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建筑朝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因而相应的结构形式也复杂多样。高层建筑的特点是层数多,高度大,结构类型多样,体型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工艺技术要求高,材料用量多,施工工期长,专业性强,工序多,交叉作业多,结构自重大,受力特点、设计依据与一般多层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对结构的安全度要求特别高,对工程结构的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特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近些年为了能够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楼层高度的攀升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从而高层房屋建筑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对于高层房屋建筑的定义是从2005年开始,规定超过10层住宅建筑以及高度超过24米的其他民用建筑。高层建筑大多都与相邻建筑物毗邻较近,所以对地基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而且对施工机械的要求也较高,高层房屋的施工工艺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影响很大。
一、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特点
1、高空作业较多
高层房屋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高度大,建筑物体的运输量较大,在进行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作业过程中,有大量的材料、制品、机具设备和人员的运输问题需要处理。由于高层建筑施工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在进行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人员高空安全保护,要对水电、通讯等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防止物体坠落,以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意外。
2、施工技术和机械要求高
国内的低层和多层建筑一般以砖混结构为主,而高层房屋建筑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多是框架结构或者框剪结构,并有逐渐发展为钢或者钢混结构的趋势。这就在高层房屋建筑结构施工中混凝土以浇筑和绑扎钢筋为主要施工工艺,并且牵扯到浇筑混凝土的模具,在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模具的拆除也要有较高的施工技术,所以一系列的工业化模板和高性能混凝土以及钢筋的链接等都是施工技术较高的工艺。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对施工机械的要求较高,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尤为重要,在浇筑混凝土时采用自动化高抛免振捣方法施工,还有施工中的需要替身能力和范围以及稳定性更高的塔吊,在高空塔吊中作业还需要考虑风力的影响,钢筋在施工中时都是人工焊接或者绑扎,施工钢筋和混凝土结构脱落也会影响高层房屋建筑施工。
3、基坑稳定性要求高
在高层房屋建筑中基础埋深较大,基坑支护成为安全施工极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在工程中基坑支护的施工是个关键的内容,要给予重视。必须对基坑进行施工时我们必须考虑很多外在因素以及施工工艺。还要根据工程的进度以及施工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环境对基坑支护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高层房屋建筑基坑工程的需要,综上所述,高层房屋建筑基坑支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基坑支护的安全问题是整个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事情,基坑支护要做到安全可靠,不然地基矢稳不止会影响工程本身并且会对临近建筑物造成破坏。
(2)在对基坑支护施工时要注意空地上高压电线以及地下的可能有的城市煤气、水管、电缆等地下管线,基坑支护如果失稳施工时将会导致巨大的损失。
(3)对于在市区中施工的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时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基坑支护时要尽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来降低噪音并且注意废弃物的存储。
(4)城市内的施工一般工期紧、场地小,因此,事先需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安排,这样可以减少施工期间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事故。
二、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
1、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测量控制
由于高层房屋建筑的层数多,高度高,对施工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故在工程开工前应制定好施测方案,确定好测量仪器,根据施工方案建立好施工控制网;将高层建筑控制轴线及时投影到建筑面层上,然后根据控制轴线作柱列线等细部放样,以备绑扎钢筋,立模板和浇筑混凝土之用;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一般采用外控法和内控法相结合,当采用外控法投测轴线时,应每隔数层用内控法测一次,以提高精度,减少竖向偏差的积累;当用内控法时,一般用激光铅垂仪法,必须在首层面层上作好平面控制,并选择四个较合适的位置作控制点或用中心“十”字控制,在浇筑上升的各层楼面时,必须在相应的位置预留200mm×200mm与首层层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小方孔,保证能使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但必须经过校对和复核,以确保准确无误。
2、基础施工
高层建筑需要更强的水平载荷承受能力,為了防止建筑物的倾斜、水平滑移、地基的沉降等问题发生,对高层建筑中的基础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主要有土方开挖、基坑的支护、基础混凝土浇筑等工作。
