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蛋”的困惑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2010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呜——呜——”
  刚进教室,就听见了一阵轻微的哭泣声,我循声望去,只见教室西北角的课桌上,一个同学趴在那里,头也不抬,瘦小的肩膀一抽一抽的,哭得很伤心。 是他?怎么哭了?我不是特别交代过,不许人欺负他吗?
  看到他伤心的样子,我的怜惜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责问起其他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出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表情严肃,将声音提高了八度,慢慢地扫视全班同学,最后将目光锁定在班长胡皓然身上。胡皓然不情愿地站起来,支支唔唔地说:“大家都……扔……他的帽子。”
  “扔帽子”?这个同学之间常玩的普通游戏,为什么会给他带来如此不寻常的反应?
  他叫陈浩源,是这学期刚转到班上的。据他家人讲,孩子是个早产儿,身体发育慢于同龄人,个头矮小不说,还有一个愁人的毛病,浑身毛发稀少,皮肤光溜溜的。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光秃秃的小脑袋,从小到大,一根头发都没长过。他也许自知与人不同,很少和同学们打闹嬉戏,但还是被同学们悄悄取了俄文名字“稀毛脱落夫斯基”,中文名字“秃蛋”。
  身体上的差异,造成了“秃蛋”的自卑心理。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他每天戴着一顶蓝色的牛仔帽,上课时也不廊下来,仿佛那帽子是长在他脑袋上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顶牛仔帽已经褪了色,发了白,但他仍不离不弃,甚至不愿意换新的,看来这顶帽子已经和他融为一体,成为他最亲密的伙伴了。
  我让同学们好好与他相处,谁欺负新来的同学,谁挨批评。
  可就在今天,不知是哪个“调皮鬼”扯下他头顶上的帽子,让“秃蛋”现形于光天化日之下。“秃蛋”见状急了,连忙去抢自己的帽子。没想到,帽子从这个同学的手上传到那个同学的手上,“秃蛋”忙得团团转也取不回帽子。他彻底失望了,趴在桌子上难过地大哭起来。 “目击证人”丁子航把“扔帽子”事件的全过程作了具体汇报,他还特别强调:“班里的许多同学都参与了‘扔帽子’游戏,连班长胡皓然也带头扔了。”
  哎!这些“淘气包”,真拿他们没法子!
  为了抚慰“秃蛋”受伤的心灵,我故意打趣说:“光头有什么不好?著名演员陈佩斯是光头,可他的小品演得多好。你没听他说吗?聪明的脑袋不长毛,热闹的马路不长草啊!夏天不怕热,洗头时省洗发水,毛巾一抹就干净,少花多少工夫啊!凉快、省事还省钱,真是一举多得啊!”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我话锋一转:“但是我们浩源同学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像同学们一样长着一头浓密的头发,大家应该理解他的心情。假如你是陈浩源同学,自己最不愿意透露的隐私被他人强迫曝光,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同学们通过换位思考,很快觉察到自己做得不对。
  听了我的话,班长胡皓然好象有所悟,他站起来低声说:“王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带头扔陈浩源的帽子。”
  “王老师,我也有份儿,我也扔了。”接着,骆雨听、曹俊杰、樊宇、程星等同学也主动承认了错误。
  “哦!你们就想着扔人家的帽子好玩,根本没考虑人家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做法对不对呢?”
  “不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现在该怎么做?”
  “陈浩源,对不起!,’班长胡皓然来到陈浩源同学的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你能原谅我们吗?”
  陈浩源抬起泪眼点了点头。
  我借此对同学们说:“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老师的心目中,每个同学都是特别的、唯一的宝贝。”
  不久,我发现陈浩源同学的笑容变多了,与同学相处也融洽多了。我比较欣慰,“扔帽子”事件没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希望他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石头,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真可爱的,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与幻想。虽然有时他们的做法并不可取,叫人啼笑皆非。但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了解孩子的心理,欣赏他们纯洁的心灵,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宽容地对待孩子,在他们心灵最隐秘的一角,对准音调,拨动心弦。让每一个孩子在老师亲切的笑容里,真诚的关怀中,谆谆的教导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他文献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与日本侵略者对侵占国图书进行焚书与毁损,美国开展"胜利图书运动"与"军供版图书活动"进行反击,中国开展"新华书店活动"与"文献同志保存会"活动,利用图书在
以39所"985"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从建立数据库教学与培训效果测评机制,合理设置微媒体服务栏目,学科服务,创新
清代黄虞稷所藏的《千顷堂书目》卷七《地理类》载:“唐伯元《太和县志》。”归属于云南方志小类。其结论为《(校补)云南书目》等众多研究成果所沿用。通过考察明代云南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