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名中医 陈彤云 驻颜姥姥今年九十七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zha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贴身观察一位97岁、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的全国名中医,出诊4小时,是不是福气?
  这位全国名中医专司众生驻颜之事,还是首届“中国最美女医师”获奖者。当她似“神仙中人”端坐于诊室,是不是驻颜的明证?
  陈彤云,北京中医医院教授,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家与教育家。从医75年,人生97载,与中医之缘,也如凝脂,紧密、几无缝隙。
  熟悉陈老的人都喊她“姥姥”,追问原因,大家都说,并无特别,自然而然。于是,我也跟着喊“姥姥”,果然顺口、亲切又温暖。
  福气要与大家分享,福往者福来。本文借“现场写真”、“幕后追溯”两大部分,来尽可能保真地请出这份福气。
  只是,有言在先,不能忽悠大家:
  驻颜,无捷径,也非涂抹什么化妆品就能达到,需要修炼。按姥姥的话说:“养心”,“心不明则十二官摇”,“有诸内必形诸外”。如果觉得深奥,我们换通俗说法: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难吧?养心,真没有一蹴而就。
  即便《世说新语·容止》里的“面如凝脂,眼如点漆”,也是指外相背后,人修炼达到某种程度。说白了,里子决定面子。面子上的欠缺,对应的里子一般会有漏洞,因为正是里子导致了行动选择上的偏差。就像四个小时,姥姥妙手仁心,传道、解惑甚至是命令的,很多都是在驻颜之路上,妄图走捷径、求立竿见影,却不小心误入歧途者。 北京台《养生堂》曾将姥姥请进演播厅,分别在2016年4月11日、1 2日,做过两期“长寿名医话长寿”节目。这次,《北广人物》周刊将试着从姥姥工作中的细处,感受姥姥的养心驻颜秘诀。
  现场写真
  写真,讲究“肖其形并肖其神”二而现场写真,则要在流转中,做到形神肖似我能做到吗‘7如果此次没能达到,那一定是我的问题一因为姥姥根本就是盈盈花开,兀自绽放。
  这位姥姥“美哭了”
  采访姥姥是一个周五的上午,姥姥8点开诊,在美术馆后街的北京中医医院明医馆。因为姥姥年事已高,我不忍心再约姥姥单独的采访时间。于是,姥姥的大徒弟皮肤科主任医师曲剑华老师给安排了随姥姥出诊的机会。然而,事后我才知道,人家安排的是随诊一会儿,而我却牛皮糖一样溜溜儿跟了一上午,直至出诊结束。说起这事儿,曲老师笑得爽朗,我真不好意思,还是打扰了。
  见到姥姥的一瞬间,诊室逆光投射,差点儿给我“美哭了”:
  姥姥黑发如云,肤如凝脂,脖颈白皙,额头方正,蛾眉弯弯,笑靥醉人,秋波流动。还有呢,姥姥左眼上方有一颗小小的红色美人痣,两颊的腮红如樱花般粉嫩柔和,两颗温润的珍珠耳钉,一双优雅的黑色坡跟鞋,一件医者的白大褂,清正、安稳。
  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和士为知己者死,一样有侠意,因为里面都有坚持。姥姥就以这样得体的妆容,给了为她而来的人们,以赏心悦目的侠意。
  我竟一时忘了是来工作的,恍惚像是来探访花消息,且此花非比凡花。一句话冲撞在心口:“日月丽于天,江河丽于地,而她的人则在天地间,与世人奠失莫忘,仙龄永昌”。
  對照睡眠不足、一张素脸、运动裤球鞋、年龄差了半个世纪的自己,我都想哭了,无比惭愧。
