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路径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los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某些大学生出现焦虑、迷惘等各种心理问题。为此,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指导和帮扶显得尤为必要,这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问题成因 解决路径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压力,产生很多心理困惑,如焦虑、自卑、失望、迷惘等,这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找工作。鉴于此,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调适进行了论述。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这是由于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失去心理平衡的结果,毕业生在参加供需见面会、面试、实习等求职经历的时候,引起强烈的心理波动,产生消极心理。一般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如用人单位招聘要求过高而感到担忧;性别、自身疾病或缺陷、性格内向、学历层次不高等不敢大胆求职等。这些焦虑情绪使他们在求职中屡遭挫折,往往导致紧张烦躁、意志消沉、不自信、对前途没有信心等,个别学生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做出极端行为。
  2.茫然心理
  茫然心态的表现如有些大学生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有些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条件一般的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从而错失良机等。这种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方式,容易引起大个别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等情绪,严重影响择业。
  3.依赖心理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不能准确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家庭、社会关系等谋求一份工作,据“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41.6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而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高达51.29%。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就业心理,容易导致依赖心理。
  4.逃避心理
  2014年大学毕业生高达727万人,面对就业人数多、就业环境不乐观等现状,不少毕业生选择了逃避,如有的把考研作为避开就业的契机;有的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灰心丧气,甚至全面否定自己,以至于产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啃老族”等不正确的想法。这种心理不仅影响毕业生就业,还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有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主观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许多观念发生了改变,从“铁饭碗”到合同制,从国家分配到自主择业,从终身制到多种就业选择等,这些改变要求抛弃传统择业观,每年国家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寻求发展空间,可是择业观念的转变还处于过渡期,存在各种不良观念,并影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注重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往往只看中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升职空间等眼前利益,对于志向、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考虑不周全,因而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追求安稳工作,缺乏挑战精神。每年很多大学生把稳定、福利待遇高等作为职业目标和人生选择,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艰苦职业,如今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不过2%。过于强调职业安稳性,长此以往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3)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增加就业难度。大学学习了四年的专业知识,找一份适合本专业的工作岗位是必要的,但在实现环境中,不少工作岗位与专业知识不完全吻合,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求职时,如果一味寻求本专业的工作岗位,而不考虑其他岗位,就会降低就业成功率。
  2.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今,独生子女较多,有些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愿望、个性、特长和能力等,导致子女在择业中产生矛盾心理。此外,一些贫困家庭、多子女家庭因家长疏于对孩子关心和教育,使心理素质较脆弱,当遇到挫折时,不能有效排解困难,难以及时调整心态,表现出畏难等心理问题,难以顺利就业。
  (2)社会上的负面影响。目前,全社会范围内尚未真正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一些企业的用人制度尚未完全落到实处,大学生择业中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如通过“走后门”、“关系户”等找到好单位;还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都影响了就业市场的稳定,使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平衡,导致他们的择业观出现嬗变,因而不能正确对待择业问题。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就业形势报告等形式展开,大多停留在思想教育和政策引导方面,而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学生个体的专门指导和咨询。同时,有些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深度了解,导致就业信息不通畅,就业信息来源分散,只是发布一些就业招聘信息或举办几场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就草草收场,使得某些毕业生在机遇来临时,缺乏展示自我的信心和能力,难以把握就业机会,可能导致不良就业心理问题。
  (4)就业法规体制不够健全。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就业法规体制,将导致实习生、学校与实习单位三方在学生利益受损时,责权不明晰。如学生参加毕业前实习,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实习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单位的一员,如果在实习期间遭遇劳动欺诈、意外伤害事故等,与实习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能否完全保障学生的利益?学生的利益受损由哪方负主要责任?就业协议书具有同劳动合同一样的法律效力吗?等等。这些问题在我国法律没有明确。不利于保障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客观上增加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压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路径
  1.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1)更新择业观念,顺应社会发展。目前,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少,但是还有相当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重要原因是毕业生没有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往往只注重工作本身能带来什么利益,过于追求高待遇、好环境的工作。为此,毕业生应及时调整择业心态,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观念,抛弃主观主义心态,朝着职业岗位需要的方向努力,使职业定位清晰。
  (2)勇于面对就业挫折,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看待挫折,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应试技巧问题;还是心理压力过大;是专业知识不牢固;还是缺乏求职经验等。要善于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症结,逐步调整就业心态,抛弃“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完善自我。
  (3)树立择业信心,积极参与竞争。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成功就业的前提。大学生对自己要有充分的认识,把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结合起来,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树立择业信心。这需要大学生注意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面对困难时,鼓励自己放下心理包袱,或者寻求老师帮助,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竞争。
