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课堂上,康震是学生眼中喜欢写板书、讲起诗词来滔滔不绝甚至手舞足蹈、出的考题很难答、课间会放周杰伦歌曲的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大热的文化节目中,他是博学多识、文采斐然、才思敏捷、点评精当、圈粉无数的“诗词才子”。
从曾经的诗词爱好者到如今的诗词讲解名家,康震的人生因古典诗词而变得与众不同。他深知,唯有文化不死,方能灵魂充盈,而古典诗词是滋养心灵、浸润人生的利器,这也是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古典诗词普及的原因。
1970年,康震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祖上并非书香世家,他的爷爷只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个没上过学也不认识字的贫农。不过,虽然家境窘迫,爷爷却很有远见,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后来让自己的七个子女都通过读书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爷爷那句“我就喜欢读书人”,深深地铭刻在康震脑海里。
康震的父亲是他们家第一个通过半耕半读方式走出黄土地的读书人,自然是全家的榜样。父辈的命运和经历,让“无论何时何地,不管多忙多累多苦,都要崇尚知识,热爱读书,保持乐观奋斗的精神”的理念,沁入康震的骨血。
幼时随父母到西安生活的康震,最爱去新华书店看连环画,还爱给小伙伴们讲故事,是大家公认的“故事大王”。他还爱画画,甚至自编自画了两个连环画故事。彼时,那个爱讲故事、爱画画的少年还不知道,多年以后,他会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让全国观众沉浸在他讲的诗词故事里;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现场的看图猜诗环节,他会以绘画技能惊艳全场;他会推出那么多讲诗词的书,甚至很多书的封面和插画也出自他的手。
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康震,对哲学、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书籍,虽然似懂非懂,但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列宁的一些经典书籍对他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影响巨大;而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的美学著作里对古典诗词的解读,则为他打开了解析古典诗词的新世界。
诗词点亮康震人生的最早记忆,是在他上小学二年级时。那个下午,老师讲到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个‘流’字要多这一点,三条流水加上一个水点,这辈子就把这个字记住了。所以我对古诗词的记忆应该是从‘黄河入海流’开始的。”康震后来说。不要小看这短短的诗句,诗词中那些丰富的、多元的、令人感动和感慨的内涵,会随着人生阅历而慢慢涌现,涌现过程中,人会被诗人的初心所感动,同时为自己能在诗意中成长感到庆幸。在古典诗词中滋养成长的康震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简单的诗句,简单的只是诗行。短小的诗篇最容易入人心,最容易让孩子懂得,也最容易记诵。”
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中文专业,康震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后来又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攻读博士。徜徉在古典文学海洋里的康震坚定了人生理想追求学术和真理,追寻诗意和远方。2002年,康震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他在科研、教学、行政等方面齐头并进,全国模范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各种头衔和荣誉随之而来。然而,他还有更多的事想做。他走上央视《百家讲坛》,开始为大众解读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那些惊艳了时光的名士和诗句,经由他的解读,变幻成连接听众与古人生命状态的桥梁,而他也开启了更广阔的文化传播之路。
《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康震并不觉得意外,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时,人们自然也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而学习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穿过时光的古典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且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為了更好地向大众解读诗词,康震还写了不少相关的书籍。都是面向大众讲解古典诗词,写书和上节目完全不同,说话的语态和写作的语态完全不同,说话的思维跟写作的思维也不一样,虽然有些诗词是康震在节目中解读过的,但落实在纸面上,就要讲透讲深讲新,他说:“书在读者手中,读者会反复看,反复琢磨,所以写书落笔要慎重。当然说话也要慎重,但是相比较而言,口头解析一首诗词,会受现场环境、语态的影响,随机性比较强。书本上的表达则是相对稳定的,也更为准确。”
诗、书、画已成为了康震生活的一部分,不过他心情不好时却不会选择读诗,因为“很多优秀诗作,其实往往是在诗人开解心结的过程中形成的,里面本来就有不少的内心冲突”。这时候,他会选择临帖,他说:“写字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特别是临帖,一定要静心,这样就很自然地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了。我也特别喜欢旅游,喜欢到自然山水中去,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走进我们生命的本源之地,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大自在。”