  姥姥张开双臂迎接我,还张罗着给我搬椅子,姥姥的徒弟徐佳医生看着姥姥,笑吟吟习惯地把姥姥的意图都接过来、执行了。我快速选好位置,坐好,锁定姥姥。
  接下来,姥姥展现的职业女性的美,活性之高,让我惊叹。
  突然想,什么叫现实主义作品,仅是真实呈现吗?远远不是,展现能让人思考、看到光亮,具有引领属性、生有道劲文化根茎的现实作品,才是现实主义吧。
  很幸运,姥姥就是我辈女人的那束现实主义光亮。
  这位姥姥,职场榜样
  优秀的职场女人,什么样?如果很难精准描述,我们不妨换个思维:优秀的职场女人,不是什么样?至少,不是霸道的,也不是“软萌”的,在霸道和“软萌”之间,有一个度。那个度在哪儿?我们来看姥姥。
  姥姥一上午接诊40多人,如果再算上家属、徒弟、采访的我、打来电话的人,姥姥4个小时,和约50人沟通。苏格拉底说,自然赋予人类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姥姥又要说,又要听,还出人意料地给我写了小纸条,不时惦记着我……繁忙于有些人是手忙脚乱,而对姥姥竟是车轮大战中的气定神闲,花开有秩。不同的是花开的万方仪态,于姥姥而言则是沟通方式,是艺术。
  慈悲姥姥
  看诊期间,突然在一张纸上埋头写。徒弟俯身过去,姥姥抬头看我一眼:“给她写的。”于是,我收到了姥姥这张大纸条。上面写着:
  “记者:请看今天的患者多少是外敷激素造成的激素皮炎囊。这应加大宣传,避免(不规范)使用激素外敷面部.更不要应用(某些)美容院的(非正规)化妆品害人不浅,应大力宣传。陈彤云”
  然后,姥姥喊我过去,仔细看那位满脸通红的姑娘。我明白,姥姥是想让我记住,并传达给更多的人。
  权威姥姥看一眼,问题浮出水面:
  “这是典型的激素脸”,“这是玫瑰痤疮”,“这是皮炎”.
  决绝姥姥右手一竖,斩钉截铁:
  “请您说话轻点儿!”“请您小声点儿。”“劳驾您先关机”无敌姥姥
  能做到职场榜样的女性,一定是多面的。
  多侧面特质组合,才会发出钻石一样的光芒,而内里必有钻石的硬度。来看诊的病患,女性占八成,从十几岁小女生到80岁老奶奶,都有一97岁的姥姥端坐她们面前,我一上午旁观,不免心中唏嘘:还是姥姥显得年轻一
  温柔姥姥面对新老患者,体贴细腻:
  “您从哪儿来?”“医保还是自费?”…好j就不来了啊!太远。”“少看电视,少看手机啊!”“要早睡啊!晚10:30以前要上床啊!”
  厉害姥姥:毫不迟疑,一针见血:
  “您没说实话!”“您没管住嘴!”“您再减肥,不吃饭,月经就没有了!”“您打算治好吗?那就得听话!”   温暖姥姥拉家常,缓解紧张:
  “您怎么不听话呢?上学晚上吃什么‘7跟我说实话,根本不吃饭,对不对?”
  授业姥姥每一个病患,都跟对面的徒弟徐佳医生交流:
  “这个方子开得好啊!我加了……活血”
  谁说的美人迟暮,在哪儿?至少面对优秀的职场女性,退避三舍不敢说,退一舍三十里,总有了。并不是说女性一定要进入职场,知识和技能之本,终是智慧。女人有了智慧,无论在不在职场,都能简静而自治地为更多人创造价值,真正做到利他。至于什么美人迟暮的怨艾,也根本无暇搭理了。
  这位姥姥,天真无邪
  人们常说,一老一宝,老小孩儿,是指老人家有童心童趣吧。姥姥也有,特别可爱。
  猫咪小插曲
  人太多,还总有想加号加不上的。就在这样的节奏里,姥姥电话执著地闹,姥姥不得不接起来:“对啊,修网络的啊!我不在家,估计要下午一点以后。什么?‘猫’坏了……”徒弟徐佳医生善解人意地接过电话,处理好,并把手机放在了自己手边。姥姥看着我,就像小朋友:“家里已经整整一天没有网络了!”哈哈,这话出自一位97岁、独居、阿姨做饭的老人家之口,简直太有戏剧性了。谁敢说姥姥不是90后?后来,姥姥跟我说,她每天下午都带着自己养的猫,出去遛弯儿。想来修网所说的‘猫”(路由器)让姥姥瞬间困惑了:“我的猫明明好好的啊?!”
