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共有63条标准,余映潮老师认为,“即使在毕生的教育生涯中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我们也很难优秀地‘达标’”。掷地有声的判断,传达出对教师职业的敬畏感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紧迫感。名师尚且如此自省自悟,我们这些尚在一线摸爬滚打还未有建树的普通教师,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具体到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点尝试。
(一)在名师的仓库里淘金
知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家、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专家、中考语文命题研究专家,《中學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就特别善于在名师的仓库里淘金。他曾积累了无数的目录索引卡片,其中关于于漪老师的60多篇,关于钱梦龙老师的50多篇,宁鸿彬老师的50多篇,胡明道老师的40多篇……他的“板块式”和“主问题”教学设计思路就是在广泛研究和提炼徐振维、陈钟樑、胡明道和宁鸿彬等大师们的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创立的。作为语文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学会在余老师、在其他名师的仓库里淘金,研究他们的教学案例,提炼他们教学艺术中的精华,研读他们的著作,在长期的效仿学习中优化素养,提升技能,进而在借鉴、反思、超越中成就自己的名师之路。
(二)在学科专业的方塘中徘徊
语文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老师,应该在学科专业书籍,特别是学科专业杂志的方塘中反复“浸泡”,研读、提炼、汲取养分;在这“最新、最前沿、最实用”的教学第一手资料中反复“浸泡”,使自己有一点学术背景,有一点治学智慧,有一点学科素养。进而提升职业尊严,做有人格魅力的师长,做智慧的语文老师。
(三)在课例设计的方程中求解
不崇尚治学的教师无法出类拔萃,同理,不崇尚教學艺术的教师无法占领课堂!教学艺术的诸多方面中,课例设计艺术是最贴近课堂的“实战演习”。多样化的课例设计是应对课堂及时生成的锦囊,妙计深藏其中,面对动态生成的可能,随时调整策略,在课例设计的方程中求解,以不变应万变,战领课堂,打胜发生在课堂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夸父逐日》,有位老师这么处理:
环节一,导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然后提问:夸父为谁追赶太阳?手杖为什么化为桃林?《山海经》中怎样描写夸父的?
环节二,背读课文:大家齐读一遍后要求2分钟背会,接着请记忆力最强的马永刚背,请平时不交作业的同学背、再是全班同学齐背。
环节三,教师带领大家翻译课文。
这个课例设计的问题在于:教学内容细碎,线条繁多,方法拙朴;碎问碎答随处可见,课堂效果检测无法落实,学生在被追问的状态中无法挣脱,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细节,如“环节一”中,为什么不让学生提前自己收集,上课全班交流呢?那三个问题,随后的教学中也没有作为重点研讨。“环节二”中检测背诵结果的方法也有待商榷。如果说“请记忆力最强的马永刚背”是为了激发大家背诵的积极性,那么“请平时不交作业的同学背”就不好理解,莫非借机打击、羞辱吗?“环节三”中,教师为主唱,学生翻译杂然相间,是否有滥竽充数的情状,不好评价。
试想,若按照“简化思路、优化内容、美化方法”的原则,提前在课例设计的方程中多元求解,那课堂的状态又将如何?笔者在认真反思之后,将这个课例做了一些改进,陈说如下。
首先进行文本细读,读深联宽后淘选和汇总资料,进行《夸父逐日》的整体概说:
这是一个以大无畏探索精神造福人类、精神不朽、永传后世的英雄的故事。
这是一个为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永久获得温暖与光明的“盗火英雄”的故事。
这是文学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导致的拓荒失败的故事。
这是一个再现远古先人为赢得生存,抗旱拒热,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夸父逐日”实为春社求雨,是神巫夸父被曝而死之事的演变。
其次进行“一课多案”的设计。
板块式:
板块一,译读课文明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译,互译互考,师强调重点;最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将翻译课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将重点词句的解读交给学生,应该比教师直接道出答案更具有挑战性;一句话概括内容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板块二,评价人物探寓意:可以先提示学生分析人物的一般步骤——外貌+经历+性格+意义,再指出评价人物的一般角度——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等;在评价人物的同时探究故事的寓意。学生评价有法可依、分析理解将更有层次也更深刻。
板块三,赛背课文求积累:师生赛背、学生接龙背、随机抽段自由背。将竞赛性、灵活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将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背课文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件充满乐趣的游戏,而背诵的结果也不再难以检测。
探究式:
师生共同补入关于太阳的一系列资料,如阿波罗传说、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后羿射日、羲和驾(浴)日、咸池洗澡、扶桑树等故事。引导探究: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认识自然的思维方式;不同英雄人物身上寄予的理想;神话、传说、寓言常用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同寓意,或再现远古先民的生存现状,或讴歌人物的探索精神,或追述典故的历史渊源……
以上几种设计方案,都能大面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改进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当然,还可以有整体反复式:一读整体概说、二读评价人物,三读探求寓意;线索式:夸父逐日,你怎么看?在一句话概括人物、多角度评说行为、多侧面探究寓意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
愿广大一线教师都努力在名师的仓库中淘金,在学科专业的方塘中徘徊,在案例设计的方程中求解!拥有智慧,具备实力,成就自己的名师梦想,早早优秀地“达标”!
