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取超早期急诊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NIHSS)、生活活动能力(MBI)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治疗后3、7、14天,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可增强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安全性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急骤,如不及时治疗,存活者多留下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等并发症,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及时有效的再通治疗,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手段。静脉溶栓主要是恢复血流措施,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和替奈普酶。但rt-PA价格昂贵,目前在我国基层医院难以普及,现认为有效挽救半暗带组织时间窗为4.5 h内或6 h内,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协会发布的最新指南使用rt-PA的适应症仍为发病或最近时间仍为4.5h内的急性脑梗死 [1]。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证实使用尿激酶溶栓对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2] ,且其价格低廉,是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根据溶栓治疗途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8.46±5.72岁,溶栓时间窗3.16±0.43,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年龄61.83±6.14岁,溶栓时间窗3.42±0.35,两组性别、年龄、溶栓时间窗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诊断标准[3];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6小时;首次发病;临床资料完整且认知功能正常。②.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者;头颅CT或MRI显示脑出血;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治疗依从性差;合并其他溶栓禁忌症;临床资料不全。所有病例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清除氧自由基、促进脑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等基础治疗,随后根据分组进行对应干预。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每次100IU/Kg,每日2次,皮下注射。观察组予尿激酶溶栓治疗,100万单位溶入10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每日1次。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②.疗效评定依据《内科学》拟定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患者无明显语言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NIHSS评分降低≥90%;显效:症状、体征改善,轻度语言障碍,肢体运动障碍,NIHSS评分降低46%~89%;有效:明显的语言障碍,面瘫及肢体运动障碍,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无明显疗效或恶化。③.依据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 d的日常活动能力,含10项,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④.比较两组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5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64.44%,X2=11.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比较 治疗前,两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14 d,研究组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67%,对照组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或软化。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4-5]。在梗死发生后,脑组织坏死区和脑组织可逆损伤区之间是缺血半暗带,该部分的脑细胞已经发生电衰竭,但还没有完全能量衰竭,存有少量血液循环,部分组织结构相对完整,若此时能得到血液供应,就能恢复其原有的形态和功能。如脑组织持续严重缺血,则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发作时间小于6h,尤其在3~4.5h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血栓,疏通堵塞的血管,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流供应,从而恢复该部分脑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6-7]。
关键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安全性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急骤,如不及时治疗,存活者多留下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等并发症,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及时有效的再通治疗,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手段。静脉溶栓主要是恢复血流措施,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和替奈普酶。但rt-PA价格昂贵,目前在我国基层医院难以普及,现认为有效挽救半暗带组织时间窗为4.5 h内或6 h内,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协会发布的最新指南使用rt-PA的适应症仍为发病或最近时间仍为4.5h内的急性脑梗死 [1]。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证实使用尿激酶溶栓对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2] ,且其价格低廉,是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根据溶栓治疗途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8.46±5.72岁,溶栓时间窗3.16±0.43,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年龄61.83±6.14岁,溶栓时间窗3.42±0.35,两组性别、年龄、溶栓时间窗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诊断标准[3];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6小时;首次发病;临床资料完整且认知功能正常。②.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者;头颅CT或MRI显示脑出血;合并严重意识障碍;治疗依从性差;合并其他溶栓禁忌症;临床资料不全。所有病例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清除氧自由基、促进脑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等基础治疗,随后根据分组进行对应干预。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治疗,每次100IU/Kg,每日2次,皮下注射。观察组予尿激酶溶栓治疗,100万单位溶入10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每日1次。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②.疗效评定依据《内科学》拟定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患者无明显语言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NIHSS评分降低≥90%;显效:症状、体征改善,轻度语言障碍,肢体运动障碍,NIHSS评分降低46%~89%;有效:明显的语言障碍,面瘫及肢体运动障碍,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无明显疗效或恶化。③.依据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 d的日常活动能力,含10项,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④.比较两组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5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64.44%,X2=11.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比较 治疗前,两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14 d,研究组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67%,对照组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坏死或软化。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4-5]。在梗死发生后,脑组织坏死区和脑组织可逆损伤区之间是缺血半暗带,该部分的脑细胞已经发生电衰竭,但还没有完全能量衰竭,存有少量血液循环,部分组织结构相对完整,若此时能得到血液供应,就能恢复其原有的形态和功能。如脑组织持续严重缺血,则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发作时间小于6h,尤其在3~4.5h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血栓,疏通堵塞的血管,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流供应,从而恢复该部分脑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