  肢体语言生动
  看诊需要不断变换沟通方式。对于忌嘴、睡觉、防晒等一系列注意事项,姥姥都是用肢体语言,形象地讲给病患听,让他们记忆深刻。忌嘴,姥姥会捂住嘴,然后说出不能吃的东西,比如巧克力、甜点、冰激凌、辛辣、荔枝等;睡觉,姥姥会双手合掌放于耳侧,就像教小朋友;防晒,姥姥会拿起病历本,遮在头上。
  据观察,看诊的病人,越是来过多次的病人,越听话;年纪越长的,越听话。慕名而来的初诊病人,往往还有些紧张;而因为乱用化妆品、不健康减肥导致皮肤问题的,往往情绪低落,很后悔。想来姥姥是用这种童趣十足的方式,表达体谅,调节气氛。姥姥一般会笑着告诉她们这种病情恢复的时长。世事向来如此吧,破坏往往在短时间的不知不觉中,而恢复却如抽丝。
  喊记者体验生活
  姥姥忙碌碌将近两个小时之后,徒弟提醒姥姥喝水。姥姥拿起水杯,看看我,开始张罗给我找杯子喝水。窘得我,赶紧起身阻止姥姥,因为我清楚,我的一举一动,都会耽误紧锣密鼓的看诊时间。我坐在那里观诊,已经是添乱了,因为我时不时会拿着手机贴到姥姥面前,拍照。
  紧张的4个小时,终于过去了。姥姥笑眯眯招手:“你过来!该你体验生活了!”我乖乖地过去,姥姥执我手:“你多大了?”哈哈,平时我们这些来不来自嘲“老了”的中年人,在姥姥面前,傻了。姥姥听我报出年龄,笑了,大声告诉周遭:“她有这么大吗?她真不像啊!”我想姥姥是心疼我跟诊4小时,给我安慰吧。然后,姥姥静静给我把脉。突然,笑着拍拍我,一字一顿:“这就叫平安脉!”到这时,我是真心疼姥姥了,不忍心让她说更多话了。姥姥却说:“你还要问我什么呢?我们聊什么呢?”
  美好“真人”生活
  姥姥看完诊,脱掉白大褂,一身黑色,绣花点缀,好优雅。姥姥说,一般看完诊,回家根本不说话,因为说太多了,一句也不想说了。姥姥一儿两女,儿子从医,已颇有建树。平日里姥姥生活规律,自己住,有阿姨做饭。姥姥说,除了每天下午带着自己的猫散步,她出入在车上也锻炼,每次20分钟。姥姥教我做了一遍,包括手指、胳膊、拍打等。我还算没彻底傻掉,赶紧打开手机视频,录了下来。回来再看这些影像,姥姥外貌、神态、举止都透着得体、真诚的大美:体面。闺蜜看了,说:“真至圣贤,姥姥是真人。”
  真人,哪个没有历经过人间的悲喜?
