丰富多样和活动课过程的发展。 教师的任务不是完成预定的教案, 而应是把学生达到的理解水平、课堂需求作为调整教学进度的根据。活动空间应由教室扩展到户外,由固定座位扩展到重新组合。
3. 量力性原则: 设计的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已有的认识水平,必须注意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巧妙设计。课堂教学不再是条条框框或零散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话可说。知识从生活中来,知识在生活中展示,在教学中,学生呼吸到、意识到生活的气息,体验到生活的哲理,生活中充满了智慧,蕴涵了情趣。
4. 自主性原则:在生活中学生是主角,必须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极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体现活动课的功能。
5. 协调性原则:注意学习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相互协调,同时更应注意教是为学服务的。
6. 探究性原则:注意知识的发展过程,在自主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内化活动目标,实现认识的深化。■
一、活动课设计要有鲜明的意图
思想品德活动教学可以在活动中实现参与、体验、感悟、内化的维度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教学目标可知设计活动课必须有以下意图: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锻炼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握自行生成和发展的知识,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活动教学课程目标。
二、活动课教学模式的类型
1. 动手型:动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活动探究中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可贵,并通过如“绿化设计我们的校园”、“关于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及建议”等可操作性践行来加以内化,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
2. 互动型:通过班级、课堂、小组活动,形成课堂教学的互动系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活动的设计突出情的先导和红线作用,实施中以情铺垫,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升华,形成新的综合──提升直接经验,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奠定基础,同时有效地增强了本课程的实效性。
3. 体验型: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思想品德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有利于凭借传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
4. 创造型:通过组织学生考察、辩论、表演、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超常想象力、辨别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新见解,学会创新,以解决未知问题。
以上几种类型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在一个探究活动中,几方面的因素同时存在、不可分割。总之,在鲜明展现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儿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这样的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摸索探究新知识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预见未来的能力。
三、活动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前提, 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主体活动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组织、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价并做出判断的勇气和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到的成功,相对于问题本身的解决,是更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在活动中,学生心中涌动的好奇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将来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2.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指活动内容、 形式的丰富多样和活动课过程的发展。 教师的任务不是完成预定的教案, 而应是把学生达到的理解水平、课堂需求作为调整教学进度的根据。活动空间应由教室扩展到户外,由固定座位扩展到重新组合。
3. 量力性原则: 设计的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已有的认识水平,必须注意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巧妙设计。课堂教学不再是条条框框或零散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话可说。知识从生活中来,知识在生活中展示,在教学中,学生呼吸到、意识到生活的气息,体验到生活的哲理,生活中充满了智慧,蕴涵了情趣。
4. 自主性原则:在生活中学生是主角,必须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极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体现活动课的功能。
5. 协调性原则:注意学习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相互协调,同时更应注意教是为学服务的。
6. 探究性原则:注意知识的发展过程,在自主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内化活动目标,实现认识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