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多榆树。这种树很怪,每到春天不见开花,枝条上挂满了一串串种子,小小的、圆圆的,种子周围是一圈薄翼(便于随风飘荡),形状像极了铜钱,因此得了个榆钱的名字。小时候常听奶奶说,老北京人到春天必吃的一种吃食是“榆钱儿糕”。现在榆树少了,榆钱也少了,榆钱糕用现在的话说,成了“传说中的”东西了。
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三月榆初钱时,采而蒸之,和以糖,谓之榆钱糕。四月以玫瑰花为之者,谓之玫瑰饼。以藤萝花为之者,谓之藤萝饼。皆应时之食物也。
过去的人比现在更会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古时没有蔬菜大棚,可是,古人吃的都是新鲜、应季的时令食品,更是天然健康。别说,小时候我还真吃过奶奶、姑姑给做的藤萝饼。把那淡紫色的花瓣与糖、面和在一起,再蒸,真是一道美食。我小时候,大家的经济条件已经稍好,在正餐之外有条件做点心。可是,过去在大众中流传更广的榆钱糕可不是甜滋滋的点心,而是咸口的。
榆钱糕可不像春饼,它虽然也是专在春天吃,但却不是一种节令食品。在旧时的京城,即使有钱人家,也买不到什么新鲜的蔬菜水果吃,所以过去穷人富人都吃榆钱糕,吃榆钱成了社会各阶层普遍流行的饮食习俗。
春天,北京地里的菜才刚刚生长,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候榆钱成熟了。榆钱是榆树开完花后,结的树子,树子的周边又有一层类似薄膜的东西。到了成熟时节,一棵树能结出成千上万的树子,一阵风吹过,轻巧的榆钱就会漫天飞舞。因为树子在中间,薄膜在周围,圆圆的,很像旧时用的铜钱,所以北京人就管它叫“榆钱儿”。
对于生活困难的穷苦家庭来说,摘榆钱吃,既天然美味又不用花钱,而且当菜当主食都可以吃,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食品。当菜吃一般是洗干净凉拌,一定要放盐,然后根据个人口味放醋、酱油都行,有条件的还可以放香油。主食一般就是榆钱儿糕。制作榆钱儿糕要先把榆钱洗干净,然后与玉米面一起和,这时候可以放盐,也可以不放,全凭个人口味。面和得别太湿,然后上锅蒸。应该说榆钱儿糕挺好做的,好不好吃就不敢说了。在过去,对于穷人家庭来说,春天能有的吃,还省钱,已经是很不错了。
榆树对人的贡献,不只是榆钱,嫩的榆树叶子和嫩的榆树皮都能吃。据家里老人回忆,过去还专门有人把榆树的嫩皮磨了面,然后摻上高粱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面、白薯面的一种或几种,用来包饺子。之所以无论什么面都要掺上榆树皮面,是因为有了它,面才黏煳、好包。
现在物质丰富,可吃的东西那么多,不需要去扒树皮、揪树叶,而且基于环境保护理念,也不能毁树,于是这种吃食就渐渐淡出我们的餐桌。或许城里人来自五湖四海,对榆钱糕不熟悉。在农村里,到了春天还有吃榆钱糕的习俗。
现在城市环境越来越好,树木越来越多。春天,我在北京的街道看到不少榆树,还有榆钱,像北京过去春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