  姥姥是独生女,从小聪慧,父亲教学生,她一边玩着听着,反而最先学会了。父亲因此更加疼爱她,给了她很好的教育。然而36岁,父亲离世,两年后,丈夫也走了,留下姥姥和三个儿女。姥姥说,要看比自己还难的人,要站起来,努力工作,把孩子养大成人。从此,姥姥风里来雨里去,坐公共汽车上班.从来不迟到。生活往往对一种人回以馈赠:那就是经历了山穷水尽的困境,却矢志要把人们引入柳暗花明新村的人。接下来的几十年,姥姥在专业上一日比一日更上层楼,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姥姥的诊治,再展欢颜。
  然而,在姥姥80多岁时,挑战再来。
  2003年,“非典”都过去了,姥姥却意外得了肺炎。姥姥说,那次打击很大,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理上的,甚至得了焦虑症,身体、精神双向问诊,歇了半年。然而,姥姥又挺过来了,连医生都纳闷姥姥为什么康复得那么快。
  如今的姥姥,每天5:40起床,22:30睡觉;走3000步,一分钟保持100步的速度;中午八分饱,晚上吃更少;每晚一个核桃、一个枣、几粒花生米……规律而有节制。姥姥真是棒极了,她说自己遇事“要做就要坚持到底”。姥姥真的做到了罗曼·罗兰所说的: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姥姥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主义的代表,是英雄。
  和姥姥道别时,我由衷地给姥姥深鞠了一躬。
  因为姥姥在四个小时里,让我领略了人世的庄严。
  好比逢了佳节良辰,给长辈行礼,亦是应当应分。
  祝福姥姥。
  这位姥姥,看诊即故事
  案例1:这位爷爷,被“训”啦
  诊室门推开,进来一位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老爷爷。我赶紧起身让座,老爷爷摆手,回身,牵进来一位白发苍苍、大呼小叫的老奶奶。老奶奶耳背,基本听不见了。老爷爷看着我叹气:“跟她说话可费劲了。”老奶奶倒开心,自说自话,很大声,说自己坚持锻炼,身体可棒了!这下诊室热闹了。
  97岁的姥姥,先安抚住老奶奶,然后和老爷爷对话。得知老爷爷82岁,老奶奶80岁,97岁的姥姥笑了:“这怎么行?82岁的搀着80岁的来看病!让儿子来。”   眼前这一幕,真的很动人。在三位老人家之间,还站着一位七八岁等药方的小男孩,看热闹。生命的生生不息,如斯吧。
  案例2:这位中学生,被“骂”啦
  看诊的漂亮小姑娘不少。女孩子一般上中学了,更懂得爱美了。但往往方法不得当,不仅轻信化妆品,还硬生生饿着减肥。胖乎乎很可爱的小姑娘是妈妈陪着来的,面色苍白,基本不说话。旁边的妈妈那是真着急,因为不知道住校女儿平时生活的细节。基本是姥姥问小姑娘,小姑娘不语,急得妈妈再追问孩子,孩子勉强说出一二。但姥姥看孩子的脸,心里了然,连吓唬带诈,总算把孩子“作”出来的病,看完了。然后,继续治她的心病:“您要不听话,我就没法给你开药啊!您打算治好吗,那就得听话啊!不能不吃饭啊,长期这样饿着,女孩子月经罩会越来越少,直至停经!要听话啊!”
  姥姥多年习惯了,即使对小朋友,也尊敬地称呼“您”。
  一上午40多位患者,40多个故事。都很有尘世的烟火气,时而呛眼,时而温馨,时而感动。篇幅有限,随机选5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案例3:这位美女,被“示众”啦
  跟诊4小时,我也初识激素脸了。“激素”这个词儿,大家或许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并非如此。你平时敷的面膜、用的化妆品、去外面做的护理,很可能含有激素,而不知不觉中,你已被激素俘虏。激素往往短时间内让人看到明亮、粉嫩的效果,而危险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待皮肤有了反应,晚了。恢复的进程漫长不说,还很痛苦,有的扩张的毛细血管还要做激光处理。
  很多美女是大热天戴着口罩来的,摘掉口罩,一张激素脸。其中,最典型的一位,姥姥唤我到跟前儿讲解。我悄悄抚抚那姑娘后背:姑娘,加油。
  案例4:这位阿姨,被“宠”啦
  有一位知性的阿姨60岁,她能清楚地说出几年前姥姥给她治好了什么问题,说她对姥姥“迷信”也不为过。看我拍照,她突然悄声说,“请给我和姥姥拍一张。”我下意识镜头一偏,照上了,根本没想接下来的事。然后,阿姨出去时,跟我说:“我从天津来,无论多晚,我都在外面等您。”我坐在诊室,越想越不对,这怎么好?赶紧用小纸条写了电话和名字,出去跟阿姨说:“您别等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呢。您回家了,加我微信,我发给您照片。”阿姨别提多激动了,看着我,突然来了一句:“姑娘,我不会加微信。”
  呃,我快速帮她加了微信,发了照片。一直在旁边站着的阿姨的丈夫,儒雅知识分子模样,也激动了:“我也想和姥姥拍一张,多大的福气啊!”我笑着没说话,快速回到采访岗位。关门之际,听着阿姨在说丈夫:“人不能贪心,你不要照了。你看,多难得啊!我和姥姥有合影了啊!”
