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建公民警校,是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公民警校作为一种社区教育机制,既能促进警民沟通,改善警民间的关系,同时能够增强警民间的合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本文借鉴西方的公民警校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公民警校的实际运作模式,尝试提出有助于公民警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公民警校;警察公共关系;社区警务战略;建设
一、引言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机关获取公众理解与支持、提升执法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扬枫桥经验、开创专群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径。公民警校是以公安机关为主导、全社会参与,面向广大公民开展知法守法教育、安全责任教育的社会课堂,是公安机关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公民警校作为群防群治的主体,在公安机关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公民警校的概念界定及起源
公民警校(CPA)全称即Citizen Police Academy。目前,業界学者们对于公民警校没有一个精准的概念界定,但通常被认为是执法机构为了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认识警察工作、警察执法政策,从而创建的促进警察与社会公众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社区教育机制”。公民警校(CPA)构建的理念最早源于英国的警察夜校。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埃克塞特市创办了第一个警察夜校,其机构是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对警察及警务工作,从而改进警察与社区公民间的关系。由于开设之后备受欢迎,随后英国其它地区的警察机构纷纷效仿,创建了各种类似的公民教育项目。受英国警察夜校的影响,1985年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成立了第一个公民警校,组建维护警察与社区关系的专业培训项目,这一创新型的警务社区模式的队伍也在美国各州逐渐壮大起来。迄今为止,在全美数千个的警察部门中,约有1/3开设了公民警校。因此,CPA既是英国“警察夜校”理念的延伸,也是美国社区导向警务战略的实践。
国外的公民警校其教学模式设计各有特色,但其运行机制大致相同。第一,严格的学员资格限制。申请人必须为非警务工作者的普通公民,年龄不低于18岁,且未有犯罪记录。第二,明确的责任分工。培训人员通常分为课程协调人员与教员。课程协调人员有高级警务人员担任,主要负责统筹安排课程的具体实施,包括教员的选拔、场地的安排、课程的设置等,并需要与社区公众保持持续良好互动。教员主要从警察执法部门及受过专业培训的社会公众中选拔,主要承担课程的理论讲授及实践指导。第三,稳固的经费支撑。经费的来源主要以政府预算支持为主,学员申请费、社会捐赠款为辅。其经费主要用于劳务支出、物质支出、教具损耗费用。第四,各具特色的衍生组织。如青少年警校,旨在减少青少年犯罪;老年警校,致力于预防老人被害及老人在预防社区犯罪中的作用;商业警校,旨与帮助识别商业界潜在的商业行为;公民警校校友协会,致力于为警察机构和社区服务。
三、我国公民警校的发展现状及创建意义
(1)我国公民警校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公民警校虽起步较晚,其运作模式近年来也被国内广泛采用。2010年3月20日,上海警方以世博会为契机,招募了110名世博会志愿者作为首批培训对象,首创了全国公安系统内的第一个公民警校,由此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11月,北京公民警校成立,由在校大学生、市民劝导队等600余人加入。2016年3月8日,为了护航G20杭州峰会,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建设了全市首家“公民警校”,组织、发动辖区群众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中来,作为拉近警民距离、鼓励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新途径再次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该公民警校吸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126家单位参与,通过对学员进行防诈骗、防盗、消防、禁毒等安全防范知识的讲授,四年来,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形成1家总校、2家专业化校区、54家社区分校的办学模式,学员多达8万余人。2018年8月由江苏省警察协会与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共同打造的江苏少年警校,也是全国首家省级层面的培育青少年爱国情怀、法制理念、安全知识、体验警察职业的教育基地。2019年5月17日,深圳龙岗公安分局为教学示范点的爱联分校揭牌,向首批经过严格培训评定,由各警种负责人、民警、辅警及反诈“蓝马甲”、“义警”组成的“公民警校”的27名特级、高级讲师颁发聘书。2019年5月11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公民警校少年警校发展论坛。2019年9月10日,广西首家市级“公民警校”、“少年警校”在南宁市公安局主办下全面启动,从全市各警种严格选拔的60名警察教官和来自南宁高新区的100多名社区居民、高校学生参加了启动仪式。
(2)我国公民警校创建的意义
1、增强公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构建良好的警民关系
在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对警察职业的认知更多的借助于媒体,而一些歪曲事实、掐头去尾的报道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众对公安工作的误解。一方面,媒体渲染下的警察形象往往是负面的,警察的执法态度、执法方式常常受到质疑,这往往造成公众对警察职业持有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媒体报道下的警察事件大多与流血牺牲有关,增加了公众对犯罪行为的恐惧。“公民警校”是在各地公安机关指导下设立的警民共建组织,作为“零门槛入学、零学费上课、零起点教学”的无围墙学校,公民通过“零距离”的学习警务知识、体验警务工作、生活和训练情况,拉近警民间的距离。因此,实施公民警校项目计划本质上为搭建一个面对面的警民交流平台,实现警民互动,增强民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可,有助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2、激发警察对自身职业的荣誉感,推动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其公安队伍的建设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安稳。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一直秉持着政治建警、依法从严治警、文化育警、科技强警的战略指导思想,通过实现警务公开、加强素质培训、完善监督体制等形式促进公安队伍建设。