(1)土方开挖前,要对地形、地质、水文等信息进行处理,以便选择最合适的开挖方式,编制最优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根据开挖工程规模、土石特性、工作条件等选取最适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做好弃渣、弃土的处理工作,不可随意倾倒,最好用于铺路、造地还田,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做好施工排水措施,施工用水、地下水等要及时排出,避免基坑积水,创造最好的施工条件。
(2)基坑支护可以减小基底回弹,节约施工空间,保护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在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存在极限状态时,要求施工人员工作必须达到安全标准,质量要高,避免结构受弯破坏,嵌入深度要符合标准要求,增强挡土结构的抗压力,针对不同被支护土体类型选择合理的支护结构形式。
三、高层房屋建筑混凝土的强度控制
1、配合比的选定
工程开工前,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待级配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就在于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相符,故尚需进行试验试配调整和现场砂石实际含水率调整方能确定砼的配合比。有资料统计显示,若因砂的含水率增多,砂率下降2%—3%,混凝土强度将下降15%—20%,而水泥数量的影响为5%—20%,石子及砂土的级配影响为5%—20%;水灰比影响为多增1%,强度降低5%—10%,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严格执行初步配合比计算和基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2、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房屋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工程施工的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对浇筑量大的大体积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昼夜、养护时间要求、覆盖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采取措施,同时注意根据规定不同水泥品种和砼的要求确定养护时间,对于大体积砼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控温措施,不漏主要关键细节。另外也要加强养护期的督查。
3、加强混凝土强度评定
剔除试块制作的不规范现象。《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规定,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一个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试块的制作应在浇筑地点随机抽取,不能弄虚作假,保证试块的真实性。
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蓬勃兴起,其结构形式日趋复杂,建造难度也日渐增大,但我相信随着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高层建筑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也将成为城市发展壮大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纪晓蓉 浅析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体会[J].科技创新导,2011(08).
[2] 李红旗 高层建筑房屋防止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09(12).
[3] 陈宁 高层房屋建筑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1(07).
关键词: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特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近些年为了能够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楼层高度的攀升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从而高层房屋建筑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对于高层房屋建筑的定义是从2005年开始,规定超过10层住宅建筑以及高度超过24米的其他民用建筑。高层建筑大多都与相邻建筑物毗邻较近,所以对地基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而且对施工机械的要求也较高,高层房屋的施工工艺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影响很大。
一、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特点
1、高空作业较多
高层房屋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高度大,建筑物体的运输量较大,在进行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作业过程中,有大量的材料、制品、机具设备和人员的运输问题需要处理。由于高层建筑施工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在进行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人员高空安全保护,要对水电、通讯等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防止物体坠落,以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意外。
2、施工技术和机械要求高
国内的低层和多层建筑一般以砖混结构为主,而高层房屋建筑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多是框架结构或者框剪结构,并有逐渐发展为钢或者钢混结构的趋势。这就在高层房屋建筑结构施工中混凝土以浇筑和绑扎钢筋为主要施工工艺,并且牵扯到浇筑混凝土的模具,在混凝土达到强度要求,模具的拆除也要有较高的施工技术,所以一系列的工业化模板和高性能混凝土以及钢筋的链接等都是施工技术较高的工艺。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对施工机械的要求较高,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尤为重要,在浇筑混凝土时采用自动化高抛免振捣方法施工,还有施工中的需要替身能力和范围以及稳定性更高的塔吊,在高空塔吊中作业还需要考虑风力的影响,钢筋在施工中时都是人工焊接或者绑扎,施工钢筋和混凝土结构脱落也会影响高层房屋建筑施工。
3、基坑稳定性要求高