  (4)学会心理调适,保持良好心态。心理调适是指运用心理学方法,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况。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求职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面对这些问题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大学生应该理智对待,调整心态,不断提高应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常常出现焦虑、不安、自卑等心态时,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舒缓不良情绪。一是宣泄法。焦虑和紧张时,可以向同学、朋友、心理指导老师或者亲人诉说自己的近况,并寻求指导和帮助,求得安慰和解脱。二是转化法。即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如用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三是慰藉法。即自我排解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无法改变客观现实,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努力使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解脱。
  总之,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要学会排解心理障碍,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复杂问题。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中获得成功。
  2.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自己,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共同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1)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具体要求如下:
  ①家长多了解当前就业状况。家长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收集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把国家经济政策、就业导向、行业发展、岗位要求与大学生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给予子女科学的指导。
  ②协助子女客观分析自身条件,找准就业目标。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可以帮助子女分析自身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等,以便有效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鼓励他们主动出击,积极参与,杜绝消极等待思想。如果择业失败,帮助其分析原因,调整择业心态。同时,鼓励子女多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早日适应工作环境。
  ③支持有能力、有意向的子女创业。目前,就业形式不仅是被动就业、主动就业,还有自己创业。作为子女的监护人,父母对子女的创业更需要关注、关心和支持,父母首先在精神上给予支持,鼓励时机成熟之时创业;再次,给予创业方面的资金支持,监督其合理使用;最后,帮助其策划创业方案,使创业行之有效。
  (2)加强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就业心理。良好的就业心理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关键。高校应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通过宣传栏、校园网、海报、广播等媒介,积极宣传就业心理方面的知识,使广大毕业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同时,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服务活动、举办就业心理健康讲座等,针对有就业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治疗,调适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走出就业心理困境。另外,积极倡导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心理测评体系,使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增强抵御挫折的心理能力,提高心理调适水平,增强就业主动性。
  (3)倡导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关系社会稳定,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关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用人单位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杜绝不正之风的干扰,为毕业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使其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二是家长和亲友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及时与他们联系和沟通,帮助他们处理择业中的困难,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三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加强宏观就业政策调控,监督企业用工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等现象;完善就业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帮扶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未就业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地区工作差别化待遇问题,等等,全力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顺利就业。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大学生群体都能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参考文献:
  [1]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59.
  [2]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3][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多年来,工程师出身的郭博达一向行事低调,其掌舵下的威达电集团,作为工控领域的领导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引入大陆市场,却鲜少见诸杂志报端。然而,这一状况近年来正悄悄发生变
GE健康科学位于瑞典乌萨普拉,总经理Magnus Hermansson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的部门并没有直接接受FDA(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的审查。这家工厂生产的是用于蛋白质分离和纯化的层析
吸毒是当今现代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近年来随着吸毒人员增多,过量吸毒引起中毒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本文总结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15例吸毒过量中毒患者的院前救护
中国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礼仪文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礼仪文化影响至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心态等各个层面。礼仪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岁时有礼,人生有礼,社交有礼。温情
摘 要: 《华阳国志译注》为今人阅读理解西晋地方志《华阳国志》提供了一个比较简易的本子,但书中的注释时有失误,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十条进行讨论。  关键词: 《华阳国志译注》 注释 失误  《华阳国志》成书于西晋,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对研究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地理沿革、政权更替、经济发展和民族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华阳国志译注》在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和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
通过目前我院高职教育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存在问题、课程重点及创新点进行分析,重新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实践教学力度,加大电子元器件的购买力度,聘请企
[目的]建立小儿化痰止咳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amousilTMC18柱,以乙腈-0.02%磷酸二氢钠溶液-三乙胺(5∶95∶0.1)(用磷酸调节pH值至2.7)为流动相,流速1 ml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内化过程。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现状,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享受改正错
[目的]探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阴道超声检查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术后病理证实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
痴呆是临床常见病,尤其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国内65岁以上老年痴呆发病率约为10‰,患病率为3.8%~4.0%,并仍在逐年增长。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中,痴呆的教学有其重要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