公民警校的设立则进一步丰富了公安队伍建设的内涵。第一,激发职业荣誉感。激励是强化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为了增强公安民警的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公安队伍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各地公安机关实施各项举措,如入警授警服仪式、开展表彰优抚、推荐考察休养,设立荣誉墙、荣誉室、荣誉走廊、公安史馆。而公民警校的项目计划中充分体现了公安人员的主题地位,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深刻体会到其社会责任。第二,强化自律意识。通过公民走进警校、走进警营,零距离学习公安知识、体验公安工作,既是对教官知识储备的检验,也是实现对公安工作的外部监督,从而时刻提醒警察保持自律意识。 3、拓宽公安院校教育的对象及内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随着公安机关成立,公安院校教育应运而生。公安院校教育对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其不断的进行教育模式创新改革以适应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但不可否认,在倡导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社会治理理念下,公安院校的教育仍然局限于警校的在校大学生及在职民警的入职、晋升,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近年来地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治安的中坚力量,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做到人人有责,实现互利共赢,才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因此,公安知识的教育对象不紧局限于公安民警,还应普及到青少年、老人、志愿者、治安积极分子、安保人员等社会普通人群,共同实施犯罪預防与控制;于此同时,公安教育的知识体系也应由公安专业基础知识和警务技能,扩展到群众的安全知识教育,传授维护社会治安的基本技能,而公民警校的成立则是对该理念的有效践行。
四、我国公民警校的建构途径
公民警校是我国警务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对推动社区警务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公民警校在办学思路、运行机制、受众人群定位、地区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借鉴西方公民警校的运作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1)拓宽办学思路,创建新型模式
“公民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它的服务对象及运作架构。“公民警校”属于非盈利性组织,其受众对象为非警务机构人员即社会公众。目前我国公民警校的衍生组织有青少年警校和校友协会,人员招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学生、在校大学生、社会团体、公益性组织等人员,其服务对象较为单一。下一步可效仿美国公民警校的运作模式,依据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实施细化分类,建立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组织,例如商业警校、老年警校、女子警校等,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各界优秀人士,充实到“公民警校”的教员队伍中,以满足多元化的教学需求。
(2)注重因地制宜,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设立“公民警校”应当遵循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公安机关应先试点运作,总结教训,借鉴以往的培训经验,制定符合本土化的培训项目计划,从而有效保证当地公民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应紧密结合市情、警情,迎合公众的心理需求,优化培训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理论与实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引入情境式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不仅仅重视学员的校内学习,更应该丰富学员的实践活动。例如组建公民警校社团,增进学员间的交流;组建公民警校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普及安全防范知识,这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承,更有助于提升公民警校的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3)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多方协调机制
公民警校的经费开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劳务费用,即课程教员的课时报酬。其二,办公用品的支出,即宣传册子、结业证书印制、笔记本等。其三,实践课程产生的费用,即设备的演示、射击训练等。我国公民警校是建立在“零学费”运作模式下,其办学主体不向学员收取任何费用。公安机关作为办学主体,承担公民警校培训项目经费。然而由于地方经济的差异性,很多公安机关经费严重不足,极大的制约着公民警校的创建。就目前我国公民警校创建的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寥寥无几。因此,要促进公民警校的发展,必须借助外部力量,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社会公益组织、企业的多方协作,获取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例如出台优秀学员可在辅警招录及保安员招募中优先录用,商业协会的公益性捐赠等。通过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建好公民警校。
(4)完善反馈体系,建立公民警校智囊团
自我国公民警校开创以来,各界人士就开始关注这一创新模式所带来的理论价值和实际运行效果。但就目前所搜集的学术论文及相关的新闻评论而言,主要仍集中于理论价值的研究,而对其实际运行的效果缺乏有力数据支撑。因而,邀请知名专家和一流学者参与,通过建立“指导小组委员会”,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则显得尤为重要。该社会学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智囊团的角色,通过追踪、调研各地公民警校的办学状况,形成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及时进行实证评估,验证其发展实效,并将结果反馈给主管部门,以帮助管理部门更好地修正并完善项目计划。
参考文献
[1]谭羚雁.美国公民警校的历史起源、发展成效与经验[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4(02):114-119.
[2]韩经纬.公民警校在构建公安社会资本中的作用.[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5(02):53-56.