  案例5:这对老夫妻,“蒙”啦
  还有一对老夫妻,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老太太多种疾病,老先生体贴陪诊。姥姥看完诊细致地嘱咐他们:“青菜不要吃,对目光有影响。”老夫妇拼命点头,对姥姥言听计从,恭敬无比。他们出门,我也出去上卫生间,听到前面老夫妇憨实的对话:
  “为什么不让我吃青菜呢?”
  “是啊,青菜吃进肚子里,还和太阳有关系?”
  “那我们吃什么啊?”
  “我们怎么办啊?”
  我笑笑看他们远去,后来一想不对,快速追到了电梯:
  “叔叔阿姨,蔬菜里有一些是感光效果特别明显的。比如,我们爱美,夏天就会少吃香菜,否则,晒太阳容易变黑。—般呢,有特殊气味的蔬菜大部分属于感光蔬菜。菠菜、韭菜、芹菜、香菜什么的。您回家啊,让家里的孩子给您上网搜一下感光蔬菜表,对照着吃。很简单的,别着急哈。”老夫妇意外叉感激地看着我,看上去都陕哭了,一再道谢。我想他们一定以为我是姥姥的18线小助理,那也是我的荣幸。
  后来闺蜜说:“家里的孩子?我就不在父母身边啊。但愿我们能随手帮助周遭需要帮助的老人,那我想也许我妈妈遇到困难时,也有路人随手帮一把。”
  姥姥说:“我从不拒绝病人,他们有的从新疆来,有的从广州来……都很远啊!我会想办法,给他们看时间加号啊!”所以,姥姥有时看诊到60人,也能理解了。 姥姥有悲悯情怀。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悯,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姥姥实实在在地做到了。
  祝愿全天下的老人家,都能生活顺遂,安康幸福。
  中医世家,种子深植
  姥姥陈彤云,回族,北京人,1921年12月25日生于北京一个中医世家,父亲陈树人先生以善治温热病而享名。
  她10歲时,父亲给京城一位名人的孩子治疗猩红热,当时只几岁的孩子,连续几天高烧40℃,辗转求医找到父亲时已病情危重。经精心治疗,两天后高烧开始退去,五天后皮疹变淡,不到两周,患儿奇迹般痊愈了。为此家长在其父诊所举办了隆重的授匾仪式。一米多长朱红色牌匾上写了四个金色大字:“功高保育”。此情此景,使陈彤云产生了对中医、对父亲前所未有的敬仰之情。她敬慕父亲的医术,笃信中医治病救人,并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此种下热爱中医的种子。
  陈彤云父亲既是医生,又是老师,年龄稍长的陈彤云常常旁听父亲给徒弟讲解《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等入门书籍。入辅仁大学后,她对医学的理解更为深入,于是每遇闲暇假日,她必随父临证抄方。
  父亲是名医,又把她许配给年轻的外科名医哈玉民,而其公公哈翁锐川更是旱已享誉京城多年的医林名宿。结婚之初她就明确地表明自己立志从医的愿望,令家人欣喜赞叹。婚后她更专心跟随公公攻习皮外科,为以后几十年的医学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哈翁医道超群,名满京津。每日哈翁应诊,陈老必侍其左右,尽得真传。
  办学教学,接触高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京城中医界亟待发展壮大。为此,陈彤云毅然于1951年与家人共同创办了北京中医学校,并担任教务主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   有舍有得,陈彤云虽然失去了很多亲自门诊临证处方的机会,但在办学的过程中,陈彤云惊喜地发现自己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前辈高人,自己的医学见解反倒提高得更快。1954年至1960年先后师从于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宗维新多位名医,直到1966年调至北京中医医院外科又获得了新的学习机会。此后的几十年既是她医术日渐成熟的过程,也是她由学习者向授业者角色转化的过程。
  2003年她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2008年她又被确定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2017年确定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
