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3813568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次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主题,探讨与其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首先从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思维层面解析了系统思维、互联网+思维、以人为本思维的三大新思维在构建中的指导作用;主要分析了专业化、多元化、学习化路径选择及其实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团队层面、个体层面两个面向对教师队伍建设做出具体说明。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教师队伍
  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除了课程本身的软件建设、匹配硬件资源跟进之外,重点需要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要求从教育教学实践主体教师-学生出发,并以学生为主体,突显教师的引导作用。从目前现状观察,在教师数量配置方面有所欠缺,而且英语教师规模亟待扩大。因此,以下就从这个基本需求出发,从思维-路径-促进措施三个具体层面对主题展开论述。
  一、建设教师队伍的“新思维”
  构建现代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需要按照系统思维对其进行体系设置,即将系统思维应用到构建实践之中;透过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先构建起一个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为主体的大体系框架;然后,将与其匹配的教师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等进行小体系构建,从而形成一个大体系指导、小体系实践模式。同时,需要利用制度、机制使其获得有效保障,推动其可操作性实践中达到教学效果。从互联网+思维分析,具体指的是构建起一个关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关联体系,如同互联网一样将体系下设置的所有构成要素进行无缝式对接。在这个方面要求实践中关联到教师队伍的匹配建设。同时,需要引入信息技术,提高这种关联的便利性,使其实现信息化教学;并从中节约课堂时间,使整个教学能够达到互动教学目的,尤其需要让教师与信息技术发生进一步关联。从现代教育理念分析,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思维指导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突出教学中的教师-学生主体,并将在二者之间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落实到教师团队建设;然后,转移到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层面,让大学英语教育的本质体现在导向现代化人才塑造方面。
  二、建设教师队伍路径选择及实践
  1、专业化路径
  英语教师队伍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即是教师身份认同。具体来看,需要从这个“我是谁”的认同路径,选取专业化方向,进行大学英语教师“自我认同感”解析,让教师回归到“教育本位,育人本位”。在专业化路径下,应该营建校园环境,让院校中的“教师地位”获得“荣誉”认定;就如同现阶段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对于偏远地区教师推行的“荣誉认证”一样,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为其赋予相應荣誉,使其职业身份获得突显。并结合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工匠精神”,将其转注到教师的职业化发展路向之中。建设教师队伍时,确立起教师职业地位、赋予荣誉后,应该增加多元化路径,通过师生地位转换,将传统教育中的“神圣性”过渡到“职业性”。
  2、多元化路径
  在完成专业化路径实践基础上,引入“教育服务”理念,让教师真正成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引路人”、“指导者”,让命令式教学方式,转变到当前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在这种和谐统一关系中可以将其概括到“相互理解、知识共享、信任彼此、相互依存、双向理解”层面。当权威顺利回归到“传道、授业、解惑”,就需要打破“唯课堂论”。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理性,逐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间、地域限制;使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转变到“任意时间”,突出大学英语教学的遍及性特征。另外,需要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一个新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团体,共同培养学生;将学校教学-家庭教育进行并行推进,让教师-家长能够更好的起到共同携手,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其理由主要是来自于现代社会的负面影响过大、传统家庭正在逐渐失落,并弱化了家庭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这也是保障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对学生人格塑造重要取向。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的教师队伍建设部分,可以通过上文提到的小体系,进行细致化设计;在多元化路径下,更好的完成小体系构建,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教师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3、学习化路径
  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学历构成比例不协调,造成了学历偏低,或高学历过少的问题。必要根据当前的博士研究生数量增长的同时,引入“学习化路径”,实现教师教学与学习的双向发展。比如,在院校内实施具体的教师资源管理培训,使学习化路径成为专业化路径、多元化路径的实践方法。具体操作应该在选取学习化路径后,将教师的职业化转身、多元化培养对接到学习化路径,使三个路径之间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并将其统归到“教师队伍建设小体系”项下。比如,可以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培训,信息技术基础操作训练,自我认同感训练,心理疏导训练,社交方法培训;以及自主性学习引导。并将这种针对教师的学习化路径,通过教师平移到针对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意识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之中。可以将这个路径当作一个转渡手段,使其产生“火炬传递”效应;以此将教师队伍建设与课程教学、学生培养实施融合、对接。
  三、促进措施
  1、从团队层面促进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师结构极待优化,根据近年来的调研发现,我国大学普遍存在博士、硕士教师比例差异化显著的问题,前者约占2%,后者却高达60%左右,虽然近年来有所变化,但幅度过小。因此,应该从学历层次、男女教师比例等方面做出一些调整。以教师团队建设为例,为了更好促进其结构优化,必要在设计层面,实施统筹规划。比如,将当前的数量需求与长远发展中的品质需求进行综合考虑,按照长远的教师团队构建战略,实施具体规划。应该注重课程开发小组的建设,通过自愿原则组织学校中的教师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主题的讨论小组建设;逐步尝试一些相关课程的开发任务。比如,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然后,结合社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现代英语知识需求、学生个体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型课程开发,加强“学以致用”在教学中的运用。另外,在学历、职称、性别多个要素方面,应该利用“岗位需求”进行一些微调,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过渡式完成优化调整。切忌盲目的进行高学历、男女平均、职称统一之类的激进式建设。同时,院校应该推出一些激励措施、组织活动,让青年教师进一步进行学历提升尝试,尤其应该增加跨学科方面的学位考试激励;让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共同获得提升。重点是院校方在院校内实施氛围营建、扩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宣传力度,给予所有教师平等机会,使其参与到岗位竞争之中。一方面,可以完成教师队伍的统一培训、提升;也可以掀起教师的教学热情;并通过课程征文方式,让教师们自行组织团队进行一些课程研究。另一方面,设置层次化、分项性奖励,鼓励开展更多的课程开发尝试、教学方法研究。另外,在整个以教学为主题的多样化活动开展中,使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团队获得全方位的交流、讨论;比如,借助当前西方院校中的方式,通过一些下午茶会、沙龙举办方式,增加日常生活化的团队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   2、从个体层面促进
  现代语言教学中,将英语教师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消沉类型、安于現状类型、奋斗类型、探索类型。为了提高教师个体“正能量”,需要以激励机制促进前两种类型向好发展;增加鼓励措施,为后两种类型创造可发展条件。具体来看,在教育体制深化革新与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可以结合我国人事管理体系的改革,按照不同类型实施一些人事调整。并在实践过程,引入责任制度,构建一个以评估机制为中心的多机制共同运行体系。比如,在教学中引入贡献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再如,将教学任务、质量、学术水平等全面纳入到评估考核体系;通过具体化的指标设置,实施教师评估对应考核。同时,增加过程评估、分时段评估、结果评估、各要素指标综合评估等多种评估方式,以此促进教学个体在教育工作中履行教育职责。另外,引入职业规划,院校进行一些个体教师职业规划指导;构建一个与 “职业化”体系相一致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与机制只属于外部制约、监督措施;重点应该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性意识,使其能够将职业-责任-服务-提升等基本意识植入到教学之中;并在实践中增加教学反思,提高经验总结能力;将自身的个体发展与教学的推进工作进行直接关联;以此提高对教育教学的认知水平,并在这个意识形态引领下,促进自己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奋斗者、探索者。
