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教化过程中的“教、理、行、果”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an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庆祝大会和嗣后中共中央17届6中全会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蓝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它吹响了中华民族伴随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伟大复兴的号角,这必然鼓舞和策励海内外中华儿女,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共同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而奋斗。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传统和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吸纳外来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易经》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我们的先辈始终坚持以文教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养心”。中华文化中,文化与教育具有同根性,主张“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是一种提升生命品质的教育的文化,是教育人作圣作贤的文化。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有五千年的长治久安,这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难以望其项背的。我们作为后辈,怎能不从内心升腾起对先贤的崇敬。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列强入侵,它们力图先消灭中华文化,以达到消灭中华民族的目标。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作为其文化内在精神,把自然物质世界,乃至中国,作为戡役施威的对象。西方文化中的庸俗唯物论、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竞争哲学等等肆虐于中华大地,而以西方为师的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也逐渐淡薄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以至丢弃了自己民族的固有的高度发展的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产生了现代危机。
   当今世界,占据了文化高地的西方文化,以其数量甚巨的文化产品加速了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念的侵入。历史和现实不断地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觉醒首先应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力量首先表现为文化的力量。现在中国到了民族复兴的时候了。我们要清醒地认清,不能在文化上再受西方的忽悠和欺骗了。美国有真民主吗?举一例足以证明美国并不民主。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是终身制,从走马上任到老死,他们是宪法的最终解释者。这是专制!美国是人权捍卫者吗?美国农业基本上只有地主,已没有了所谓农民了。一年复一年,比如每到水果采摘季节,地主到有远来的大量墨西哥人的劳力市场雇工。议定工作时间和报酬后,在工作期间,地主既不给工人提供住所,也不提供食品,工人夜间栖息在自己的破车里。有些正直美国学者说,这是美国的现代奴隶制,比历史上的黑奴制还不人道,因为奴隶主还得给黑奴提供住所、饮食和日用品等。要知道,美国的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即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美国的盟国,才得以废除。美国黑人(非洲裔美国人)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获得了民权。现代奴隶制和长期的种族歧视就是美国捍卫的“人权”。美国的政治制度是为极少数富人服务的制度安排。美国到别的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却侈谈这是保卫“美国利益”。俄罗斯总理普京说,美国借助美元的垄断地位,享有着借钱挥霍,然后过着滥发美元赖账的美好日子,成为可耻的美元垄断地位的寄生虫。这就是美国给整个世界带来的伤害。美国吹嘘所谓公平和正义。然而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一项调查显示,最富有的20%美国人占有美国全部税后年收入由1979年的43%增至2007年的53%;最不富有的20%美国人则由7%降至5%。这说明美国社会越来越不公平了。《春秋左传》讲“不义而强,其毙必速。”(不合道义而强大,他的失败一定很快)美国现在正在步大英帝国的后尘。
   我们要向古圣先贤请教。《管子》讲“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对当今有怀疑的,就考察古代,对未来不知道的,就回顾从前。各种事情的发生,途径不一,而同归一理,古今是相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五千年来具有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特点,并且具有着一以贯之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这种具有恒常意义的文化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这种文化不同于近代美国的那种关注实用而忽略精神、注重当下而轻视长远的文化。我们该回头了,不能再过无根的生活,要自觉呵护和坚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形成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文化观。这是我们伟大而严峻的文化任务,民族复兴的大事。