解读古典诗词的人很多,康震的讲解旁征博引,汇通古今,融学识、文采、情感于一炉,别具一格,能让读者在感悟诗词人生、品味诗词之美、赏玩诗词之趣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文学修养和艺术品位,因此得到很多人的喜爱。“我的解读最大的不同在于我是康震,不是别人。每个人对古诗词的解读都是独特的,就我而言,解读诗词,一是要确保知识准确,二是要有自己的领悟与角度。”在解读单篇精品诗词的时候,他会用一个人、一首诗带起一个朋友圈、一个时代,最终串成小小的古典诗歌史。“就像李白在一首诗里提到王昌龄,王昌龄在一首诗里提到孟浩然,孟浩然在一首诗里提到王维,王维在一首诗里提到杜甫,杜甫在一首诗里提到李白……这些诗人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于世上的,他们是一个群体,互相紧密关联,声气相通,就形成了诗坛。”
我们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康震坦言,不止是现在,在唐宋时,人们也在读前代的诗词。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古典诗词阅读是渗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学习习惯和文化传统。“诗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文学。”中国诗歌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在诗词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祖先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唤醒内心对生活的热爱”。诗不仅能使我们超越平凡的日常,更能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康震认为,普及和传播古典诗词很有必要,也很不容易,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合力,共同推动,从而让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在康震看来,一首诗,不管怎样穿越时空,诗人浸润在诗中的创作初心恒久不移,这是诗作的内核;同时,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对一首诗的感觉、理解也各有不同,这是诗作内核的丰富与拓展。“所有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一首诗才能真正进入不同时代的人心里。”解读了那么多诗词,康震也有自己偏爱的诗人词人。他喜欢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因为语言直白,情感豪迈;也喜欢李白的诗,因为诗里有飘逸的仙气;还喜欢白居易的诗,因为诗中有士大夫的情怀。作为教育者,康震认为,教育应该培养拥有获得幸福能力的人,一个人不仅能自己感受到幸福,也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带给他人乐趣和幸福,而康震自己就因为诗词,成为了这样的人。
从曾经的诗词爱好者到如今的诗词讲解名家,康震的人生因古典诗词而变得与众不同。他深知,唯有文化不死,方能灵魂充盈,而古典诗词是滋养心灵、浸润人生的利器,这也是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古典诗词普及的原因。
他们全家都爱读书
1970年,康震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祖上并非书香世家,他的爷爷只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个没上过学也不认识字的贫农。不过,虽然家境窘迫,爷爷却很有远见,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后来让自己的七个子女都通过读书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爷爷那句“我就喜欢读书人”,深深地铭刻在康震脑海里。
康震的父亲是他们家第一个通过半耕半读方式走出黄土地的读书人,自然是全家的榜样。父辈的命运和经历,让“无论何时何地,不管多忙多累多苦,都要崇尚知识,热爱读书,保持乐观奋斗的精神”的理念,沁入康震的骨血。
幼时随父母到西安生活的康震,最爱去新华书店看连环画,还爱给小伙伴们讲故事,是大家公认的“故事大王”。他还爱画画,甚至自编自画了两个连环画故事。彼时,那个爱讲故事、爱画画的少年还不知道,多年以后,他会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让全国观众沉浸在他讲的诗词故事里;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现场的看图猜诗环节,他会以绘画技能惊艳全场;他会推出那么多讲诗词的书,甚至很多书的封面和插画也出自他的手。
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康震,对哲学、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书籍,虽然似懂非懂,但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列宁的一些经典书籍对他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影响巨大;而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的美学著作里对古典诗词的解读,则为他打开了解析古典诗词的新世界。
从名师到“网红”
诗词点亮康震人生的最早记忆,是在他上小学二年级时。那个下午,老师讲到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个‘流’字要多这一点,三条流水加上一个水点,这辈子就把这个字记住了。所以我对古诗词的记忆应该是从‘黄河入海流’开始的。”康震后来说。不要小看这短短的诗句,诗词中那些丰富的、多元的、令人感动和感慨的内涵,会随着人生阅历而慢慢涌现,涌现过程中,人会被诗人的初心所感动,同时为自己能在诗意中成长感到庆幸。在古典诗词中滋养成长的康震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简单的诗句,简单的只是诗行。短小的诗篇最容易入人心,最容易让孩子懂得,也最容易记诵。”
