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治疗直肠肛门畸形的并发症分析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治疗直肠肛门畸形的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和应对方法。

方法

总结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直肠肛门畸形92例,全部为男性患儿,其中直肠膀胱颈瘘23例,直肠前列腺球部瘘35例,直肠尿道瘘34例。全部患儿均行横结肠造瘘或乙状结肠造瘘的分期手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5年(4个月~5年),统计术后并发症和肛门排便情况,其中31例患儿随访大于3年。

结果

术后直肠回缩11例,有1例再次手术缝合,另10例保守治疗。术后直肠黏膜外翻7例,均为早期病例,有4例再次手术切除局部外翻黏膜,有3例游离拖出结肠切除部分后再次肛门成形。腹腔残余感染4例,均经抗感染后好转。在已随访3年以上的31例患儿中术后排便失禁3例,其中有1例患儿由于严重瘢痕狭窄予扩肛治疗,另外有2例患儿伴发脊髓栓系。

结论

虽然手术并发症难以完全避免,但注意围术期处理和手术技巧,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对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自体原位植皮术,评价其治疗效果,提出一种新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间自体原位植皮手术治疗的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患儿23例,病例纳入标准:均为瘤体分布弥散,皮肤大面积(>5 cm×5 cm)异常,手术切除瘤体后创面缝合困难;非手术治疗方法无效;血小板值在2×109/L~31×109/L。23例
目的以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为靶点,观察PI3K抑制剂LY294002和mTOR抑制剂RAD001对体外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检测PI3K/Akt/mTOR信号轴中效应分子以探讨血管瘤消长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培养血管瘤内皮细胞、传代培养,并用第Ⅷ凝血因子相关抗原对其鉴定。待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使用无血清培养孵育48h行同步化处理后,分别加入RAD0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1990年至2016年我院收治的48例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患儿,男26例,女22例,年龄2个月~6岁。所有病变均位于下肢,均为单侧下肢,左侧19例,右侧29例。其中12例患儿进行了手术切除部分畸形静脉和增大的软组织;16例患儿进行了静脉血管内射频消融加注射聚桂醇治疗(每个月治疗1次,重复治疗
目的初步评估临床上应用雷帕霉素治疗激素抵抗型婴幼儿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共收集8例在我科接受治疗的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患儿,其中男5例,女3例,病灶位于颌面部3例、颈部1例、四肢2例,胸腹壁2例,8例患儿均表现为激素抵抗,对激素抵抗型Kasabach-Merritt综合征采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治疗。雷帕霉素
目的本研究评价儿童肝移植术后早期巴利昔单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实施的儿童肝移植手术256例,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后,137例受者使用巴利昔单抗免疫诱导及两联(甲强龙+他克莫司)抗排斥治疗(巴利昔单抗组),84例受者仅接受常规两联(甲强龙+他克莫司)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机会感染、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