   前些日子,一位名人在香港媒体上演说,说让少年儿童背诵《弟子规》未见成效,不如让孩子们学唐诗宋词;又说孔子学院在海外办了不少,却收效不显著。这反映了实际情况,但遗憾的是误读了中华传统文化。笔者这里谈谈《弟子规》如何学习和孔子学院如何开办,旨在阐明本文主题:慈善教化过程中的“教、理、行、果”。古圣先贤提倡“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弟子规》是儒家的扎根教育。《周易·蒙·象》讲“蒙以养正,圣功也。”(在蒙稚的时候,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是造就圣人之路)。中国古代教育中以家庭教育为重。家庭教育做的是“童蒙养心。”《弟子规》教的是孝亲尊师,博爱济世。早在尧舜时代就提出了“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母同孩子的亲爱生于天性,培养孩子懂得亲爱,持续一辈子不变,并将这种亲爱扩大到他人,及至社会和国家。这就是“凡是人,皆须爱”,把孩子的爱心呼喊出来。而且“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理应互相爱护,不能斗争和伤害。《弟子规》是培养孩子心地厚道,对一切人、事、物能真诚地恭敬,感恩;培养孩子礼让,谦让,把“仁义”看得重,对“利”看得轻,长大了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弟子规》怎样学?《荀子·劝学》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君子学习,听进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行动上,端庄地说话,谨慎地做事,全部可以作为人们的表率)家庭教育中,父母这样学《弟子规》,孩子才能这样学。首先是父母学好,将《弟子规》360句都落实在生活中和处事待人接物中,在孩子面前做出好榜样。《弟子规》是父母的身教。倘若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做不到,教孩子去做,只会引起逆反心理,孩子会说“你教我做,你们都不做,你们骗人。”父母做不到,是因为不能自律,心不正,有邪念。《论语》讲“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讲话大言不惭,要付诸行动是困难的。)其结果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这是父母和知行脱节。父母所知的理与父母所行不能相应,不能融为一体。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中讲,这会“增长邪见”。为什么说会增长邪见?因为你必须寻找一些歪理来粉饰自己。所以古代教育强调知、行相应,知、行并重。知是明理,懂得了甚深的义理;真正生起信仰之心,认真践履。否则只教孩子背诵,那是白学了。经父母身教,孩子做到了,长大会兼善天下。做不到,即使熟读四书五经,也只能做只为学术,不为修身的学者专家。《弟子规》培育了孝道,从孝敬父母,扩大到恭敬老师,再扩大到恭敬一切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长治久安、下下太平的大道理。所以《弟子规》是儒家的根,不仅要背诵好,而且更重要是践履好,待人接物不违背这个“根”的规矩和义理,从小有正念,没有邪念,从小养成诚意、正心。令人痛心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已丢掉一个多世纪了。而且可怕的是,我们对《弟子规》乃至传统文化有着太多的误读,而误读可能成为瞽说,以讹传讹。
   古圣先贤对于教育和文化,要求做到“教、理、行、果”。“教”是教学;“理”是理论根据;“行”是把“教”和“理”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在我们处事接物上;“果”是结果,讲的是你得到受用,眼前的利益是能离苦得乐,转烦恼为智慧,更还有将来的利益,是转凡为圣。所谓成圣,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古圣先贤也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信、解、行、证”,比如对于《弟子规》,父母要真信,有正确的理解和领悟,然后真诚地践履,最后证明所信、所解、所行是真实无误的,而达到完全的信仰。然后再教孩子,言行一致地教孩子。古时几乎人人都能将道德、慈善观念加以实践。今人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家庭教育被疏忽了,扎根教育荡然无存了。现在的家庭教育交给充斥杀、盗、淫、妄(语)的电视、电脑和游戏机了。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处在存亡、断绝的边缘。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我们要认识这个机缘。
   关于孔子学院的事,据报载,有近150个国家与我们展开政府间文化交流,在海外办有350多所孔子学院。为什么孔子学院收效不显著呢?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合格的、能胜任的办学人才。人才是事业之本,兴业之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象地说明人才不是速生的。孔子是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圣人。孔子是中国和世界的精神领袖,孔孟之道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位外国学者曾在诺贝尔奖领奖大会上说,人类如果想在21世纪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孔子学院建立的初衷可能是让全球的人能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的仁爱思想的滋润,都有机会闻到孔孟之道。《礼记·儒行》中讲“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为楷”(与当代人住在一起,思想却与古人相契合;在今世做的事,后世将作为楷模。)孔子学院的开办就是起思想与古人相契合的作用。因此应聘担任孔子学院的院长和教师的原则应该是有志于此道者,并能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事业。他们是能持续中华文化慧命的种子,才能开花结果。从事孔子学院的教育需要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信仰。德国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中写道:“真正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古代孔孟之道的教学首先是阐明儒家的文化之“根”,即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它们是数千年来变化中不变的原则。“五伦”已如前所述;“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只有37个字,容易记住,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不会有误。这37个字表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其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孔子学院的院长,教师理应信仰儒家文化的“根”,有主体自觉。校长、教师本身就应是“仁者”。