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中文专业,康震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后来又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攻读博士。徜徉在古典文学海洋里的康震坚定了人生理想追求学术和真理,追寻诗意和远方。2002年,康震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他在科研、教学、行政等方面齐头并进,全国模范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各种头衔和荣誉随之而来。然而,他还有更多的事想做。他走上央视《百家讲坛》,开始为大众解读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那些惊艳了时光的名士和诗句,经由他的解读,变幻成连接听众与古人生命状态的桥梁,而他也开启了更广阔的文化传播之路。
《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康震并不觉得意外,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时,人们自然也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而学习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穿过时光的古典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且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為了更好地向大众解读诗词,康震还写了不少相关的书籍。都是面向大众讲解古典诗词,写书和上节目完全不同,说话的语态和写作的语态完全不同,说话的思维跟写作的思维也不一样,虽然有些诗词是康震在节目中解读过的,但落实在纸面上,就要讲透讲深讲新,他说:“书在读者手中,读者会反复看,反复琢磨,所以写书落笔要慎重。当然说话也要慎重,但是相比较而言,口头解析一首诗词,会受现场环境、语态的影响,随机性比较强。书本上的表达则是相对稳定的,也更为准确。”
在诗词中唤醒对生活的热爱
诗、书、画已成为了康震生活的一部分,不过他心情不好时却不会选择读诗,因为“很多优秀诗作,其实往往是在诗人开解心结的过程中形成的,里面本来就有不少的内心冲突”。这时候,他会选择临帖,他说:“写字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特别是临帖,一定要静心,这样就很自然地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了。我也特别喜欢旅游,喜欢到自然山水中去,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走进我们生命的本源之地,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大自在。”
解读古典诗词的人很多,康震的讲解旁征博引,汇通古今,融学识、文采、情感于一炉,别具一格,能让读者在感悟诗词人生、品味诗词之美、赏玩诗词之趣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文学修养和艺术品位,因此得到很多人的喜爱。“我的解读最大的不同在于我是康震,不是别人。每个人对古诗词的解读都是独特的,就我而言,解读诗词,一是要确保知识准确,二是要有自己的领悟与角度。”在解读单篇精品诗词的时候,他会用一个人、一首诗带起一个朋友圈、一个时代,最终串成小小的古典诗歌史。“就像李白在一首诗里提到王昌龄,王昌龄在一首诗里提到孟浩然,孟浩然在一首诗里提到王维,王维在一首诗里提到杜甫,杜甫在一首诗里提到李白……这些诗人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于世上的,他们是一个群体,互相紧密关联,声气相通,就形成了诗坛。”
我们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康震坦言,不止是现在,在唐宋时,人们也在读前代的诗词。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古典诗词阅读是渗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学习习惯和文化传统。“诗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文学。”中国诗歌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在诗词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祖先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唤醒内心对生活的热爱”。诗不仅能使我们超越平凡的日常,更能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康震认为,普及和传播古典诗词很有必要,也很不容易,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合力,共同推动,从而让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在康震看来,一首诗,不管怎样穿越时空,诗人浸润在诗中的创作初心恒久不移,这是诗作的内核;同时,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对一首诗的感觉、理解也各有不同,这是诗作内核的丰富与拓展。“所有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一首诗才能真正进入不同时代的人心里。”解读了那么多诗词,康震也有自己偏爱的诗人词人。他喜欢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因为语言直白,情感豪迈;也喜欢李白的诗,因为诗里有飘逸的仙气;还喜欢白居易的诗,因为诗中有士大夫的情怀。作为教育者,康震认为,教育应该培养拥有获得幸福能力的人,一个人不仅能自己感受到幸福,也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带给他人乐趣和幸福,而康震自己就因为诗词,成为了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