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但人口数量亦位居世界前茅,对粮食产量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机械化成为了现代化农业生产进步的必由之路,而农机农艺融合是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因素,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在此必由之路上的全面发展及进步速度。所以,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持续稳定,确保农民农业生产总值保持增长趋势,必须对农机农艺融合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协作、农机农艺技术优势互补、建立融合的长效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四方面着手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步伐。
【关键词】:农机农艺 阜阳农业 增产增收
一直以来,关于农机农艺的关系说法众多,从最初的农机跟进农艺,发展到农机农艺结合,直到现在不断发展的农机农艺融合,农机与农艺的关系呈现逐级递进趋势。目前,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以一种战略性方式夯实了国家三农政策,带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同时推动了工业化进步,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农业工作者及管理者对农机农艺的研究力度,在阜阳农业中积极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对促进阜阳农业的增产增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个人多年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有关农艺农机融合方法的浅见。
一、农机农艺融合的概念与意义
农艺农机融合就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农艺通过相互适应并互相促进,使多种生产技术配套糅合,发展成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体,使农机农艺的功用都得以方便快捷的在农业生产中实现应用,通过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总之,农机农艺融合一方面能够促进农机农艺科研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分工设置的融合,高效率的适应了阜阳农业在高产、高效、安全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机农艺融合推动了农艺规范发展和农机产业发展,促进了阜阳农业向着现代机械化方向发展。
二、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方法
(一)管理部门大部制融合, 逐步实现农业行政管理的紧密协作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的管理部门都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涉,没有相互协作,致使我国农业管理职能错乱,缺乏合作精神,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在目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阜阳农业为实现增产增收,紧跟国家农业发展步伐,必须大力推动部门整合改革,将农机农艺融合涉及到的各管理部门深化整合为一个大农委,逐渐消除体制障碍问题,做到真正的农业行政管理协作。
(二)农机农艺技术推广优势互补,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生产力,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省时省力的快速农业作业,同时完成农业生产不断增产增收的目标,我国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例如在时代需求条件下,农艺技术部门推出了水稻直播技术和轻简化栽培技术,随后,农机技术部门推出了机插秧技术,两者共同推动了水稻栽培的发展进步。而通过多年实践,农机农艺推广部门都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只有协作发展,共同进步才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光明坦途。
(三)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
阜阳农机农艺要想实现长期全面优化发展,还需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相关地方性领导机构,使各领域技术人员展开通力合作研究,以打破部门及领域局限,针对阜阳农业作物品种、种植方式和农业机具等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带领阜阳人民以创新的全新面貌不断进行土地流转,并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在农机农艺相融合的科研推广机制下,引进或培养农艺、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一支汇聚各行业人才的科研队伍,巩固阜阳农业的农机农艺融合的基础,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目标的高效完成。
(四)抓好农机农艺结合的重点,加强农机农艺教育培训
农机农艺融合的新的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农机农艺技术人才相互协作,所以,阜阳农业生产部门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增加农机农艺培训项目,例如阳光工程等,并结合当地农时、农业特色和主要农作物,灵活培训,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先进农机农艺技术组合教育,新技术、新知识配套学习,以健全农机农艺基层服务功能,使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另外,建立健全的考核体系,开展定期的评价考核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有效地促进相关人员技术进步。
三、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阜阳农业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步伐,紧跟国家农业发展脚步已刻不容缓。而要实现二者的全面融合,仍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从各环节分别入手,从易到难,互相带动发展,促进农机农艺各方面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此,综合上述有效措施,促进阜阳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进程,将更进一步实现阜阳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持续不断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梁建,陈聪,曹光乔.农机农艺融合理论方法与实现途径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3):1-3.
[2]康丽清.农机农艺融合助推农机化发展[J].农业工程,2012,2(12):10-11.
[3]秦贵.浅议农机农艺融合问题[J].农机科技推广,2014:8-9.
[4]梅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湖北农机化,2012,2:17-18.
[5]何保军.我国应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J].商业经济,2012,2:22-23.
【关键词】:农机农艺 阜阳农业 增产增收
一直以来,关于农机农艺的关系说法众多,从最初的农机跟进农艺,发展到农机农艺结合,直到现在不断发展的农机农艺融合,农机与农艺的关系呈现逐级递进趋势。目前,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以一种战略性方式夯实了国家三农政策,带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同时推动了工业化进步,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农业工作者及管理者对农机农艺的研究力度,在阜阳农业中积极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对促进阜阳农业的增产增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个人多年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有关农艺农机融合方法的浅见。
一、农机农艺融合的概念与意义
农艺农机融合就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农艺通过相互适应并互相促进,使多种生产技术配套糅合,发展成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体,使农机农艺的功用都得以方便快捷的在农业生产中实现应用,通过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我国农业的生产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总之,农机农艺融合一方面能够促进农机农艺科研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分工设置的融合,高效率的适应了阜阳农业在高产、高效、安全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机农艺融合推动了农艺规范发展和农机产业发展,促进了阜阳农业向着现代机械化方向发展。
二、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方法
(一)管理部门大部制融合, 逐步实现农业行政管理的紧密协作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的管理部门都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涉,没有相互协作,致使我国农业管理职能错乱,缺乏合作精神,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在目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阜阳农业为实现增产增收,紧跟国家农业发展步伐,必须大力推动部门整合改革,将农机农艺融合涉及到的各管理部门深化整合为一个大农委,逐渐消除体制障碍问题,做到真正的农业行政管理协作。
(二)农机农艺技术推广优势互补,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生产力,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省时省力的快速农业作业,同时完成农业生产不断增产增收的目标,我国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例如在时代需求条件下,农艺技术部门推出了水稻直播技术和轻简化栽培技术,随后,农机技术部门推出了机插秧技术,两者共同推动了水稻栽培的发展进步。而通过多年实践,农机农艺推广部门都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只有协作发展,共同进步才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光明坦途。
(三)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
阜阳农机农艺要想实现长期全面优化发展,还需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相关地方性领导机构,使各领域技术人员展开通力合作研究,以打破部门及领域局限,针对阜阳农业作物品种、种植方式和农业机具等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带领阜阳人民以创新的全新面貌不断进行土地流转,并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在农机农艺相融合的科研推广机制下,引进或培养农艺、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一支汇聚各行业人才的科研队伍,巩固阜阳农业的农机农艺融合的基础,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目标的高效完成。
(四)抓好农机农艺结合的重点,加强农机农艺教育培训
农机农艺融合的新的发展方式,需要大量的农机农艺技术人才相互协作,所以,阜阳农业生产部门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增加农机农艺培训项目,例如阳光工程等,并结合当地农时、农业特色和主要农作物,灵活培训,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先进农机农艺技术组合教育,新技术、新知识配套学习,以健全农机农艺基层服务功能,使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另外,建立健全的考核体系,开展定期的评价考核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有效地促进相关人员技术进步。
三、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阜阳农业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步伐,紧跟国家农业发展脚步已刻不容缓。而要实现二者的全面融合,仍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从各环节分别入手,从易到难,互相带动发展,促进农机农艺各方面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此,综合上述有效措施,促进阜阳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进程,将更进一步实现阜阳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持续不断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梁建,陈聪,曹光乔.农机农艺融合理论方法与实现途径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3):1-3.
[2]康丽清.农机农艺融合助推农机化发展[J].农业工程,2012,2(12):10-11.
[3]秦贵.浅议农机农艺融合问题[J].农机科技推广,2014:8-9.
[4]梅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湖北农机化,2012,2:17-18.
[5]何保军.我国应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J].商业经济,201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