  外病内医,师古刨新
  陈彤云不但能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还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学术思想:她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重视人与自然、气候、环境、四时的协调统一关系。认为皮肤病不仅仅是皮毛之疾,它是脏腑、气血的生理、病理在皮肤上的反应,即“没有内患不得外乱”。就好比“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她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师古而要创新”,研制出“祛斑粉”、“祛斑霜”、“祛斑增白面膜”、“痤疮面膜”、“痤疮霜”及中药洗面奶和防晒霜等系列药品。疗效明显,使用方便,深受患者喜爱。
  良医之原则
  陈彤云在处理临床问题时,头脑冷静,思路清晰,能明辨标本缓急,能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最近三十多年,陈彤云专注于诊治损美性皮肤病,并以脏腑辨证治疗此类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称“头面部为五脏之镜”。
  陈彤云常说:一个人要想成才,既要有机遇,更要有努力。既要熟读四大经典,又得博览群书,选读名家名著古代入门书。既要多临床,坚持长期大量门诊,又得勤求博采、侍诊抄方、问难析疑。自己几十年一直生活在中医的氛围中,受其熏陶,浸淫于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之中,可谓机遇很好。但具有同样机遇的人其实很多,却并未人人皆能成为合格的医生,其决定因素即在于个人努力。 “欲为良医,必须坚定执着、仁爱谦和、勤奋好学、敏锐感晤、灵活机变。”陈彤云的原则。
  多维之传承
  陈彤云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为中国中医教育事业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97岁的陈彤云每年仍会接诊上万名患者,是燕京赵氏皮科流派的领军人及代表性传承人,自成一家。创“文质”学说,首开美容中医皮肤病学先河,倡“调通”理论,强调内外调通、气血调畅、阴阳调和、脏腑调顺。建中医皮肤病的“内、外、气、血”“四维”诊疗体系。是美容中医皮肤学科的开拓者。
  目前,其理论已经形成推广方案,全国各地已分设传承分站暨推广基地20余家,临床经验已写进全国教材。连续近十年举办全国性的“陈彤云美容中医高级研修班”,学员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养生之秘方
  秘方一:博爱和善恬淡虚无
  《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陈老认为养生先养心,平静颐和的心态是养生的根基,也是最难以做到的。希望工程开始不久,她就默默地供养京郊两个家境贫困的女孩读书,从小学一直到现在读到初中三年级;尽管求医的患者很多,但无论工作多么劳累,她总是耐心友善地对待每一个患者,即使是十来岁的小姑娘,她也总是以“您”相称。
  陈老在家中喜欢养花莳草,喂养小动物,不仅把家中的一对猫儿养得温顺可爱,在她家的窗外、门旁,也要定时摆好猫粮,喂养着许多无家可归的可怜“野猫”。她用善待生命的这种博爱的胸怀来颐养身心。
  陈老虽已耄耋之年,却对一切新事物充满好奇之心。陈老一直把早年就读时的校训“敬业乐群”作为她的座右铭。以她这样的年龄还学会了使用电脑,学生的学习心得、笔记和老师的批阅意见都是通过电子邮件往来传递。她常说:“我认为我只有六十岁”,“心不老,人就不会老”。