[3]龚海燕.警察公共关系的转型与建构——以上海公民警校的实践为案例,2011.[D].上海:复旦大学,2011.
关键词:公民警校;警察公共关系;社区警务战略;建设
一、引言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机关获取公众理解与支持、提升执法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扬枫桥经验、开创专群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径。公民警校是以公安机关为主导、全社会参与,面向广大公民开展知法守法教育、安全责任教育的社会课堂,是公安机关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公民警校作为群防群治的主体,在公安机关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公民警校的概念界定及起源
公民警校(CPA)全称即Citizen Police Academy。目前,業界学者们对于公民警校没有一个精准的概念界定,但通常被认为是执法机构为了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认识警察工作、警察执法政策,从而创建的促进警察与社会公众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社区教育机制”。公民警校(CPA)构建的理念最早源于英国的警察夜校。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埃克塞特市创办了第一个警察夜校,其机构是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对警察及警务工作,从而改进警察与社区公民间的关系。由于开设之后备受欢迎,随后英国其它地区的警察机构纷纷效仿,创建了各种类似的公民教育项目。受英国警察夜校的影响,1985年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成立了第一个公民警校,组建维护警察与社区关系的专业培训项目,这一创新型的警务社区模式的队伍也在美国各州逐渐壮大起来。迄今为止,在全美数千个的警察部门中,约有1/3开设了公民警校。因此,CPA既是英国“警察夜校”理念的延伸,也是美国社区导向警务战略的实践。
国外的公民警校其教学模式设计各有特色,但其运行机制大致相同。第一,严格的学员资格限制。申请人必须为非警务工作者的普通公民,年龄不低于18岁,且未有犯罪记录。第二,明确的责任分工。培训人员通常分为课程协调人员与教员。课程协调人员有高级警务人员担任,主要负责统筹安排课程的具体实施,包括教员的选拔、场地的安排、课程的设置等,并需要与社区公众保持持续良好互动。教员主要从警察执法部门及受过专业培训的社会公众中选拔,主要承担课程的理论讲授及实践指导。第三,稳固的经费支撑。经费的来源主要以政府预算支持为主,学员申请费、社会捐赠款为辅。其经费主要用于劳务支出、物质支出、教具损耗费用。第四,各具特色的衍生组织。如青少年警校,旨在减少青少年犯罪;老年警校,致力于预防老人被害及老人在预防社区犯罪中的作用;商业警校,旨与帮助识别商业界潜在的商业行为;公民警校校友协会,致力于为警察机构和社区服务。
三、我国公民警校的发展现状及创建意义
(1)我国公民警校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公民警校虽起步较晚,其运作模式近年来也被国内广泛采用。2010年3月20日,上海警方以世博会为契机,招募了110名世博会志愿者作为首批培训对象,首创了全国公安系统内的第一个公民警校,由此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11月,北京公民警校成立,由在校大学生、市民劝导队等600余人加入。2016年3月8日,为了护航G20杭州峰会,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建设了全市首家“公民警校”,组织、发动辖区群众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平安建设中来,作为拉近警民距离、鼓励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新途径再次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该公民警校吸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126家单位参与,通过对学员进行防诈骗、防盗、消防、禁毒等安全防范知识的讲授,四年来,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形成1家总校、2家专业化校区、54家社区分校的办学模式,学员多达8万余人。2018年8月由江苏省警察协会与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共同打造的江苏少年警校,也是全国首家省级层面的培育青少年爱国情怀、法制理念、安全知识、体验警察职业的教育基地。2019年5月17日,深圳龙岗公安分局为教学示范点的爱联分校揭牌,向首批经过严格培训评定,由各警种负责人、民警、辅警及反诈“蓝马甲”、“义警”组成的“公民警校”的27名特级、高级讲师颁发聘书。2019年5月11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公民警校少年警校发展论坛。2019年9月10日,广西首家市级“公民警校”、“少年警校”在南宁市公安局主办下全面启动,从全市各警种严格选拔的60名警察教官和来自南宁高新区的100多名社区居民、高校学生参加了启动仪式。
(2)我国公民警校创建的意义
1、增强公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构建良好的警民关系
在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对警察职业的认知更多的借助于媒体,而一些歪曲事实、掐头去尾的报道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众对公安工作的误解。一方面,媒体渲染下的警察形象往往是负面的,警察的执法态度、执法方式常常受到质疑,这往往造成公众对警察职业持有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媒体报道下的警察事件大多与流血牺牲有关,增加了公众对犯罪行为的恐惧。“公民警校”是在各地公安机关指导下设立的警民共建组织,作为“零门槛入学、零学费上课、零起点教学”的无围墙学校,公民通过“零距离”的学习警务知识、体验警务工作、生活和训练情况,拉近警民间的距离。因此,实施公民警校项目计划本质上为搭建一个面对面的警民交流平台,实现警民互动,增强民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可,有助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2、激发警察对自身职业的荣誉感,推动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其公安队伍的建设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安稳。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一直秉持着政治建警、依法从严治警、文化育警、科技强警的战略指导思想,通过实现警务公开、加强素质培训、完善监督体制等形式促进公安队伍建设。公民警校的设立则进一步丰富了公安队伍建设的内涵。第一,激发职业荣誉感。激励是强化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为了增强公安民警的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公安队伍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各地公安机关实施各项举措,如入警授警服仪式、开展表彰优抚、推荐考察休养,设立荣誉墙、荣誉室、荣誉走廊、公安史馆。