你教孔孟学说,你心里要真有孔子、孟子,心正,念头正。你真能发心,以爱心报中华民族的恩,报世界人民的恩,把孔孟之道在自己身上示演给学生看,从你身上认识到孔孟之道,学你那样学孔孟之道的样子。你要能在自己身上彰显一种中华优秀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特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并以此形象教化外国学生,让他们感悟到世界不同族群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尤其领悟古圣先贤讲的“无缘大慈”(对一切众生的慈悲是无条件的。为什么无条件呢?因为我与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和“同体大悲”(尽虚空,遍法界同一个本体,所以大慈大悲是清净的,平等的),能互相合作,共同维系世界和平。这样,院长、教师与外国学生都能“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了要做到,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很受用,自然从内心若泉水一样喷涌出快乐悦情。因此,即使教《论语》或《孟子》或其他经典,不只是做注解式和白话翻译式的教学,而是守护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气质。
   开办孔子学院是走向世界,传播中华五千年积累与传承的优秀文化,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易经》讲“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人类不同的族群可以在人类文明的精神层面上融合共享,孔子学院做的是推动世界走向文明的融合,而绝非像美国学者讲的走向文明冲突。然而开办孔子学院须慎行,先在国内办,培养出一批拥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院长和教师。他们作为教育主体,首先从自身这一要素着手,自己认同和主动践行孔孟之道,融入自己品言行举止中,塑造可亲可敬的育人形象,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熏陶受教育者——外国学生。
   从学《弟子规》和在海外办孔子学院未获预期效果的事情中告诉我们,慈善教育的整个过程要贯穿“教、理、行、果”和“信、解、行、证”。古圣先贤以真智慧创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五千年文化,保证了五千年的长治久安。这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难以做到的。只有中国。我们怎能不由衷地升起真诚的敬意。然而现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儒释道都衰弱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也式微了。而孝道是从孝父母开始,以致孝敬天下父老,爱一切人。据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给老年父母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和精神负担。文化的总体发展,包括慈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五千年沉积的传承和创新。传承是为了创新,创新则是基于传承。中华民族只有以优秀文化来引领,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就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讲“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只有靠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教”。这是一位学贯东、西的史学大家的话。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教能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是指中国传统的扎根教育能实现这个目标。古圣时贤都认为中国的扎根教育是践行儒家的根《弟子规》,道家的根《太上感应篇》和佛家的根《十善业道经》。《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各篇都字数不多、言简意赅,将伦理、道德、因果讲得理事圆融,并易于朗读和背诵,方便在全国男女老少中广泛普及。普及才能有大的效果,有效果,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华严经等经典则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只有少数知识分子能够研读,其社会影响有限。扎根教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做老实厚道的人,做有大爱之心的人,乃至成圣成贤。这可以救世界,不是说靠从学术上能读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和佛家的华严经、法华经等而成为只教不行的学者专家。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教学具有同根性。在传统教育中,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和因果教育是并重的,是三位一体的。现今我们忽视了因果教育。儒释道经典中都教人认识和相信因果定律。《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或积不善是因,余庆或余殃是果。既有余庆或余殃,当然有积善者的本庆、积不善者的本殃,而余庆或余殃是子孙所得。《易经》讲“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德行鄙薄而地位尊贵,智能浅陋而图谋宏大,力量微小而责任重大,很少不遭到灾祸的)《尚书》讲“作善,降之百祥;行不善,降之百殃。”《春秋左传》讲“不义而强,其毙必速。”(不合道义而强大,他的失败一定很快)《荀子》讲“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荣辱的到来,必定与品行好坏相应)《老子》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对人不偏爱,永远帮助做善事的人)道家的根《太上感应篇》是专门阐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相和道理。佛家讲三世(前世、今世、来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以一个人现实生命果报为中心,来阐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善得善报或作恶得恶报。自古以降,古圣先贤强调,因果教育是治国之本。认识到因果定律的人会有敬畏心,畏惧心,不仁不义的事不能做,并追求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我们的慈善教化一定要贯穿于“教、理、行、果”或“信、解、行、证”的过程,才会卓有成效。在这教化过程中,愿我们能放下虚伪,学会真诚;放下染污,学会清净;放下傲慢,学会平等;放下愚痴,学会正觉;放下自私,学会慈悲。这样中华慈善文化的新辉煌会指日可待。