  孔子《论语·雍也》提出:“仁者寿”。有大德而高寿的老人,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没有贪婪忌妒的忧虑,终日心平气和,宽厚待人,心里始终是泰然自若的。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就可以使“主”明心正。这也就是陈老注重养心之关键。只有从精神上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才能有效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才能够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
  秘方二:平衡调摄远离厚味
  许多人提起养生就想到补药,其实中医养生历来重视饮食的调摄,西周时期就已经有相当于现代营养师的“食医”了。陈老的养生之道,就是注意饮食的平衡调摄,她从不吃补药。
  在饮食上,她从不追求“山珍海味”,孩子们和朋友们出于关心送她的补品,她很少吃。平时她总是在家里吃很随意、清淡的饭菜。如果说陈老在饮食上有什么偏好的话,她就喜欢吃五谷杂粮,喜欢豆汁、芥末墩、贴饼子等老北京风味,讲究营养的平衡。对于辛辣、味道厚重的饮食她自己不吃,也常劝大家不要吃。她唯一讲究的是要经常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她认为这有利于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皮肤的营养和肠胃的消化,比如价廉物美的西红柿是她最爱吃也是经常吃的。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为养,说人类可以长期吃,它是一种营养。五果为助,吃水果是助消化的,不能以吃水果为饱。五菜为充,没有菜不行,净吃粮食不成,它既代表充饥的充,又代表充实胃肠的充。五畜为益,它是补益的食物。
  秘方三:起居有常调顺气血
  陈老常说,睡眠不足,不可能有好看的面色;生活没有规律,气血就不会调顺,就不会有好的身体。陈老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生活起居的規律,每天她总是五点四十起床,吃好早点喝好水,排净宿便,才走出家门去应诊。她说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工作。睡前看些报纸、杂志等,看困了就睡觉,无论多忙她从不熬夜。她常说,便秘和失眠,多半是生活没有规律造成的。
  秘方四:保持运动谨防腿老
  陈老喜欢运动。年轻时喜欢游泳、打球,中学时是短跑的好手。如今年事已高,仍然要求自己保持每天快走3000步的运动量。由于陈老居住的环境缺乏运动的场所,马路上车多、人多不安全,她就在家里坚持走路运动。为了更好的控制运动量,她专门买了计步器,每天检查是否达到了自己规定的运动量。有时外出应酬回来晚了,为了完成当天的运动量她就半道下车走回家。
  “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也是锻炼毅力,一个人连这点事都不能坚持,什么事情也不会做好。”姥姥陈彤云坚持如此。
  如粜一份份的坚持已经成了一个人的生理习惯,并安稳地运行了将近一个世纪。您说,这分罩到底有多重呢?
其他文献
无论是十几年前大火的《天龙八部》中的乔峰,还是近两年热播的《潜伏在黎明之前》中的战守平,胡军在荧屏上多以硬汉形象出现,但硬汉胡军承载的爱情,质朴得像一泓清泉……  我愿一生一世与君同醉  胡军出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之家。父亲胡宝善和伯父胡松华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母亲王亦满也是一位表演艺术家。胡军少年时的梦想是当记者,但父母希望儿子走上从艺之路。为此,父母上班时常把胡军反锁在厕所里练琴,午饭也放在卫
期刊
26岁的冯炼拥有多重身份:马全民的长女、小学语文老师以及第四代守墓人,打扫落叶,清除杂草,擦拭墓碑……这些动作冯炼家一做就是四代人。时光倒回80多年前,1933年开始,红军主力数进四川南充市南部县,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南部县境内建立起区、乡、村三级苏维埃政权。  1933年底,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一位姓刘的红军连长主动请缨,留守川东重要关隘——南部县长坪山。驻守长坪山的日子,刘连长常去山脚下陈修坤夫妇
期刊