  结束语
  通过对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的三大思维进行说明,可以了解到系统思维、互联网+思维、以人为本三维三者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指导功能与实践操作思路;并在此思路下,选取与其对应的专业化、多元化、学习化路径,并在三个路径间构建起一个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小体系。同时,在该体系下,通过制度责任化、机制联动化、指标具体化,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匹配保障。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及教育教学与我国未来的“全球互联”、“和谐世界”推动战略应该保持一致;因而,在完成教师队伍建设后,必要在实践中,植入中国文化元素,提高语言教学中的“多元语境”,并让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学转变成一种关于“不同文化”的融合,使我国大学培养的英语人才能够在全球化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冬,罗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ESL课程体系与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2]韩宝成.重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崔校平,史成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J].河北大学学报,2015(3).
  [4]邵华.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4(1).
  [5]毛亚英,陈莉萍.国际化背景下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J].外语研究,2013(2).
  [6]刘立,黎华.新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3 (6).
其他文献
在打出“我的教育情怀”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刚上完一节展示课没多久。  教研员徐老师给我指导这节课后,我只剩一天的时间来修改这节展示课,而且是大改。这一天的时间里再次试教,再次修改,再次试教。多亏了年级组的老师们指导,给我的课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才使这节课得以上完。徐老师曾说上课就像生孩子,都得经历这种阵痛的,过去了就好了,教研员、名师都是这样过来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就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班级的两
期刊
【摘要】:微课程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在中小学教学中所占比重日益扩大。本文通过介绍微课程的有关知识,介绍了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索以及微课程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生物教学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指出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随着互联网教学的兴起,高中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对高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
期刊
【摘要】: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工业革命后生态文明这一永恒话题就一直存在并被提起。到现在,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地球,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让一种动态的平衡永远持续下去。  【关键词】:社会发展;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如何实
期刊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数量占全部人口绝大多数,获得农民的支持对于革命的胜利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在此时期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最后革命成功。本文主要从土地革命时期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总结出党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内容,最后结合内容思考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土地革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期刊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调动教师、学生、学校和有关专家力量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以良好的课程资源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  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是指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物质条件和包括
期刊
【摘要】:音乐记忆是音乐学习者、表演者及音乐教育者必备能力之一,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该依据在学习过程中记忆的发展,掌握其记忆的相应规律,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训练和培养,这样才可以使音乐记忆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在对前人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学习经验,着重研究钢琴学习中如何形成音乐记忆的有效方法,争取为学习钢琴的学生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本文中,笔者通过研究钢琴学习过程中音乐记忆的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文教育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可是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并不乐观,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大环境发展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充分发挥中文教育在人文素养中的优势,在激发学生学习中文教育兴趣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主要围绕中文教育的背景意义,对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提出可靠意见。  
期刊
【摘要】:语境是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分为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两种。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英语听力教学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教育难题,促使教师在为听力课程选取材料的同时更注重采用动态语境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将从动态语境入手,着重分析大专英语听力课堂的动态语境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专;英语听力;动态语境;教学策略  1背景分析  1.1语境的动态发展  语境是指语言的使用环
期刊
【摘要】: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手机的使用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如今,在大学的课堂中,对于学生们在老师眼皮子底下旁若无人,心无旁骛的玩手机的现象,无论对老师和还是学生,好像已经是见怪不怪了。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学校也能够经常看到,并且这种现象还如猛虎之势继续在发展。对此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决定选择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作为我们的调查题目。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调查认识,让大家了解该现象,分析其对大学生
期刊
当前,智能手机的飞快发展,移动互联网的高速普及,让我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管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能看到手机的身影。而智能手机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行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人际交往、生活习性和思想观念,造成了不可抗拒的困扰,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作為对新鲜事物接受度极高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智能手机的影响更显而易见。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以及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