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二首,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淡淡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还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哲理。老师和同学们都易品味。
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初一(1)班的孩子,初一(1)班的孩子已有基本的认知规律,能够背诵许多古诗,但理解不透彻;能够读诗,但情感不到位。对古诗只是机械的学习,没有多少兴趣。
初一(1)班的孩子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景物描写,对于一些学生可能仅局限于诗的内容,思维空间的拓展、想象有待长时间的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2.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
2.查找一些关于“思乡”的感人故事;
3.学会唱一首游子思乡的歌曲。
4.预习王湾的《次北固下》。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思乡的作品。请回忆一下有关思乡的作品。(略)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思乡的诗”,题目是:生:《次北固山下》。师:古诗文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她像一条渊源流长的河,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寻源、去品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品味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看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关于思乡的诗词曲谈起,激发学生对本诗学习的兴趣。)
2.律诗的特点(出示幻灯片)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绝句是四句两联,律诗是八句四联。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关于思乡的诗词曲谈起,激发学生对本诗学习的興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1.通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三、美美地读——整体感知
1.请大家结合书下注释各自放声朗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停顿、语气。
2.指一名学生朗读,一名学生点评。
3.听视频范读
4.指导学生朗读。(出示幻灯片)
5.齐读
6.整体感知
⑴诗中描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时节的景物?有哪些景物?表现出什么特点?
地方:长江地区 时节:早春
景物:青山、绿水、江潮、船帆、海日、江春
特点:开阔、秀丽
⑵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心情:淡淡的乡思愁绪。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诗文,从诗中搜集到相关的关键字(诗眼)等信息,形成诗文的初步的阅读体验。)
四、细细地品——感悟抒情
1.全诗共有四联,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联?说说理由
要求: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小组派代表登台讲述。
2.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根据富有表现力的、精美的语言,深入领悟诗情,指导学生朗读。)
重点引导品味颈联(出示幻灯片)
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隐含了自然哲理。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字和“入”字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妙在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而且对仗隐含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五、课堂小结,诵读体悟(出示幻灯片)
1.这首诗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整首诗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愁,但情调并不低沉。
2.教师配乐朗读。
3.会背的学生配乐诵读。
六、对比阅读
1.出示王湾《江南意》,朗读(出示幻灯片)
2.简单解释个别词语。
伺:趁着。 从来:向来。惟:只有。
3.简介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重阳风俗谈起,激发学生对本诗题目和写作背景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探究欲进入新诗的学习。
4.质疑:(小组讨论,组员回答。)(出示幻灯片)
5.师生释疑
6.小结
诗人在相同的时令,不同的境况之下来到北固山,同样的景色却引发诗人不同的感受。初游江南,一切都是新奇而独特的,他眼界大开、心情舒畅,诗中流露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第二次来到镇江,却是因久不能归,看到江南的春景——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竟引起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王湾的《北固山下》千古流传,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代替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七、改变体裁,想象体会(小练笔)(出示幻灯片)
把今天欣赏的《次北固山下》进行再创作,改写成一篇景物描写短文。(以诗为蓝本,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散文的手笔描绘诗的意境。)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二首,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淡淡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还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哲理。老师和同学们都易品味。
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初一(1)班的孩子,初一(1)班的孩子已有基本的认知规律,能够背诵许多古诗,但理解不透彻;能够读诗,但情感不到位。对古诗只是机械的学习,没有多少兴趣。
初一(1)班的孩子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景物描写,对于一些学生可能仅局限于诗的内容,思维空间的拓展、想象有待长时间的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2.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
2.查找一些关于“思乡”的感人故事;
3.学会唱一首游子思乡的歌曲。
4.预习王湾的《次北固下》。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思乡的作品。请回忆一下有关思乡的作品。(略)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思乡的诗”,题目是:生:《次北固山下》。师:古诗文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她像一条渊源流长的河,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寻源、去品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品味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看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关于思乡的诗词曲谈起,激发学生对本诗学习的兴趣。)
2.律诗的特点(出示幻灯片)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绝句是四句两联,律诗是八句四联。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关于思乡的诗词曲谈起,激发学生对本诗学习的興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1.通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三、美美地读——整体感知
1.请大家结合书下注释各自放声朗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停顿、语气。
2.指一名学生朗读,一名学生点评。
3.听视频范读
4.指导学生朗读。(出示幻灯片)
5.齐读
6.整体感知
⑴诗中描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时节的景物?有哪些景物?表现出什么特点?
地方:长江地区 时节:早春
景物:青山、绿水、江潮、船帆、海日、江春
特点:开阔、秀丽
⑵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心情:淡淡的乡思愁绪。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诗文,从诗中搜集到相关的关键字(诗眼)等信息,形成诗文的初步的阅读体验。)
四、细细地品——感悟抒情
1.全诗共有四联,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联?说说理由
要求: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小组派代表登台讲述。
2.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根据富有表现力的、精美的语言,深入领悟诗情,指导学生朗读。)
重点引导品味颈联(出示幻灯片)
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隐含了自然哲理。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字和“入”字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妙在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而且对仗隐含哲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五、课堂小结,诵读体悟(出示幻灯片)
1.这首诗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整首诗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愁,但情调并不低沉。
2.教师配乐朗读。
3.会背的学生配乐诵读。
六、对比阅读
1.出示王湾《江南意》,朗读(出示幻灯片)
2.简单解释个别词语。
伺:趁着。 从来:向来。惟:只有。
3.简介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重阳风俗谈起,激发学生对本诗题目和写作背景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探究欲进入新诗的学习。
4.质疑:(小组讨论,组员回答。)(出示幻灯片)
5.师生释疑
6.小结
诗人在相同的时令,不同的境况之下来到北固山,同样的景色却引发诗人不同的感受。初游江南,一切都是新奇而独特的,他眼界大开、心情舒畅,诗中流露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第二次来到镇江,却是因久不能归,看到江南的春景——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竟引起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王湾的《北固山下》千古流传,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代替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七、改变体裁,想象体会(小练笔)(出示幻灯片)
把今天欣赏的《次北固山下》进行再创作,改写成一篇景物描写短文。(以诗为蓝本,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散文的手笔描绘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