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家知道,数学课堂需要学生进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并积极地交流与合作,这是我们教学有效的保证. 在实施这些教学行为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探究的深度、合作交流的广度、课堂提问的难度、学生反思的多维度,这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 有效;深度;广度;难度;多维度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反思:怎样才算是一节有效的课?教育专家告诉我们,教师上完课后只要问问自己: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了什么?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让学生怎样获得?是否每名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目标?就知道教学的效率了.所以本文倡导,我们数学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45分钟的时间,通过探究、活动、互动交流、反思等教学手段,并把握好其中的“度”.
一、把握探究的深度,让探究给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的培养靠的是在探究中培养.这就要求在我们的数学课堂里,更多地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使之成为学生思维的激发点、生长点,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上的增长.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总是喜欢让学生探究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结果学生的探究受阻,探究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可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探究的深度.太深,学生探究无法进行;太浅,学生丧失探究的兴趣和乐趣.所以,适宜的探究深度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上存在着差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探究顺序,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先让学生观察反比例函数y = -和 y =的图像,让学生探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议一议:画出y = 和y = 2x的图像,比较二者有哪些异同.有了这样的探究,学生自然会感到深度适宜,并乐于探究.
二、实现互动的广度,让合作给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应该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有效的交流,就需要老师的指引,防止交流的方向偏失.这就需要教师作好充分准备,交代好讨论的任务,并要求小组内部作好详细记载,让同组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观点,从而实现更好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好地实现分析、比较、归纳的互动,最终实现交流的灵动生成,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合作交流的广度,如果每个小组只有一两名同学在动,而其他同学闲着没事,这就失去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为了实现更广的交流合作,使每名同学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合理的分工.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苏科版5.3《展开与折叠》时,每个小组要准备几个正方体,用透明胶粘好.然后让他们通过合作来展开,看看展开后呈现的几种平面图.正是有了这个合作基础,才为后面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三、掌握提问的难度,让提问给力
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结果的反应.”由此,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首先要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 我们经常听到课堂上教师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很简单,会的请举手.”结果发现很少有学生回答,原因就是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老师认为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不会回答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把握提问的难度,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合适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难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比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因为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所以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哪些方面呢?学生自然能提出函数图像、函数的增减性、函数的变化趋势等有价值的方面.但是如果提出:反比例函数图像为什么是平滑的曲线?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对于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无效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提问.
四、激活反思的多维度,让反思给力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它需要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对自己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调节.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揭示问题本质;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的掌握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维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化.
比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象限、增减性、图像特点来反思本节课中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区别,学生通过反思,很容易总结出这样几点:1.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y轴有交点,但反比例函数没有;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4.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分支无限的靠近x,y轴,但不相交.这样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反思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随时随地、多维度地进行反思,这对于学生思维的成长是有效的.
总之,在现如今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探究、交流、提问、反思的有效性,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及时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这样,我们的课堂氛围才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论[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2]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有效;深度;广度;难度;多维度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反思:怎样才算是一节有效的课?教育专家告诉我们,教师上完课后只要问问自己: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了什么?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让学生怎样获得?是否每名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目标?就知道教学的效率了.所以本文倡导,我们数学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45分钟的时间,通过探究、活动、互动交流、反思等教学手段,并把握好其中的“度”.
一、把握探究的深度,让探究给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的培养靠的是在探究中培养.这就要求在我们的数学课堂里,更多地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使之成为学生思维的激发点、生长点,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上的增长.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总是喜欢让学生探究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结果学生的探究受阻,探究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可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探究的深度.太深,学生探究无法进行;太浅,学生丧失探究的兴趣和乐趣.所以,适宜的探究深度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上存在着差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探究顺序,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先让学生观察反比例函数y = -和 y =的图像,让学生探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议一议:画出y = 和y = 2x的图像,比较二者有哪些异同.有了这样的探究,学生自然会感到深度适宜,并乐于探究.
二、实现互动的广度,让合作给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应该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有效的交流,就需要老师的指引,防止交流的方向偏失.这就需要教师作好充分准备,交代好讨论的任务,并要求小组内部作好详细记载,让同组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观点,从而实现更好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好地实现分析、比较、归纳的互动,最终实现交流的灵动生成,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当然,我们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合作交流的广度,如果每个小组只有一两名同学在动,而其他同学闲着没事,这就失去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为了实现更广的交流合作,使每名同学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合理的分工.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苏科版5.3《展开与折叠》时,每个小组要准备几个正方体,用透明胶粘好.然后让他们通过合作来展开,看看展开后呈现的几种平面图.正是有了这个合作基础,才为后面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三、掌握提问的难度,让提问给力
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结果的反应.”由此,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首先要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 我们经常听到课堂上教师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很简单,会的请举手.”结果发现很少有学生回答,原因就是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老师认为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不会回答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把握提问的难度,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合适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难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比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因为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所以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哪些方面呢?学生自然能提出函数图像、函数的增减性、函数的变化趋势等有价值的方面.但是如果提出:反比例函数图像为什么是平滑的曲线?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对于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无效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提问.
四、激活反思的多维度,让反思给力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它需要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对自己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调节.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揭示问题本质;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的掌握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维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化.
比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象限、增减性、图像特点来反思本节课中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区别,学生通过反思,很容易总结出这样几点:1.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y轴有交点,但反比例函数没有;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4.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分支无限的靠近x,y轴,但不相交.这样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有效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反思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随时随地、多维度地进行反思,这对于学生思维的成长是有效的.
总之,在现如今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探究、交流、提问、反思的有效性,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及时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这样,我们的课堂氛围才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论[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6.
[2]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