而公民警校的项目计划中充分体现了公安人员的主题地位,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深刻体会到其社会责任。第二,强化自律意识。通过公民走进警校、走进警营,零距离学习公安知识、体验公安工作,既是对教官知识储备的检验,也是实现对公安工作的外部监督,从而时刻提醒警察保持自律意识。 3、拓宽公安院校教育的对象及内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随着公安机关成立,公安院校教育应运而生。公安院校教育对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其不断的进行教育模式创新改革以适应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但不可否认,在倡导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社会治理理念下,公安院校的教育仍然局限于警校的在校大学生及在职民警的入职、晋升,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近年来地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治安的中坚力量,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做到人人有责,实现互利共赢,才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因此,公安知识的教育对象不紧局限于公安民警,还应普及到青少年、老人、志愿者、治安积极分子、安保人员等社会普通人群,共同实施犯罪預防与控制;于此同时,公安教育的知识体系也应由公安专业基础知识和警务技能,扩展到群众的安全知识教育,传授维护社会治安的基本技能,而公民警校的成立则是对该理念的有效践行。
四、我国公民警校的建构途径
公民警校是我国警务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对推动社区警务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公民警校在办学思路、运行机制、受众人群定位、地区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借鉴西方公民警校的运作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1)拓宽办学思路,创建新型模式
“公民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它的服务对象及运作架构。“公民警校”属于非盈利性组织,其受众对象为非警务机构人员即社会公众。目前我国公民警校的衍生组织有青少年警校和校友协会,人员招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学生、在校大学生、社会团体、公益性组织等人员,其服务对象较为单一。下一步可效仿美国公民警校的运作模式,依据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实施细化分类,建立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组织,例如商业警校、老年警校、女子警校等,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各界优秀人士,充实到“公民警校”的教员队伍中,以满足多元化的教学需求。
(2)注重因地制宜,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设立“公民警校”应当遵循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公安机关应先试点运作,总结教训,借鉴以往的培训经验,制定符合本土化的培训项目计划,从而有效保证当地公民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应紧密结合市情、警情,迎合公众的心理需求,优化培训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理论与实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引入情境式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不仅仅重视学员的校内学习,更应该丰富学员的实践活动。例如组建公民警校社团,增进学员间的交流;组建公民警校宣讲团,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普及安全防范知识,这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承,更有助于提升公民警校的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3)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多方协调机制
公民警校的经费开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劳务费用,即课程教员的课时报酬。其二,办公用品的支出,即宣传册子、结业证书印制、笔记本等。其三,实践课程产生的费用,即设备的演示、射击训练等。我国公民警校是建立在“零学费”运作模式下,其办学主体不向学员收取任何费用。公安机关作为办学主体,承担公民警校培训项目经费。然而由于地方经济的差异性,很多公安机关经费严重不足,极大的制约着公民警校的创建。就目前我国公民警校创建的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寥寥无几。因此,要促进公民警校的发展,必须借助外部力量,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社会公益组织、企业的多方协作,获取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例如出台优秀学员可在辅警招录及保安员招募中优先录用,商业协会的公益性捐赠等。通过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建好公民警校。
(4)完善反馈体系,建立公民警校智囊团
自我国公民警校开创以来,各界人士就开始关注这一创新模式所带来的理论价值和实际运行效果。但就目前所搜集的学术论文及相关的新闻评论而言,主要仍集中于理论价值的研究,而对其实际运行的效果缺乏有力数据支撑。因而,邀请知名专家和一流学者参与,通过建立“指导小组委员会”,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则显得尤为重要。该社会学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智囊团的角色,通过追踪、调研各地公民警校的办学状况,形成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及时进行实证评估,验证其发展实效,并将结果反馈给主管部门,以帮助管理部门更好地修正并完善项目计划。
参考文献
[1]谭羚雁.美国公民警校的历史起源、发展成效与经验[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4(02):114-119.
[2]韩经纬.公民警校在构建公安社会资本中的作用.[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5(02):53-56.
[3]龚海燕.警察公共关系的转型与建构——以上海公民警校的实践为案例,2011.[D].上海:复旦大学,2011.