其他文献
2010年元旦那天,天气阴沉沉的。早上7点15分我走出家门,前往仓前街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昨天与一位学生约好了利用这个休息日和他谈心、交流。出来匆忙,忘了带手机、手表,也没顾得上吃早餐。  2007年5月瑞安市“关工委”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咨询站”,有心理咨询师免费给青少年做学习生活上的心理辅导,我是其中一名义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但成长过程中谁也不可避免会遇到迷惘、困惑甚至伤
5月18日,深圳华强北赛格大厦出现晃动现象,现场人员疏散,多部门介入调查。20日又出现晃动。21日,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发布通知,暂停所有业主、商户、租户进出赛格大厦写字楼和电子市场。  一座摩天大楼的晃动引发全国关注。  “摩天大楼是经济效率、财富、形象的象征,但也存在低使用率、耗能、高碳、安全疏散难等诸多问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刘磊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长沙83
自去年7月份通过天津市公益岗位招聘入职至今,到南开区慈善协会工作已经过了半年时间。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初到基层慈善协会工作,我有过目睹困难群体生活窘境时发自心底的无限怜悯,更有过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展露笑颜时内心流露的一丝欣慰,有过遇到困难时的迷茫,更有过克服困难时的喜悦。工作过程中的困难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其中的成功亦勉励我不断积极进取。可以说,我为慈善工作贡献着自己绵薄之力的
我喜欢宁静的生活,但又乐于享受欢乐热闹的家庭气氛。我热爱自己的生活,同时不断努力着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靠近。  高考也结束了,我那颗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心,也终于可以平静下来了,我可以真正的享受生活。  高三的时候,过着“非人类”的生活,除了吃饭学习就是学习吃饭,睡觉成了极为奢侈的东西,那时候就是盼着真正的睡上一觉,没有闹钟,没有父母催促,没有“杂念”的睡到自然醒。那段日子是苦涩的。我根本没有权利和时间
现如今慈善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在我们的校园里,慈善似乎被遗忘了……  我常常看到一些同学不认真学习,天天在校门口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带到教室里玩。上课时不是这样东西不见了,就是那个东西没带。你平时不总是浪费零花钱吗?为什么还会缺少学习用品呢?  我也看到有的同学上课时一样玩具被老师没收了,就这样一直买,老师就一直收,你家钱多吗?你在为灾区捐钱的时候,怎么不多捐一点呢?我希望同学们千万不
近一年多来,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心基金的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地震灾区进行深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邀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对陕、甘、川三地灾区15所学校进行了全面调研,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教育状况的爱心教育方案。注资约150万元人民币,组织德育专家对陕甘川三省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教师进行系统的爱心教育培训,并辅助各地教师实施爱心教育实践。   自2010年1月27日起,中华慈善总会宝马爱
姐夫打开了我姐姐衣柜最下面的一只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纸包。他说道:“这是一件你姐姐的内衣。”他打开纸包递给我。里面是一件精致的手工缝制的丝绸内衣,饰有蛛网花边,上面还挂着一个标着天价的价格牌。  “这是我们第一次去纽约时买的,至少是八、九年以前的事了。她从不穿它。她要留到特别的场合才穿。唉,我想现在是穿它的时候了。”他拿过内衣,放在床上的其他衣服上,我们准备把这些衣服送到殡仪馆。他的手在柔软的丝绸
本文记述的是一件感人肺腑的事情,一位远在天津求学的新疆学子,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遇到了令她终生难忘的营救行动。她从最初的绝望和无助到现在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突发的病变     2009年国庆节,恰逢祖国60岁生日,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七天长假,人们享受着平日里难得的悠闲。在这期间,天津市慈善协会常务副会长赵玉衡接到一位南开大学教授的电话,有
爱心不能有标杆、不能有标准,如果非要给爱心的道德原则设一个标准、架一个标杆的话,那这个标准就应该是符合整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力所能及的平均道德水平,使大多数愿意做有德者的人感到能愉快胜任。安慰,是所有语言中最甜美的一种;捐赠,是所有善行中最感人的一幕。我们深深懂得,仁慈的爱心是人间美好的绿洲。一点点的爱心,胜过大段的华丽语言。一份小小的捐赠,可能改变一个患难者的一生。灾区人民更需要的是我们的行动!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指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要不断发展壮大一个地方的慈善事业,必须提升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正因如此,每年岁末,在总结一年工作、制定新一年工作目标时,常山县慈善总会总将公信力的提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基层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立足于平时的工作并结合实际,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可以提升慈善公信力。    慈善工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