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博希望小学地处农合村,根据区域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建构、完善和践行学校课程体系,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实际,引领学校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师生和谐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校在抓好学科课堂教学的同时,重点在以吕剧、剪纸为主线的特色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有效推动文化校园的建设,规范办学行为,从而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素质。
一、学校管理
学校于2013年10月合班并校,现有26个教学班(1~6年级),辖区内有20多个村及镇直机关共1075名在校生。在学校合并之前,我校在学校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效果良好,但合班并校后,原来三个教学点的师生全部融入中心校区,师生的习惯、理念等都不同,导致之前的工作又回到了原点,之前的努力化为泡影。面对新情况,学校必须调整管理思路。
1.转变管理理念,规划发展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心主题,对学校而言,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因此,新形势,新常态,学校管理就是发展。基于这种认识,让我校有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创办适合、特色、价值、品味的学校;培养品质、能力、个性、实践的学生。学校校委会分工明确,团结协作,运行高效,执行力强,有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带领全校师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2.规范办学行为,让文化看守校园
我校严格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的规定,认真落实课程方案,严格学生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管理学籍和教材,没有任何的违规现象。现在学校规模较大,单纯依靠“人治”绝对行不通,仅仅依靠严格的“制度”来强制收效不大;针对教师来自不同教学点、年龄和意识水平相差较大等现实,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情感加制度”的文化管理模式,在完善制度,对每位教职工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通过会议、举行活动等方式,大力建设教师文化,逐步引领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对学校的决策和制度产生认同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教师文化最大的功效是在制度以外的地方起作用。
3.“一民主二督查三落实四考评”管理思路
“一民主”就是学校制定制度、规定、决策时,都是由下到上,经过教师全员参与讨论,汇总意见,反复商讨后才会定下来;“二督查”就是由值班领导(值日校长)和督查室(学校专门成立了督查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三落实”是指学校管理主要走三条线:德育处、教研组、年级组,即:德育处—班主任—少先队—学生,教务处—教研组—教师—学生,年级组长—教师—学生,通过三条线落实工作。“四考评”指学生评议、家长评议、述职考评、年度考核。
二、课程与教学
1.“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程观
课程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只有把学校的一切活动归结到课程的范畴,用课程的理念来定位,用课程的眼光来审视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教育教学才有具生命力。学校逐步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尝试梳理归类课程类型,把三级课程划分为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环境类课程,新型的课程文化初步形成,并建立了以“习惯良好、基础扎实、快乐成长、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京博希望小学课程体系。
2.聚焦课堂,初步构建“四要素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一如既往抓常态课的规范性。“讲到哪里算哪里,铃声一响喊起立”的现象基本消除,但部分教师的“随意性”仍然存在。我校规定每节常态课必须具备“四要”:一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二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三要有学法指导;四要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四环节”:一是课前预学——自主学习记录卡;二是课中乐学——小组合作;三是课后会学——当堂达标;四是课外延学——拓展练习题。我校一直致力于把课堂教学上升为一种文化,引导教师先把自己的“教”定位为一种“文化”再走进课堂,提出了建设“朴实、和谐、开放、高效”课堂文化的要求,课堂要做到“活而不乱,严而不过”,每位教师要胸怀两个意识:课标意识和教学目标意识。
3.让常态教研回归校本
为了改变教研活动的形式化,让常态教研真正回归校本,本学年我校施行“教研组”和“年级组”两条线管理模式,对教研组和年级组进行了人员调整,让有能力的年轻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改变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权力下放。各教研组广泛征求教师意见,本着“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指导思想,开始“解自己的题、种自己的地”,研究解决平时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研究结果意见呈报教务处,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加强自主性和主动性,教研效果明显。
总之,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学校的魅力所在,就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走进校门,吕剧、剪纸文化成为我校的鲜明特色。漫步校园,感受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历经几年的实践、探索,特色教学在我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去做,管理中越是速成的东西,越容易昙花一现。因此,只有脚踏实地,不断学习,践行新理念,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一、学校管理
学校于2013年10月合班并校,现有26个教学班(1~6年级),辖区内有20多个村及镇直机关共1075名在校生。在学校合并之前,我校在学校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效果良好,但合班并校后,原来三个教学点的师生全部融入中心校区,师生的习惯、理念等都不同,导致之前的工作又回到了原点,之前的努力化为泡影。面对新情况,学校必须调整管理思路。
1.转变管理理念,规划发展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心主题,对学校而言,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因此,新形势,新常态,学校管理就是发展。基于这种认识,让我校有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创办适合、特色、价值、品味的学校;培养品质、能力、个性、实践的学生。学校校委会分工明确,团结协作,运行高效,执行力强,有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带领全校师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
2.规范办学行为,让文化看守校园
我校严格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的规定,认真落实课程方案,严格学生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管理学籍和教材,没有任何的违规现象。现在学校规模较大,单纯依靠“人治”绝对行不通,仅仅依靠严格的“制度”来强制收效不大;针对教师来自不同教学点、年龄和意识水平相差较大等现实,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情感加制度”的文化管理模式,在完善制度,对每位教职工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通过会议、举行活动等方式,大力建设教师文化,逐步引领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对学校的决策和制度产生认同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教师文化最大的功效是在制度以外的地方起作用。
3.“一民主二督查三落实四考评”管理思路
“一民主”就是学校制定制度、规定、决策时,都是由下到上,经过教师全员参与讨论,汇总意见,反复商讨后才会定下来;“二督查”就是由值班领导(值日校长)和督查室(学校专门成立了督查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三落实”是指学校管理主要走三条线:德育处、教研组、年级组,即:德育处—班主任—少先队—学生,教务处—教研组—教师—学生,年级组长—教师—学生,通过三条线落实工作。“四考评”指学生评议、家长评议、述职考评、年度考核。
二、课程与教学
1.“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程观
课程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只有把学校的一切活动归结到课程的范畴,用课程的理念来定位,用课程的眼光来审视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教育教学才有具生命力。学校逐步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尝试梳理归类课程类型,把三级课程划分为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环境类课程,新型的课程文化初步形成,并建立了以“习惯良好、基础扎实、快乐成长、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京博希望小学课程体系。
2.聚焦课堂,初步构建“四要素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一如既往抓常态课的规范性。“讲到哪里算哪里,铃声一响喊起立”的现象基本消除,但部分教师的“随意性”仍然存在。我校规定每节常态课必须具备“四要”:一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二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三要有学法指导;四要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四环节”:一是课前预学——自主学习记录卡;二是课中乐学——小组合作;三是课后会学——当堂达标;四是课外延学——拓展练习题。我校一直致力于把课堂教学上升为一种文化,引导教师先把自己的“教”定位为一种“文化”再走进课堂,提出了建设“朴实、和谐、开放、高效”课堂文化的要求,课堂要做到“活而不乱,严而不过”,每位教师要胸怀两个意识:课标意识和教学目标意识。
3.让常态教研回归校本
为了改变教研活动的形式化,让常态教研真正回归校本,本学年我校施行“教研组”和“年级组”两条线管理模式,对教研组和年级组进行了人员调整,让有能力的年轻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改变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权力下放。各教研组广泛征求教师意见,本着“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指导思想,开始“解自己的题、种自己的地”,研究解决平时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研究结果意见呈报教务处,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加强自主性和主动性,教研效果明显。
总之,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学校的魅力所在,就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走进校门,吕剧、剪纸文化成为我校的鲜明特色。漫步校园,感受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历经几年的实践、探索,特色教学在我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去做,管理中越是速成的东西,越容易昙花一现。因此,只有脚踏实地,不断学习,践行新理念,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促进师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