她们是当今家喻户晓的明星,却是当年《西游记》中的小角色。她们是能歌善舞的美女,成为观众至今不能忘却的经典。  唐僧妈妈马兰:下辈子还会嫁给余秋雨  86版《西游记》中,扮演唐僧妈妈的女演员马兰,原本是一位黄梅戏演员,她用自己的人生积累和全部的生命能量,来展现剧中人物的光彩,在台上有一种摄人心魄的亮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马兰与著名作家余秋雨相识相恋。余秋雨经常会说“马兰,我是你的戏迷”,而马兰则对余
期刊
六十年醉心珐琅,谁在传承工匠精神?十余次火里求才,谁能打破百年传统?为何舶来品能成为中国国礼?皇家御用品如何进入寻常百姓家?  2018年4月20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从艺60周年成就展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展,张同禄从艺60年来的90余件代表性景泰蓝珍品华丽亮相。当日,由张同禄大师创作的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景泰蓝国礼《锦绣合瓶》也首次向社会公开亮相,引发广泛关注。  张同禄
期刊
10年前,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震区很多人的人生瞬间发生了改变,汤星月就是其中的一个,地震受伤后,她成了永远无法长高的袖珍女孩……  经历了生活的种种不便、旁人的不理解,不能进入理想的大学……接二连三的打击,在爸爸的帮助和激励下,她获取了迎难而上的力量,一路披荆斩棘,点燃梦想。  爸爸为我点燃,音乐的梦想  2018年4月3日,明媚的春光倾泻在四川盆地,寒意尽收,气温直逼30摄氏度。汤星月穿上
期刊
8月15日上午,在滨州市滨城区市立医院住院部2楼肿瘤科病房,56岁的马爱荣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接到马爱荣离世的消息后,山东省红十字会眼库的医护人员急速赶到了滨城区市立医院。9点11分,看着安静躺在床上的马爱荣,医护人员为她盖上了手术垫。手术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全体医护人员站在马爱荣的遗体旁低头默哀,纷纷流泪。记者在病房内直击了这场关于“重生”的接力。  15日上午9点40分,病房内,山东省红十字会
期刊
多年前,每次晚饭前,都会走两三站地,到一家商场门口去买咸菜。  卖咸菜的是一位推自行车的老年妇女,车后座上架两个大食品盒,里面是切成细丝的咸菜疙瘩,用辣椒油、花椒油、芝麻等拌好。一盒色黑,偏辣。一盒色白,不辣。  从表面上看,她的咸菜很家常,也很平常,用的佐料一目了然,但味道却绝佳,商场中根本买不到这种味道的咸菜,不成不淡,香辣适口,很有嚼头,佐饭上品,甚至不用别的菜。此前偶然买过一回,吃后上瘾,
期刊
她叫卢月好,人称“好姐”,不久前,她参加了—个名叫“传奇夫人大赛”的世界大赛,并取得了中国赛区的亚军。要知道,与她同台争胜的,可都是20多岁的美女。  在卢月好看来,年龄并不是美丽的克星。70岁的卢月好说现在才是她这一生最“美丽绽放”的时候。然而,直到2015年退休前,她都是一人在支撑着—个家,因为忙于打理生意、照料孩子,她连旗袍都没有穿过。她的美丽故事,就是从退休开始的。  女强人没机会穿旗袍 
期刊
舒适的生活、整洁的环境、美国的绿卡……什么也不能阻止他回国的脚步。“中国有那么多病人,我要回国,把学到的技术带回来!我走得义无反顾。”李勇杰坚定地说。  一手开创中国功能神经外科学、国内“细胞刀第一人”……在中国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李勇杰是一个“神话”。在层层耀眼的光环之下,本质上,他永远是一位不断探索新领域的科学家型医生、一位挡在通往死神和疾病之路上的医者。1979年考入北大,1994年留学,20
期刊
年僅3岁的英国女孩奥菲莉娅·摩根-杜,最近在智商测试中以171的高分,超过爱因斯坦的成绩160分,成为了英国最聪明的孩子。  八个月开口说话智商超过爱因斯坦  生活在赫里福郡的奥菲莉娅,从小便展现出自己的天分。在八个月大时就能开口讲话,她人生第一句话不是“妈妈”或“爸爸”,而是双音节单词“嗨呀(hiya)”。很快,小奥菲莉娅便学会了数数、识别颜色和字母表。这就是在向她的母亲问好,这让她母亲比较吃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