在高层房屋建筑中基础埋深较大,基坑支护成为安全施工极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在工程中基坑支护的施工是个关键的内容,要给予重视。必须对基坑进行施工时我们必须考虑很多外在因素以及施工工艺。还要根据工程的进度以及施工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环境对基坑支护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高层房屋建筑基坑工程的需要,综上所述,高层房屋建筑基坑支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基坑支护的安全问题是整个高层房屋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事情,基坑支护要做到安全可靠,不然地基矢稳不止会影响工程本身并且会对临近建筑物造成破坏。
(2)在对基坑支护施工时要注意空地上高压电线以及地下的可能有的城市煤气、水管、电缆等地下管线,基坑支护如果失稳施工时将会导致巨大的损失。
(3)对于在市区中施工的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时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基坑支护时要尽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来降低噪音并且注意废弃物的存储。
(4)城市内的施工一般工期紧、场地小,因此,事先需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安排,这样可以减少施工期间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事故。
二、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
1、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测量控制
由于高层房屋建筑的层数多,高度高,对施工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故在工程开工前应制定好施测方案,确定好测量仪器,根据施工方案建立好施工控制网;将高层建筑控制轴线及时投影到建筑面层上,然后根据控制轴线作柱列线等细部放样,以备绑扎钢筋,立模板和浇筑混凝土之用;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一般采用外控法和内控法相结合,当采用外控法投测轴线时,应每隔数层用内控法测一次,以提高精度,减少竖向偏差的积累;当用内控法时,一般用激光铅垂仪法,必须在首层面层上作好平面控制,并选择四个较合适的位置作控制点或用中心“十”字控制,在浇筑上升的各层楼面时,必须在相应的位置预留200mm×200mm与首层层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小方孔,保证能使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高层建筑施工测量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但必须经过校对和复核,以确保准确无误。
2、基础施工
高层建筑需要更强的水平载荷承受能力,為了防止建筑物的倾斜、水平滑移、地基的沉降等问题发生,对高层建筑中的基础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主要有土方开挖、基坑的支护、基础混凝土浇筑等工作。
(1)土方开挖前,要对地形、地质、水文等信息进行处理,以便选择最合适的开挖方式,编制最优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根据开挖工程规模、土石特性、工作条件等选取最适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做好弃渣、弃土的处理工作,不可随意倾倒,最好用于铺路、造地还田,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做好施工排水措施,施工用水、地下水等要及时排出,避免基坑积水,创造最好的施工条件。
(2)基坑支护可以减小基底回弹,节约施工空间,保护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在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存在极限状态时,要求施工人员工作必须达到安全标准,质量要高,避免结构受弯破坏,嵌入深度要符合标准要求,增强挡土结构的抗压力,针对不同被支护土体类型选择合理的支护结构形式。
三、高层房屋建筑混凝土的强度控制
1、配合比的选定
工程开工前,一般均要按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到法定试验机构做级配试验,待级配报告出来后,根据级配做配合比试验(实验室配比),在实际施工时照此执行。但问题就在于级配与现场施工过程中是否相符,故尚需进行试验试配调整和现场砂石实际含水率调整方能确定砼的配合比。有资料统计显示,若因砂的含水率增多,砂率下降2%—3%,混凝土强度将下降15%—20%,而水泥数量的影响为5%—20%,石子及砂土的级配影响为5%—20%;水灰比影响为多增1%,强度降低5%—10%,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严格执行初步配合比计算和基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2、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房屋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工程施工的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对浇筑量大的大体积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昼夜、养护时间要求、覆盖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采取措施,同时注意根据规定不同水泥品种和砼的要求确定养护时间,对于大体积砼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控温措施,不漏主要关键细节。另外也要加强养护期的督查。
3、加强混凝土强度评定
剔除试块制作的不规范现象。《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规定,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一个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试块的制作应在浇筑地点随机抽取,不能弄虚作假,保证试块的真实性。
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蓬勃兴起,其结构形式日趋复杂,建造难度也日渐增大,但我相信随着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高层建筑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也将成为城市发展壮大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纪晓蓉 浅析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体会[J].科技创新导,2011(08).
[2] 李红旗 高层建筑房屋防止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09(12).
[3] 陈宁 高层房屋建筑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