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改变教育理念,用“史料实证”来加强课堂深度、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抗日战争》为例,就史料实证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简述了史料实证进入课堂的意义,也归纳了实践中出现的争议,望对相关人士提供帮助。
关键词:史料实证;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课堂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了初步实践[1]。基于史料实证下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面就《抗日战争》为例,来探讨基于史料实证进入教学课堂的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1.史料实证教学的意义
在历史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史料实证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科目讲述的是过去时段发生的故事,历史向前发展,处于今天的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接触曾经的历史的,只有通过过往留下的资料才能一窥究竟。因此,前人留下的证据对于窥探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史料实证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深刻学生对历史的印象的作用。
1.1引起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基于史料实证下的课堂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对于历史的认同感,以《抗日战争》教学为例,笔者分别放置了日军侵华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我国领土地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三个时段的地图进行了对比,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基于这三张图片,学生们表示感受到了自己国家领土的重要性,寸土必争,增加了学生对于历史的认同感。引起了学生关于保卫祖国八年抗战的探讨。
1.2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讲述平型关大捷一节中,笔者放置了山西地形图,标注了平型关的所在位置,向学生们提问:如何合理的运用平型关地形进行战役才能取得胜利?引发了学生的激烈讨论,最后笔者给出了历史答案:“林彪率领的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本军队,以较小的伤亡取得胜利,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举国振奋,这一场地方性胜利给全面抗战胜利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运用实证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探讨。
1.3深刻学生对历史的印象
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笔者首先展示了日本的历史教科书,表示:送审本对于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只注解道:“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出现了许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接下来又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内容。同学们对于日本法西斯主义暴行表示义愤填膺,对于日本抹灭存在历史的行为表示了强烈谴责。当笔者放出南京大屠杀纪念墙图片时,同学们纷纷沉默。这样沉痛的历史,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史料实证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但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实践中存在着问题。
2.1史料的真实性
在准备授课之前,笔者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难题。在网络发展的如此迅速的今天,网络上出现了不少以激励、娱乐、以及捏造为目的的“史料”,出现了许多没有依据的“专家分析”。由于不了解网络上史料的真实性,让笔者在搜寻史料时浪费了许多时间。但更让笔者担心的是,网络上对于史料造假的不约束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因此,教师在运用史料实证教学的过程中,要仔细甄别史料真实性,以免给学生带来误导。
2.2争议性材料的运用
在此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整合了争议性材料:刘仲卿的《卢沟桥事变前日本根本没把中国当做假想敌》,文章探讨了卢沟桥事变是否为偶发事件,刘仲卿认为是前者。此篇文章的出现让学生们哗然,随后就文章产生了爆发性的讨论。随后笔者又引用了日本内阁广田弘毅在《国策基准》(1936年8月7日)中说的话:“根本国策是外交与国防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2]”最终得出结论:卢沟桥事变并非偶然事件,而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圈套”。笔者在运用争议性材料时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接着提出引证,让学生们分析了争议性材料的史料选择的草率和逻辑论证问题,并表示了史料对于历史的重要性。
笔者在选择材料时,有意保留了争议性材料,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解读与思考,有些学生在与笔者的辩驳过程中,开始倾向于争議性材料的立场,最后笔者拿出证据,才认识争议性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这给了笔者一个教训,在使用争议性材料时,学生是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的,教师要保证凭借证据说话,不能扰乱学生思维。历史是最讲究证据的,教师在选择争议性材料的时候,要保证逻辑自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否则会出现反效果。
3.结束语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史料实证对于历史教学具有推动意义,但运用不当也会出现不小的问题。望学校能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史料实证进课堂,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江子磐.“证实”与“证伪”构成“史料实证”的两个向度——基于一则“史料探究课”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8(10):84-87.
[2]罗永双.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史料实证;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课堂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了初步实践[1]。基于史料实证下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面就《抗日战争》为例,来探讨基于史料实证进入教学课堂的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1.史料实证教学的意义
在历史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史料实证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科目讲述的是过去时段发生的故事,历史向前发展,处于今天的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接触曾经的历史的,只有通过过往留下的资料才能一窥究竟。因此,前人留下的证据对于窥探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史料实证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深刻学生对历史的印象的作用。
1.1引起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基于史料实证下的课堂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对于历史的认同感,以《抗日战争》教学为例,笔者分别放置了日军侵华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我国领土地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三个时段的地图进行了对比,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基于这三张图片,学生们表示感受到了自己国家领土的重要性,寸土必争,增加了学生对于历史的认同感。引起了学生关于保卫祖国八年抗战的探讨。
1.2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讲述平型关大捷一节中,笔者放置了山西地形图,标注了平型关的所在位置,向学生们提问:如何合理的运用平型关地形进行战役才能取得胜利?引发了学生的激烈讨论,最后笔者给出了历史答案:“林彪率领的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本军队,以较小的伤亡取得胜利,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举国振奋,这一场地方性胜利给全面抗战胜利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运用实证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探讨。
1.3深刻学生对历史的印象
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笔者首先展示了日本的历史教科书,表示:送审本对于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只注解道:“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出现了许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接下来又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内容。同学们对于日本法西斯主义暴行表示义愤填膺,对于日本抹灭存在历史的行为表示了强烈谴责。当笔者放出南京大屠杀纪念墙图片时,同学们纷纷沉默。这样沉痛的历史,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史料实证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但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实践中存在着问题。
2.1史料的真实性
在准备授课之前,笔者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难题。在网络发展的如此迅速的今天,网络上出现了不少以激励、娱乐、以及捏造为目的的“史料”,出现了许多没有依据的“专家分析”。由于不了解网络上史料的真实性,让笔者在搜寻史料时浪费了许多时间。但更让笔者担心的是,网络上对于史料造假的不约束会给学生带来误导。因此,教师在运用史料实证教学的过程中,要仔细甄别史料真实性,以免给学生带来误导。
2.2争议性材料的运用
在此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整合了争议性材料:刘仲卿的《卢沟桥事变前日本根本没把中国当做假想敌》,文章探讨了卢沟桥事变是否为偶发事件,刘仲卿认为是前者。此篇文章的出现让学生们哗然,随后就文章产生了爆发性的讨论。随后笔者又引用了日本内阁广田弘毅在《国策基准》(1936年8月7日)中说的话:“根本国策是外交与国防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2]”最终得出结论:卢沟桥事变并非偶然事件,而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圈套”。笔者在运用争议性材料时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接着提出引证,让学生们分析了争议性材料的史料选择的草率和逻辑论证问题,并表示了史料对于历史的重要性。
笔者在选择材料时,有意保留了争议性材料,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解读与思考,有些学生在与笔者的辩驳过程中,开始倾向于争議性材料的立场,最后笔者拿出证据,才认识争议性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这给了笔者一个教训,在使用争议性材料时,学生是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的,教师要保证凭借证据说话,不能扰乱学生思维。历史是最讲究证据的,教师在选择争议性材料的时候,要保证逻辑自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否则会出现反效果。
3.结束语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史料实证对于历史教学具有推动意义,但运用不当也会出现不小的问题。望学校能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史料实证进课堂,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江子磐.“证实”与“证伪”构成“史料实证”的两个向度——基于一则“史料探究课”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8(10):84-87.
[2]罗永双.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