(一)在名师的仓库里淘金
知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家、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专家、中考语文命题研究专家,《中學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就特别善于在名师的仓库里淘金。他曾积累了无数的目录索引卡片,其中关于于漪老师的60多篇,关于钱梦龙老师的50多篇,宁鸿彬老师的50多篇,胡明道老师的40多篇……他的“板块式”和“主问题”教学设计思路就是在广泛研究和提炼徐振维、陈钟樑、胡明道和宁鸿彬等大师们的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创立的。作为语文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学会在余老师、在其他名师的仓库里淘金,研究他们的教学案例,提炼他们教学艺术中的精华,研读他们的著作,在长期的效仿学习中优化素养,提升技能,进而在借鉴、反思、超越中成就自己的名师之路。
(二)在学科专业的方塘中徘徊
语文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老师,应该在学科专业书籍,特别是学科专业杂志的方塘中反复“浸泡”,研读、提炼、汲取养分;在这“最新、最前沿、最实用”的教学第一手资料中反复“浸泡”,使自己有一点学术背景,有一点治学智慧,有一点学科素养。进而提升职业尊严,做有人格魅力的师长,做智慧的语文老师。
(三)在课例设计的方程中求解
不崇尚治学的教师无法出类拔萃,同理,不崇尚教學艺术的教师无法占领课堂!教学艺术的诸多方面中,课例设计艺术是最贴近课堂的“实战演习”。多样化的课例设计是应对课堂及时生成的锦囊,妙计深藏其中,面对动态生成的可能,随时调整策略,在课例设计的方程中求解,以不变应万变,战领课堂,打胜发生在课堂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夸父逐日》,有位老师这么处理:
环节一,导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然后提问:夸父为谁追赶太阳?手杖为什么化为桃林?《山海经》中怎样描写夸父的?
环节二,背读课文:大家齐读一遍后要求2分钟背会,接着请记忆力最强的马永刚背,请平时不交作业的同学背、再是全班同学齐背。
环节三,教师带领大家翻译课文。
这个课例设计的问题在于:教学内容细碎,线条繁多,方法拙朴;碎问碎答随处可见,课堂效果检测无法落实,学生在被追问的状态中无法挣脱,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细节,如“环节一”中,为什么不让学生提前自己收集,上课全班交流呢?那三个问题,随后的教学中也没有作为重点研讨。“环节二”中检测背诵结果的方法也有待商榷。如果说“请记忆力最强的马永刚背”是为了激发大家背诵的积极性,那么“请平时不交作业的同学背”就不好理解,莫非借机打击、羞辱吗?“环节三”中,教师为主唱,学生翻译杂然相间,是否有滥竽充数的情状,不好评价。
试想,若按照“简化思路、优化内容、美化方法”的原则,提前在课例设计的方程中多元求解,那课堂的状态又将如何?笔者在认真反思之后,将这个课例做了一些改进,陈说如下。
首先进行文本细读,读深联宽后淘选和汇总资料,进行《夸父逐日》的整体概说:
这是一个以大无畏探索精神造福人类、精神不朽、永传后世的英雄的故事。
这是一个为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永久获得温暖与光明的“盗火英雄”的故事。
这是文学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导致的拓荒失败的故事。
这是一个再现远古先人为赢得生存,抗旱拒热,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夸父逐日”实为春社求雨,是神巫夸父被曝而死之事的演变。
其次进行“一课多案”的设计。
板块式:
板块一,译读课文明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译,互译互考,师强调重点;最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将翻译课文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将重点词句的解读交给学生,应该比教师直接道出答案更具有挑战性;一句话概括内容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板块二,评价人物探寓意:可以先提示学生分析人物的一般步骤——外貌+经历+性格+意义,再指出评价人物的一般角度——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等;在评价人物的同时探究故事的寓意。学生评价有法可依、分析理解将更有层次也更深刻。
板块三,赛背课文求积累:师生赛背、学生接龙背、随机抽段自由背。将竞赛性、灵活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将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背课文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件充满乐趣的游戏,而背诵的结果也不再难以检测。
探究式:
师生共同补入关于太阳的一系列资料,如阿波罗传说、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后羿射日、羲和驾(浴)日、咸池洗澡、扶桑树等故事。引导探究: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认识自然的思维方式;不同英雄人物身上寄予的理想;神话、传说、寓言常用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同寓意,或再现远古先民的生存现状,或讴歌人物的探索精神,或追述典故的历史渊源……
以上几种设计方案,都能大面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改进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当然,还可以有整体反复式:一读整体概说、二读评价人物,三读探求寓意;线索式:夸父逐日,你怎么看?在一句话概括人物、多角度评说行为、多侧面探究寓意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
愿广大一线教师都努力在名师的仓库中淘金,在学科专业的方塘中徘徊,在案例设计的方程中求解!拥有智慧,具备实力,成就自己的名师梦想,早早优秀地“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